如今已是崇祯五年,时光荏苒,内阁已经经历了一次更迭,而他的亲信文臣武将们也都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在面对建奴的猛烈攻势时,他成功地扛住了压力,守住了大明的江山。尽管小冰河时期带来的灾害依旧严重,国内饿殍遍野,但局势尚在掌控之中。
放眼天下,崇祯皇帝自信满满。只要他不犯下致命的错误,不肆意妄为,那么他的大明王朝便已经立于不败之地。而在这广袤的天下,能够与他一较高下的对手,恐怕也只有皇太极一人了。
然而,皇太极如今已被崇祯皇帝逐渐困锁在辽东,就如同那深埋在墓穴中的枯骨一般,难以再有作为。如此一来,崇祯皇帝又怎能不感到轻松愉悦呢?他完全可以放下心来,享受这难得的闲适时光,做一个看似轻浮的昏君。
朱由检满脸笑容,毫不犹豫地张开双臂,猛地将马湘兰紧紧地拥入怀中。他的脸上洋溢着志得意满的神情,仿佛整个世界都已尽在掌握。这王承恩的管家真是办事得力,仅仅去了一趟江南,就带回了秦淮八艳中的三位佳丽,如此人生,夫复何求呢?
然而,马湘兰虽然久经风月场,但面对朱由检这般如同后世般男女亲昵的举动,还是有些吃不消。她的脸上泛起一片娇羞的红晕,轻声说道:“陛下,外面还有人呢。”
朱由检却不以为意,他嘴角微扬,露出一丝戏谑的笑容,故意嗔怪道:“嗯,你叫朕什么?朕都叫你马姐姐了,你叫朕什么?”说着,他的手已经不老实地伸进了马湘兰的胸口。
马湘兰娇躯一颤,羞涩难耐,只得蚊蝇般细声回应道:“嗯,朱弟弟。”
一番嬉闹之后,朱由检终于稍稍收敛了一些,他坐直身子,看着马湘兰,缓了口气,问道:“马姐姐,说说嘛。我的五个义子谁是最有出息的?”
马湘兰微微一笑,风情万种地嗔怪道:“朱弟弟,你这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嘛。”
“咦,此话何解?我的马姐姐。”朱由检嘴角含笑,眼神轻佻,言语间充满了戏谑之意,那副模样,活脱脱一个浪荡子。
马湘兰心中暗叹,这位崇祯皇帝真是个风流人物,这等调情的话,油腻得都能起膏了。
不过,她干的就是察言观色、伺候人的活,在金陵城伺候那些达官贵人时,这样的场面她见得多了。如今在京城伺候这位更位高权重的皇帝,对她来说,也不过是换了个地方罢了,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别。
对于崇祯皇帝情到浓处时对自己的依恋卖萌,马湘兰心知肚明。她在这方面远比其他两位名妓要理智得多,绝不会因为皇帝的宠爱就恃宠而骄。毕竟,她能在这风月场中屹立不倒,靠的可不是美貌,而是她那过人的眼力和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她最大的长处就是看人,不仅能看透人的表面,更能洞悉人背后的各种关系网。就像现在,她一眼就看穿了崇祯皇帝对他那五个义子的态度。
“陛下的五个义子中,孙可望年龄太大,性格和能力都已经定型。臣妾斗胆猜测,陛下似乎并不是很喜欢这个孩子。所以,既没有将他留在中枢,也没有让他常伴身边,而是早早地将他外放了。”马湘兰娓娓道来,分析得头头是道。
接着,她话锋一转,“而艾能奇和刘文秀两人,陛下对他们的喜爱,应该是那种爱屋及乌的喜爱吧。毕竟,他们两人的年龄都比李定国小,本来也有机会在宫中伴驾左右的。可陛下还是选择了将他们外放,这其中的缘由,恐怕只有陛下自己才清楚了。”
“陛下的义子众多,但唯有李定国一人被陛下留在身边,常伴左右。这其中深意,众人皆知。李定国进入军事学院后,更是展现出卓越的才华,门门功课都名列前茅。不仅如此,他还时常侍奉在陛下身旁,聆听陛下的教诲,可谓是深得圣心。”
“数月前,李定国更是前往塞外辽东,成为一名赏金猎人,成功斩杀了上百名建奴。如此英勇之举,令人赞叹不已。此后,他又随陛下去了天寿山的理想之城,进一步证明了他在陛下心中的地位。可以说,李定国不仅是陛下的心腹,更是未来的柱国之臣啊。”
“臣妾断言,在未来的二十年里,此子必定会成为军中年轻一代的佼佼者,无人能及。”马湘兰语气坚定地说道。
然而,崇祯皇帝却微微一笑,似乎并不完全认同马湘兰的看法。他缓缓说道:“哈哈哈,马姐姐所言不假,李定国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你怕是遗漏了外面的那些青年才俊啊。”
皇帝接着列举了一长串名字:“曹变蛟、吴三桂、阎应元、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黄得功、孙应元、周遇吉等等,这些都是朕的得力战将,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可圈可点。”
“相比之下,李定国虽然才华出众,但毕竟还没有真正领兵打仗的经验。在朕的十剑面前,他这个尚未经历过战火洗礼的毛头小子,恐怕在这些悍将面前,还难以排上号呢。”崇祯皇帝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其他将领的信任和对李定国的一丝保留。
面对崇祯皇帝的质问,马湘兰并没有生气,反而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陛下何必自欺欺人呢?您自己都说了这些人都是外面的,又怎么能和里面的、您的义子李定国相提并论呢?”马湘兰的话语如同一把利剑,直刺崇祯皇帝的内心。
崇祯皇帝听了这话,先是愕然,随即便哈哈大笑起来。他的笑声在空旷的别院中回荡,让人不禁心生寒意。
“不不不,朕的义子你还少说一人。那郑成功呢?”崇祯皇帝笑着摇头,似乎对马湘兰的话并不在意。
马湘兰得到了朱由检的肯定,回答中更是带着一股底气:“至于郑成功,如今他已经贵为国公,陛下封子不封父,必然是有深意的。依着臣妾的看法,陛下还是更看重他父亲郑芝龙多一些吧。”
放眼天下,崇祯皇帝自信满满。只要他不犯下致命的错误,不肆意妄为,那么他的大明王朝便已经立于不败之地。而在这广袤的天下,能够与他一较高下的对手,恐怕也只有皇太极一人了。
然而,皇太极如今已被崇祯皇帝逐渐困锁在辽东,就如同那深埋在墓穴中的枯骨一般,难以再有作为。如此一来,崇祯皇帝又怎能不感到轻松愉悦呢?他完全可以放下心来,享受这难得的闲适时光,做一个看似轻浮的昏君。
朱由检满脸笑容,毫不犹豫地张开双臂,猛地将马湘兰紧紧地拥入怀中。他的脸上洋溢着志得意满的神情,仿佛整个世界都已尽在掌握。这王承恩的管家真是办事得力,仅仅去了一趟江南,就带回了秦淮八艳中的三位佳丽,如此人生,夫复何求呢?
然而,马湘兰虽然久经风月场,但面对朱由检这般如同后世般男女亲昵的举动,还是有些吃不消。她的脸上泛起一片娇羞的红晕,轻声说道:“陛下,外面还有人呢。”
朱由检却不以为意,他嘴角微扬,露出一丝戏谑的笑容,故意嗔怪道:“嗯,你叫朕什么?朕都叫你马姐姐了,你叫朕什么?”说着,他的手已经不老实地伸进了马湘兰的胸口。
马湘兰娇躯一颤,羞涩难耐,只得蚊蝇般细声回应道:“嗯,朱弟弟。”
一番嬉闹之后,朱由检终于稍稍收敛了一些,他坐直身子,看着马湘兰,缓了口气,问道:“马姐姐,说说嘛。我的五个义子谁是最有出息的?”
马湘兰微微一笑,风情万种地嗔怪道:“朱弟弟,你这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嘛。”
“咦,此话何解?我的马姐姐。”朱由检嘴角含笑,眼神轻佻,言语间充满了戏谑之意,那副模样,活脱脱一个浪荡子。
马湘兰心中暗叹,这位崇祯皇帝真是个风流人物,这等调情的话,油腻得都能起膏了。
不过,她干的就是察言观色、伺候人的活,在金陵城伺候那些达官贵人时,这样的场面她见得多了。如今在京城伺候这位更位高权重的皇帝,对她来说,也不过是换了个地方罢了,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别。
对于崇祯皇帝情到浓处时对自己的依恋卖萌,马湘兰心知肚明。她在这方面远比其他两位名妓要理智得多,绝不会因为皇帝的宠爱就恃宠而骄。毕竟,她能在这风月场中屹立不倒,靠的可不是美貌,而是她那过人的眼力和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她最大的长处就是看人,不仅能看透人的表面,更能洞悉人背后的各种关系网。就像现在,她一眼就看穿了崇祯皇帝对他那五个义子的态度。
“陛下的五个义子中,孙可望年龄太大,性格和能力都已经定型。臣妾斗胆猜测,陛下似乎并不是很喜欢这个孩子。所以,既没有将他留在中枢,也没有让他常伴身边,而是早早地将他外放了。”马湘兰娓娓道来,分析得头头是道。
接着,她话锋一转,“而艾能奇和刘文秀两人,陛下对他们的喜爱,应该是那种爱屋及乌的喜爱吧。毕竟,他们两人的年龄都比李定国小,本来也有机会在宫中伴驾左右的。可陛下还是选择了将他们外放,这其中的缘由,恐怕只有陛下自己才清楚了。”
“陛下的义子众多,但唯有李定国一人被陛下留在身边,常伴左右。这其中深意,众人皆知。李定国进入军事学院后,更是展现出卓越的才华,门门功课都名列前茅。不仅如此,他还时常侍奉在陛下身旁,聆听陛下的教诲,可谓是深得圣心。”
“数月前,李定国更是前往塞外辽东,成为一名赏金猎人,成功斩杀了上百名建奴。如此英勇之举,令人赞叹不已。此后,他又随陛下去了天寿山的理想之城,进一步证明了他在陛下心中的地位。可以说,李定国不仅是陛下的心腹,更是未来的柱国之臣啊。”
“臣妾断言,在未来的二十年里,此子必定会成为军中年轻一代的佼佼者,无人能及。”马湘兰语气坚定地说道。
然而,崇祯皇帝却微微一笑,似乎并不完全认同马湘兰的看法。他缓缓说道:“哈哈哈,马姐姐所言不假,李定国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你怕是遗漏了外面的那些青年才俊啊。”
皇帝接着列举了一长串名字:“曹变蛟、吴三桂、阎应元、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黄得功、孙应元、周遇吉等等,这些都是朕的得力战将,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可圈可点。”
“相比之下,李定国虽然才华出众,但毕竟还没有真正领兵打仗的经验。在朕的十剑面前,他这个尚未经历过战火洗礼的毛头小子,恐怕在这些悍将面前,还难以排上号呢。”崇祯皇帝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其他将领的信任和对李定国的一丝保留。
面对崇祯皇帝的质问,马湘兰并没有生气,反而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陛下何必自欺欺人呢?您自己都说了这些人都是外面的,又怎么能和里面的、您的义子李定国相提并论呢?”马湘兰的话语如同一把利剑,直刺崇祯皇帝的内心。
崇祯皇帝听了这话,先是愕然,随即便哈哈大笑起来。他的笑声在空旷的别院中回荡,让人不禁心生寒意。
“不不不,朕的义子你还少说一人。那郑成功呢?”崇祯皇帝笑着摇头,似乎对马湘兰的话并不在意。
马湘兰得到了朱由检的肯定,回答中更是带着一股底气:“至于郑成功,如今他已经贵为国公,陛下封子不封父,必然是有深意的。依着臣妾的看法,陛下还是更看重他父亲郑芝龙多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