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畔灵章:本草春秋》
楔子
盘古开天,清阳上浮为天,浊阴下沉为地。天有五星流转,地有五方孕灵,阴阳相荡间,生出寒暑燥湿风,此谓六气;金木水火土,周行不殆,是为五运。当是时,苍昊之下,江河奔流,泽薮绵延,草木受天地精华,或荣或枯,暗藏生杀之机。
在那神农氏尝百草之前,人族尚匍匐于洪荒,于病痛灾祸中挣扎。有部落居于淮水之滨,名唤“泽川氏”,他们观候鸟知时节,察草木辨生死,将一代代的经验刻在骨甲上,藏在歌谣里。彼时,泽泻还只是水泽边一丛寻常绿苗,叶片承露,球茎藏泥,却不知自己将在千年后,被一部典籍郑重记下,成为“主风寒湿痹,消水,益气力”的灵草。这一切的开端,始于一场弥漫三年的湿疫,始于一位年轻巫祝凝视水泽的眼神。
上卷·淮滨初启本草秘
第一回 湿疫困泽 痹痛缠民
淮水之南,有大泽名“云梦”,泽川氏世代依泽而居。那年,本该春和景明,却连月淫雨,泽水暴涨,浸漫了半坡的茅舍。起初,只是族中老人晨起时关节发僵,屈伸之间,骨缝里似有虫噬,到了暮春,连壮年猎手也开始腿足沉滞,肩背如负湿泥,有人甚至肿起了脚踝,按下去便是一个深深的凹痕,半日不复原。
部落首领名唤“石父”,肩宽背厚,曾一箭射穿猛虎咽喉,此刻却佝偻着腰,左手扶着门框才能站稳。他望着雨幕中的芦苇荡,喉结滚动:“是泽水在发怒么?”巫祝“阿苓”,年方二十,梳着双髻,髻上插着三根白鹭羽毛,她捧着祖传的龟甲,甲上裂纹如蛛网,却辨不出凶吉。
“不是发怒,是气郁。”阿苓指尖划过龟甲上的水纹,“春属木,应升发,如今被淫雨困住,木气不得伸,反生湿邪。湿邪如泥,裹住筋骨,便是痹痛;渗进皮肉,便成水肿。这是天之气与地之湿拧成了绳,勒住了咱们的筋骨。”
族中最老的“松婆”,已过百岁,常年卧在兽皮褥上,此刻却咳着说:“我小时听祖母讲,泽底有‘水精’,能吸走多余的水……只是不知它长啥模样。”话音未落,外间传来孩童啼哭,有户人家的小儿肿得睁不开眼,呼吸像破风箱般嘶哑。阿苓攥紧了手中的石针——往常治风寒咳嗽的法子,此刻刺在穴位上,竟如泥牛入海。
当夜,阿苓做了个梦:水泽深处,有白茎如玉,顶承圆叶,叶上露珠坠地,竟在泥上烧出一个个小孔,孔中渗出清水,所过之处,枯草都挺直了腰。
第二回 白鹭引踪 玉茎现泽
雨歇三日,阿苓带着三个身强力壮的少年,循着梦中景象往泽心走去。泽边淤泥深及膝盖,菖蒲与芦苇丛生,水鸟惊起时,翅尖扫过水面,荡开层层油光——那是死水积久生出的秽浊。
“看!”最年幼的“禾生”指着远处,一群白鹭正低头啄食泽畔浅滩,它们细长的喙探进泥里,衔出圆滚滚的东西,仰头吞下。阿苓心头一动,拨开半人高的水蓼,蹚水靠近。滩涂上,果然有丛丛绿苗,叶片呈箭头状,托着晶莹的水珠,微风拂过,叶底露出半截白茎,如凝脂般藏在黑泥中。
阿苓示意少年们别动,自己蹲下身,用骨匕轻轻刨开周围的软泥。那白茎下竟连着圆球状的根,剥开褐色外皮,内里雪白,断面渗出清冽的汁水,凑近一闻,没有水草的腥气,只有淡淡的土香混着水润,像雨后初晴的天空。她指尖沾了点汁水,尝了尝——不苦不涩,唯有一股清淡的甘味,顺着喉咙滑下,方才蹚水时发沉的双腿,竟轻快了几分。
“松婆说的‘水精’,怕是就是它了。”阿苓让少年们小心挖了一篮,返程时特意留意白鹭的踪迹,发现它们总在这类植物丛生处停留,且啄食之后,体态轻盈,从无蹒跚之态。
回到部落,阿苓取了三枚球茎,洗净后放进陶釜,添了泽中清水,以松枝慢煮。水沸时,一股清气漫出,闻着就让人胸口敞亮。她先舀了半碗,吹凉饮下。约半个时辰,只觉小腹微胀,便去茅厕,回来时竟发现,连日来因湿邪缠身的头重之感,消散了大半。
“给肿得最厉害的孩童分着喝。”阿苓将药汤舀进陶碗。那小儿喝了两碗,当夜便尿了数次,次日晨起,眼皮的肿胀消了大半,竟能睁开眼打量周遭了。
第三回 四气明性 五味验经
泽泻能解湿毒的消息,像野火般在泽川氏传开。阿苓却没有懈怠,她将完整的植株摊在晒谷的石板上,召集族中长老细看。植株生在水泽,叶向上承天阳,茎入泥接地气,球茎藏于阴阳交界,正是“天之所生,地之所载”的模样。
“你们看这断面,”阿苓用骨刀切开球茎,“色白属金,质润属水,金能生水,所以它能引水;味甘淡,甘能补,淡能渗,渗就是让水顺着该去的道走。”松婆摸了摸球茎,又闻了闻煮过的药渣:“性凉,你看喝了它,人身上的燥热气就退了,这是能清能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了验证泽泻的性味,阿苓做了个试验:让三位病人分别服用不同时节的泽泻。春分采的,球茎尚嫩,煮出的汤味淡而薄,利水之力弱;夏至采的,叶茂茎粗,球茎饱满,汤味清甘,利水最捷;霜降后采的,球茎缩成硬壳,味带微苦,煮汤后竟让一个本就体虚的老妪泄得更厉害。“这便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道理,”阿苓在龟甲上刻下三道痕,“夏末秋初采的,得水火相济之气,最合时宜。”
族中有个叫“石勇”的猎手,患痹痛三年,每逢阴雨天,肩臂便痛得抬不起弓。阿苓用夏采的泽泻,配着晒干的桂枝煮水给他喝。“泽泻利水,桂枝通阳,”她解释道,“湿邪裹着寒气,得先让阳气走通了筋络,泽泻才能把湿寒引出去。”石勇连喝七日,竟能拉开强弓,只是射箭时还微有滞涩,阿苓又加了些苍术粉末,“苍术味苦温,能燥湿,与泽泻相须,就像两把扫帚,一把扫水,一把扫泥。”
又有一回,族中妇人“葵娘”产后水肿,喝了泽泻汤,却头晕目眩。阿苓诊看后,发现她是产后血虚,泽泻利水太过,伤了阴分。她赶紧取来红枣与粳米,煮成稠粥,让葵娘喝下,“枣甘温补血,米甘平补脾,用它们的甘味制住泽泻的淡渗,这叫‘相杀’,能解它的偏性。”三日后,葵娘的水肿消了,头晕也止了。
这些经验,阿苓都让禾生刻在木简上:“泽泻,甘淡,凉,主湿痹,消水肿,夏采为佳,虚人忌单服……”木简渐渐积了数十片,成了泽川氏最早的“药经”。
第四回 六气变幻 配伍显智
那年是“水运太过”,深秋本应干燥,却淫雨霏霏,湿气裹着寒气,族中许多人得了“寒痹”,关节又痛又肿,皮肤摸起来冰凉。阿苓用泽泻配桂枝,却发现效果不如往年。
“今年的寒气太重了。”松婆裹着兽皮,指着窗外的雨,“六气之中,寒与湿相结,就像冰裹着泥,单用泽泻引水,桂枝通阳,力道不够。”她让阿苓去采来细辛,那草生在背阴的石缝里,根细如丝,味辛烈,能呛得人打喷嚏。
阿苓将泽泻、桂枝、细辛同煮,药汤喝起来,先觉辛辣冲鼻,随后转为清甘,咽下去,腹中竟暖融融的。给寒痹最重的石父喝下,半日功夫,他便能自己站起来,活动肩膀时,骨缝里的“咔咔”声轻了许多。“细辛辛温,能散寒,就像在冰泥里点把火,”阿苓在木简上补刻,“泽泻得细辛之助,能化寒水;细辛得泽泻之佐,不致燥烈伤津,这是‘相使’。”
冬日来临,泽川氏储存了大量兽肉,有人吃多了,腹胀如鼓,矢气恶臭。阿苓取来泽泻,配着神曲(族中用谷物发酵制成)煮水,“肉属阴,积在胃里生湿浊,泽泻利水,神曲消谷,一利一消,浊气得散。”喝了药的人,不多时便腹中雷鸣,如厕后顿觉轻快。
族中孩童“枣儿”,得了一种怪病:白天好好的,夜里就发热,小便短少,哭闹不止。阿苓看她舌尖发红,说是“心火下移小肠”,取来泽泻配淡竹叶,“泽泻引小肠的水湿,淡竹叶清心火,火降水行,夜热自止。”三剂药后,枣儿夜里睡得安稳了,眼睛也亮了许多,阿苓摸着她的头笑:“这便是《内经》说的‘水火既济’,药也能调人身的阴阳呢。”
随着病例增多,阿苓发现泽泻的用处远不止利水消痹。有个老猎手眼睛昏花,看不清猎物踪迹,阿苓用泽泻配枸杞煮水给他喝,数月后,他竟能看清百步外的飞鸟。“泽泻能去湿浊,浊物一去,清气上升,自然耳目聪明。”阿苓在木简上记下这新发现,忽然明白,《神农》先祖所言“久服耳目聪明,轻身面生光”,原是这般道理——湿浊去了,气血畅了,人自然轻快有神采。
春日再次降临云梦泽时,阿苓带领族人,在泽畔划出一片滩涂,特意留下泽泻生长,不再尽数采挖。禾生不解,阿苓指着新生的幼苗:“草木与人一样,也有生息。咱们用它救命,也得让它繁衍,这才是‘天人合一’的规矩。”风吹过滩涂,泽泻的新叶舒展,如无数只小手,托着晨光,也托着泽川氏与本草共生的岁月。
(上卷终)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楔子
盘古开天,清阳上浮为天,浊阴下沉为地。天有五星流转,地有五方孕灵,阴阳相荡间,生出寒暑燥湿风,此谓六气;金木水火土,周行不殆,是为五运。当是时,苍昊之下,江河奔流,泽薮绵延,草木受天地精华,或荣或枯,暗藏生杀之机。
在那神农氏尝百草之前,人族尚匍匐于洪荒,于病痛灾祸中挣扎。有部落居于淮水之滨,名唤“泽川氏”,他们观候鸟知时节,察草木辨生死,将一代代的经验刻在骨甲上,藏在歌谣里。彼时,泽泻还只是水泽边一丛寻常绿苗,叶片承露,球茎藏泥,却不知自己将在千年后,被一部典籍郑重记下,成为“主风寒湿痹,消水,益气力”的灵草。这一切的开端,始于一场弥漫三年的湿疫,始于一位年轻巫祝凝视水泽的眼神。
上卷·淮滨初启本草秘
第一回 湿疫困泽 痹痛缠民
淮水之南,有大泽名“云梦”,泽川氏世代依泽而居。那年,本该春和景明,却连月淫雨,泽水暴涨,浸漫了半坡的茅舍。起初,只是族中老人晨起时关节发僵,屈伸之间,骨缝里似有虫噬,到了暮春,连壮年猎手也开始腿足沉滞,肩背如负湿泥,有人甚至肿起了脚踝,按下去便是一个深深的凹痕,半日不复原。
部落首领名唤“石父”,肩宽背厚,曾一箭射穿猛虎咽喉,此刻却佝偻着腰,左手扶着门框才能站稳。他望着雨幕中的芦苇荡,喉结滚动:“是泽水在发怒么?”巫祝“阿苓”,年方二十,梳着双髻,髻上插着三根白鹭羽毛,她捧着祖传的龟甲,甲上裂纹如蛛网,却辨不出凶吉。
“不是发怒,是气郁。”阿苓指尖划过龟甲上的水纹,“春属木,应升发,如今被淫雨困住,木气不得伸,反生湿邪。湿邪如泥,裹住筋骨,便是痹痛;渗进皮肉,便成水肿。这是天之气与地之湿拧成了绳,勒住了咱们的筋骨。”
族中最老的“松婆”,已过百岁,常年卧在兽皮褥上,此刻却咳着说:“我小时听祖母讲,泽底有‘水精’,能吸走多余的水……只是不知它长啥模样。”话音未落,外间传来孩童啼哭,有户人家的小儿肿得睁不开眼,呼吸像破风箱般嘶哑。阿苓攥紧了手中的石针——往常治风寒咳嗽的法子,此刻刺在穴位上,竟如泥牛入海。
当夜,阿苓做了个梦:水泽深处,有白茎如玉,顶承圆叶,叶上露珠坠地,竟在泥上烧出一个个小孔,孔中渗出清水,所过之处,枯草都挺直了腰。
第二回 白鹭引踪 玉茎现泽
雨歇三日,阿苓带着三个身强力壮的少年,循着梦中景象往泽心走去。泽边淤泥深及膝盖,菖蒲与芦苇丛生,水鸟惊起时,翅尖扫过水面,荡开层层油光——那是死水积久生出的秽浊。
“看!”最年幼的“禾生”指着远处,一群白鹭正低头啄食泽畔浅滩,它们细长的喙探进泥里,衔出圆滚滚的东西,仰头吞下。阿苓心头一动,拨开半人高的水蓼,蹚水靠近。滩涂上,果然有丛丛绿苗,叶片呈箭头状,托着晶莹的水珠,微风拂过,叶底露出半截白茎,如凝脂般藏在黑泥中。
阿苓示意少年们别动,自己蹲下身,用骨匕轻轻刨开周围的软泥。那白茎下竟连着圆球状的根,剥开褐色外皮,内里雪白,断面渗出清冽的汁水,凑近一闻,没有水草的腥气,只有淡淡的土香混着水润,像雨后初晴的天空。她指尖沾了点汁水,尝了尝——不苦不涩,唯有一股清淡的甘味,顺着喉咙滑下,方才蹚水时发沉的双腿,竟轻快了几分。
“松婆说的‘水精’,怕是就是它了。”阿苓让少年们小心挖了一篮,返程时特意留意白鹭的踪迹,发现它们总在这类植物丛生处停留,且啄食之后,体态轻盈,从无蹒跚之态。
回到部落,阿苓取了三枚球茎,洗净后放进陶釜,添了泽中清水,以松枝慢煮。水沸时,一股清气漫出,闻着就让人胸口敞亮。她先舀了半碗,吹凉饮下。约半个时辰,只觉小腹微胀,便去茅厕,回来时竟发现,连日来因湿邪缠身的头重之感,消散了大半。
“给肿得最厉害的孩童分着喝。”阿苓将药汤舀进陶碗。那小儿喝了两碗,当夜便尿了数次,次日晨起,眼皮的肿胀消了大半,竟能睁开眼打量周遭了。
第三回 四气明性 五味验经
泽泻能解湿毒的消息,像野火般在泽川氏传开。阿苓却没有懈怠,她将完整的植株摊在晒谷的石板上,召集族中长老细看。植株生在水泽,叶向上承天阳,茎入泥接地气,球茎藏于阴阳交界,正是“天之所生,地之所载”的模样。
“你们看这断面,”阿苓用骨刀切开球茎,“色白属金,质润属水,金能生水,所以它能引水;味甘淡,甘能补,淡能渗,渗就是让水顺着该去的道走。”松婆摸了摸球茎,又闻了闻煮过的药渣:“性凉,你看喝了它,人身上的燥热气就退了,这是能清能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了验证泽泻的性味,阿苓做了个试验:让三位病人分别服用不同时节的泽泻。春分采的,球茎尚嫩,煮出的汤味淡而薄,利水之力弱;夏至采的,叶茂茎粗,球茎饱满,汤味清甘,利水最捷;霜降后采的,球茎缩成硬壳,味带微苦,煮汤后竟让一个本就体虚的老妪泄得更厉害。“这便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道理,”阿苓在龟甲上刻下三道痕,“夏末秋初采的,得水火相济之气,最合时宜。”
族中有个叫“石勇”的猎手,患痹痛三年,每逢阴雨天,肩臂便痛得抬不起弓。阿苓用夏采的泽泻,配着晒干的桂枝煮水给他喝。“泽泻利水,桂枝通阳,”她解释道,“湿邪裹着寒气,得先让阳气走通了筋络,泽泻才能把湿寒引出去。”石勇连喝七日,竟能拉开强弓,只是射箭时还微有滞涩,阿苓又加了些苍术粉末,“苍术味苦温,能燥湿,与泽泻相须,就像两把扫帚,一把扫水,一把扫泥。”
又有一回,族中妇人“葵娘”产后水肿,喝了泽泻汤,却头晕目眩。阿苓诊看后,发现她是产后血虚,泽泻利水太过,伤了阴分。她赶紧取来红枣与粳米,煮成稠粥,让葵娘喝下,“枣甘温补血,米甘平补脾,用它们的甘味制住泽泻的淡渗,这叫‘相杀’,能解它的偏性。”三日后,葵娘的水肿消了,头晕也止了。
这些经验,阿苓都让禾生刻在木简上:“泽泻,甘淡,凉,主湿痹,消水肿,夏采为佳,虚人忌单服……”木简渐渐积了数十片,成了泽川氏最早的“药经”。
第四回 六气变幻 配伍显智
那年是“水运太过”,深秋本应干燥,却淫雨霏霏,湿气裹着寒气,族中许多人得了“寒痹”,关节又痛又肿,皮肤摸起来冰凉。阿苓用泽泻配桂枝,却发现效果不如往年。
“今年的寒气太重了。”松婆裹着兽皮,指着窗外的雨,“六气之中,寒与湿相结,就像冰裹着泥,单用泽泻引水,桂枝通阳,力道不够。”她让阿苓去采来细辛,那草生在背阴的石缝里,根细如丝,味辛烈,能呛得人打喷嚏。
阿苓将泽泻、桂枝、细辛同煮,药汤喝起来,先觉辛辣冲鼻,随后转为清甘,咽下去,腹中竟暖融融的。给寒痹最重的石父喝下,半日功夫,他便能自己站起来,活动肩膀时,骨缝里的“咔咔”声轻了许多。“细辛辛温,能散寒,就像在冰泥里点把火,”阿苓在木简上补刻,“泽泻得细辛之助,能化寒水;细辛得泽泻之佐,不致燥烈伤津,这是‘相使’。”
冬日来临,泽川氏储存了大量兽肉,有人吃多了,腹胀如鼓,矢气恶臭。阿苓取来泽泻,配着神曲(族中用谷物发酵制成)煮水,“肉属阴,积在胃里生湿浊,泽泻利水,神曲消谷,一利一消,浊气得散。”喝了药的人,不多时便腹中雷鸣,如厕后顿觉轻快。
族中孩童“枣儿”,得了一种怪病:白天好好的,夜里就发热,小便短少,哭闹不止。阿苓看她舌尖发红,说是“心火下移小肠”,取来泽泻配淡竹叶,“泽泻引小肠的水湿,淡竹叶清心火,火降水行,夜热自止。”三剂药后,枣儿夜里睡得安稳了,眼睛也亮了许多,阿苓摸着她的头笑:“这便是《内经》说的‘水火既济’,药也能调人身的阴阳呢。”
随着病例增多,阿苓发现泽泻的用处远不止利水消痹。有个老猎手眼睛昏花,看不清猎物踪迹,阿苓用泽泻配枸杞煮水给他喝,数月后,他竟能看清百步外的飞鸟。“泽泻能去湿浊,浊物一去,清气上升,自然耳目聪明。”阿苓在木简上记下这新发现,忽然明白,《神农》先祖所言“久服耳目聪明,轻身面生光”,原是这般道理——湿浊去了,气血畅了,人自然轻快有神采。
春日再次降临云梦泽时,阿苓带领族人,在泽畔划出一片滩涂,特意留下泽泻生长,不再尽数采挖。禾生不解,阿苓指着新生的幼苗:“草木与人一样,也有生息。咱们用它救命,也得让它繁衍,这才是‘天人合一’的规矩。”风吹过滩涂,泽泻的新叶舒展,如无数只小手,托着晨光,也托着泽川氏与本草共生的岁月。
(上卷终)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