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第五回 药圃薪传 水土孕灵根
普明自金陵返回金堂时,已是洪武四年春分。云顶山的积雪刚化,洗眼池边的青苔吸足了潮气,泛着幽幽的绿。慧安长老拄杖立于药圃前,见弟子带回御赐"明参"之名,老泪纵横:"草木得遇圣恩,是缘;能护佑一方生民,是责。"当日便召集寺僧与乡邻,在山脚下开垦百亩砂壤田,正式将"亮眼草"定名为明参,传下"三宜三忌"的种植铁律。
"宜选辰时播种,"普明站在新翻的田垄上,向药农们讲解,"辰属土,明参入肝属木,土能生木,此时下种得土气之养。"他抓起一把金堂特有的"油砂土"——攥之成团,触之即散,混着腐叶的气息,"这土含云母砂,能反光聚气,夜间借月华滋养根须,比寻常泥土更合明参'明目'之性。"
夏至时节,明参田忽生蚜虫,啃食嫩叶。有药农主张用石灰粉杀灭,普明却摇头:"石灰性烈,会伤根之阴。可取苦参根煮水喷洒——苦参苦寒,能杀虫,与明参相杀而不相害,既除虫又护药。"果然,三日后蚜虫尽去,明参叶更显青翠。他趁机讲五运六气:"今年岁在辛亥,水运不及,火气偏盛,易生虫害,需借苦燥之物制之,此乃'以气胜气'之理。"
秋收前,普明带着弟子们观察明参的成熟之兆:"叶尖泛黄如镶金,根须外露似银络,便是得金气肃降,精华归根之时。"采收时需带三寸宿土,用竹刀小心剥离,忌用铁器——"铁属火,明参属金,火克金,触之则失其清润之性。"这些细节,都被他记入《明参种植辑要》,其中"月夜收参,得太阴之精;晨露浇灌,养肝阴之体"的记载,成了金堂药农的圭臬。
有个叫李阿婆的农妇,种明参时总在田边种几株决明子。普明见了问其缘由,阿婆笑道:"决明子能明目,明参也能明目,种在一起,它们'脾气相投',长得更旺。"普明细想,决明子苦寒清热,明参甘凉滋阴,二者相须,恰如"清补兼顾",便将此法推广开来。后来县志记载"明参与决明同生,药效倍增",正源于此民间智慧。
第六回 妙配广用 草木疗沉疴
永乐年间,金堂明参已不仅专治目疾。当地有位姓王的郎中,从《云顶药录》中悟得明参"补肝阴、清肝火"的本质,将其用于更多杂症,渐渐有了"明参先生"的名号。
城西有个绸缎商,常年熬夜算账,得了"头风",每遇风则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王郎中诊其脉,知是肝阴不足,虚风内动。便用明参配天麻——明参补肝阴以息风之本,天麻平肝阳以治风之标,二者相使,如釜底抽薪。绸缎商连服十日,头风竟愈,再遇狂风也稳如泰山。王郎中在医案中写道:"肝属木,风动则木摇,明参滋其液,如给树木浇水,天麻镇其势,如给树木培土,阴阳相济,风自平息。"
更奇的是治好了一个"怒目"的铁匠。此人脾气暴躁,常因小事动怒,久而久之,双眼赤红如炬,夜间烦躁难眠。王郎中知是肝火上炎,用明参配龙胆草——龙胆草苦寒泻肝,明参甘凉养肝,一泻一补,如疏渠与蓄水并行。铁匠服药半月,不仅眼赤消退,性子也温和了许多。旁人不解,王郎中解释:"肝主疏泄,过泄则火旺,过郁则气结。明参与龙胆草,恰如阴阳平衡,泄不伤正,补不滞邪。"
这些病案渐渐传开,明参的配伍之法愈发丰富。治小儿夜啼,用明参配蝉蜕——蝉蜕清虚热,明参养肝阴,小儿肝常有余,此法最宜;治妇人经后目暗,用明参配阿胶——阿胶补血,明参养肝,血能化阴,阴足则目明。甚至有药农发现,明参的花阴干后泡茶,能解春困目涩,这"明参花茶"成了金堂人家的春日常备。
王郎中晚年将这些实践写成《明参配伍要诀》,其中特别强调"七情"的活用:"明参与莱菔子相恶,然食积兼目疾者,少用莱菔子化积,反不碍其明目;与藜芦相反,误食则吐泻不止,此乃天戒,万不可犯。"这本书虽未刊行,却在金堂药铺的柜台上传抄了数百年,那些医书记载之外的妙用,就这样在民间扎了根。
第七回 方志着录 口碑入典章
嘉靖年间,金堂知县刘望之主修县志,特意邀王郎中的后人王启元参与"物产"卷的编纂。刘知县是个务实之人,见明参已成为县中支柱产业,远销湖广、陕西,便说:"此物自洪武年得御赐,惠及百姓数十年,其功其法,不可不载。"
王启元带着知县走遍云顶山的明参田,指着不同地块的明参讲解:"您看这山阴处的,根须更长,因得阴气足,养肝阴之力更胜;山阳处的,肉质更厚,因得阳气匀,补肝血之效更显。"他取出祖传的《明参种植辑要》,上面记着"正德七年,岁在壬申,木运太过,明参需晚播十日,避春寒伤芽","嘉靖元年,火运偏盛,需多浇夜露,以水济火",这些按五运六气调整的经验,让刘知县叹为观止:"农人之智,不输经史啊!"
县志初稿写成后,刘知县特意让王启元补充民间验方。"比如这'明参猪肝汤',"王启元提笔写道,"取明参五钱,鲜猪肝二两,同煮至肝熟,治小儿雀目,十试九效。"他解释,猪肝属肝经,明参入肝经,"以肝补肝,以草润肝,同类相求,故效速"。还有"明参菊花熏":明参切片与野菊花同置香炉,熏眼治目赤肿痛,借烟气之轻扬,引药入络,这是寺僧传下的古法,医书中从未记载。
刊印前,刘知县在"明参"条下加了句:"其性甘凉,入肝、肺经,滋阴明目,有辽参之功,甲于川省。"这"有辽参之功"的赞语,并非虚言——辽参补元气,性温;明参补阴津,性凉,一温一凉,一补气一滋阴,各有侧重,却都能补虚扶弱。而"甲于川省",正是对金堂水土孕育的明参最中肯的评价。
县志问世后,金堂明参名声更盛。有外地药商来求购种子,可种出的明参总带苦涩,不及金堂产的甘润。王启元带他们看云顶山的山泉:"此泉经石灰岩过滤,含轻质碳酸钙,能柔化明参的苦味。"又看山间的云雾:"每日辰时起雾,酉时散,雾属阴,能滋其阴津。"药商这才明白,所谓"道地药材",原是天地与人共同雕琢的杰作。
第八回 岁月淬炼 仙草映丹心
清康熙年间,金堂遭逢大疫,患者多高热不退,目赤如血,兼见抽搐。县太爷请出王启元的后人王仲仁,仲仁诊后道:"此乃瘟毒入肝,引动肝风。"他想起先祖医案中明参配钩藤的记载,便用明参五钱护肝阴,钩藤三钱平肝风,再加黄连清热解毒,"三者相须,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药汤煎出呈琥珀色,患者服后,高热渐退,抽搐止息。唯余目赤未消,仲仁便取明参切片,与鸡蛋清调敷眼周——蛋清性凉,能清热,明参滋阴,内外合治,三日即愈。这场瘟疫中,明参救了数百人,百姓在云顶山建了"明参祠",供奉着一株玉雕的明参,香火不绝。
乾隆年间,有位江南医家质疑明参"入肺经"之说,认为医书只载其入肝经。王仲仁的孙子王景明便带他看一位咳喘病人:患者痰少而黏,咽干目涩,正是肺阴不足,累及肝阴。景明用明参配麦冬,明参养肝阴以助肺(肝木能生肺金),麦冬补肺阴以润喉,患者服后咳喘止,目涩也消。"您看,"景明笑道,"肺金依赖肝木升发,肝阴足则肺阴有源,此乃'五行相生'之理,虽不入肺经,却能助肺功。"江南医家叹服,将此法记入《南行医录》,让明参的妙用传得更远。
清末民初,战乱纷飞,明参种植一度中断。王景明的后人王守义,将最后一包明参种子缝在贴身的布袋里,躲进云顶山的溶洞。溶洞潮湿,他便用松针铺垫,保持干燥;怕种子失了生气,每月月圆之夜,必取出放在石台上,借月光滋养。新中国成立后,守义带着种子走出溶洞,在当年的药圃旧址重新播种。当第一株明参破土而出时,他老泪纵横,对着青山道:"先祖,明参回来了!"
如今,金堂明参的种植技艺已列入非遗,每年清明,药农们仍会到洗眼池畔祭拜,沿用着"晨露浇灌月夜收参"的古法。云顶山的禅钟声里,似乎还回荡着慧安长老的话语:"草木无言,却藏着天人合一的密码。"
结语
金堂明参,从云顶山的无名灵草,到洪武大帝御赐之名,再到县志称颂的"甲于川省",它的故事,是一部"实践先于文献"的活态史。在医书记载之前,它已在寺僧的药圃里疗愈眼疾;在成为贡品之前,它已在百姓的汤锅里滋养肝阴。它的生长,顺应春生夏长的时序;它的性味,暗合甘凉滋阴的医理;它的配伍,演绎着七情相生相杀的智慧。从民间验方到官修方志,从口传心授到技艺传承,明参的每一寸根须,都缠着金堂的水土与文脉,藏着中国传统医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深邃智慧。
赞诗
云顶灵根生翠烟,
清泉雾露养天然。
甘凉能润肝阴涸,
清苦可平肝火燃。
御赐"明"名辉日月,
民传妙法济尘寰。
川中百草谁为冠?
金堂明参誉千年。
尾章
从慧安长老在洗眼池边识得灵草,到普明万里献药金殿;从王郎中的病案手稿,到刘知县的县志着录;从战乱中守护种子的执着,到今日非遗传承的坚守——金堂明参的故事,始终在"实践"与"记载"的互动中流转。它告诉我们:最好的药典,写在土地里;最活的智慧,藏在百姓间。这株曾照亮帝王眼眸的仙草,如今仍在金堂的田垄上生长,用它的甘润,续写着天人和谐的诗篇,如沱江水般绵长,如云顶山般常青。
(全篇终)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第五回 药圃薪传 水土孕灵根
普明自金陵返回金堂时,已是洪武四年春分。云顶山的积雪刚化,洗眼池边的青苔吸足了潮气,泛着幽幽的绿。慧安长老拄杖立于药圃前,见弟子带回御赐"明参"之名,老泪纵横:"草木得遇圣恩,是缘;能护佑一方生民,是责。"当日便召集寺僧与乡邻,在山脚下开垦百亩砂壤田,正式将"亮眼草"定名为明参,传下"三宜三忌"的种植铁律。
"宜选辰时播种,"普明站在新翻的田垄上,向药农们讲解,"辰属土,明参入肝属木,土能生木,此时下种得土气之养。"他抓起一把金堂特有的"油砂土"——攥之成团,触之即散,混着腐叶的气息,"这土含云母砂,能反光聚气,夜间借月华滋养根须,比寻常泥土更合明参'明目'之性。"
夏至时节,明参田忽生蚜虫,啃食嫩叶。有药农主张用石灰粉杀灭,普明却摇头:"石灰性烈,会伤根之阴。可取苦参根煮水喷洒——苦参苦寒,能杀虫,与明参相杀而不相害,既除虫又护药。"果然,三日后蚜虫尽去,明参叶更显青翠。他趁机讲五运六气:"今年岁在辛亥,水运不及,火气偏盛,易生虫害,需借苦燥之物制之,此乃'以气胜气'之理。"
秋收前,普明带着弟子们观察明参的成熟之兆:"叶尖泛黄如镶金,根须外露似银络,便是得金气肃降,精华归根之时。"采收时需带三寸宿土,用竹刀小心剥离,忌用铁器——"铁属火,明参属金,火克金,触之则失其清润之性。"这些细节,都被他记入《明参种植辑要》,其中"月夜收参,得太阴之精;晨露浇灌,养肝阴之体"的记载,成了金堂药农的圭臬。
有个叫李阿婆的农妇,种明参时总在田边种几株决明子。普明见了问其缘由,阿婆笑道:"决明子能明目,明参也能明目,种在一起,它们'脾气相投',长得更旺。"普明细想,决明子苦寒清热,明参甘凉滋阴,二者相须,恰如"清补兼顾",便将此法推广开来。后来县志记载"明参与决明同生,药效倍增",正源于此民间智慧。
第六回 妙配广用 草木疗沉疴
永乐年间,金堂明参已不仅专治目疾。当地有位姓王的郎中,从《云顶药录》中悟得明参"补肝阴、清肝火"的本质,将其用于更多杂症,渐渐有了"明参先生"的名号。
城西有个绸缎商,常年熬夜算账,得了"头风",每遇风则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王郎中诊其脉,知是肝阴不足,虚风内动。便用明参配天麻——明参补肝阴以息风之本,天麻平肝阳以治风之标,二者相使,如釜底抽薪。绸缎商连服十日,头风竟愈,再遇狂风也稳如泰山。王郎中在医案中写道:"肝属木,风动则木摇,明参滋其液,如给树木浇水,天麻镇其势,如给树木培土,阴阳相济,风自平息。"
更奇的是治好了一个"怒目"的铁匠。此人脾气暴躁,常因小事动怒,久而久之,双眼赤红如炬,夜间烦躁难眠。王郎中知是肝火上炎,用明参配龙胆草——龙胆草苦寒泻肝,明参甘凉养肝,一泻一补,如疏渠与蓄水并行。铁匠服药半月,不仅眼赤消退,性子也温和了许多。旁人不解,王郎中解释:"肝主疏泄,过泄则火旺,过郁则气结。明参与龙胆草,恰如阴阳平衡,泄不伤正,补不滞邪。"
这些病案渐渐传开,明参的配伍之法愈发丰富。治小儿夜啼,用明参配蝉蜕——蝉蜕清虚热,明参养肝阴,小儿肝常有余,此法最宜;治妇人经后目暗,用明参配阿胶——阿胶补血,明参养肝,血能化阴,阴足则目明。甚至有药农发现,明参的花阴干后泡茶,能解春困目涩,这"明参花茶"成了金堂人家的春日常备。
王郎中晚年将这些实践写成《明参配伍要诀》,其中特别强调"七情"的活用:"明参与莱菔子相恶,然食积兼目疾者,少用莱菔子化积,反不碍其明目;与藜芦相反,误食则吐泻不止,此乃天戒,万不可犯。"这本书虽未刊行,却在金堂药铺的柜台上传抄了数百年,那些医书记载之外的妙用,就这样在民间扎了根。
第七回 方志着录 口碑入典章
嘉靖年间,金堂知县刘望之主修县志,特意邀王郎中的后人王启元参与"物产"卷的编纂。刘知县是个务实之人,见明参已成为县中支柱产业,远销湖广、陕西,便说:"此物自洪武年得御赐,惠及百姓数十年,其功其法,不可不载。"
王启元带着知县走遍云顶山的明参田,指着不同地块的明参讲解:"您看这山阴处的,根须更长,因得阴气足,养肝阴之力更胜;山阳处的,肉质更厚,因得阳气匀,补肝血之效更显。"他取出祖传的《明参种植辑要》,上面记着"正德七年,岁在壬申,木运太过,明参需晚播十日,避春寒伤芽","嘉靖元年,火运偏盛,需多浇夜露,以水济火",这些按五运六气调整的经验,让刘知县叹为观止:"农人之智,不输经史啊!"
县志初稿写成后,刘知县特意让王启元补充民间验方。"比如这'明参猪肝汤',"王启元提笔写道,"取明参五钱,鲜猪肝二两,同煮至肝熟,治小儿雀目,十试九效。"他解释,猪肝属肝经,明参入肝经,"以肝补肝,以草润肝,同类相求,故效速"。还有"明参菊花熏":明参切片与野菊花同置香炉,熏眼治目赤肿痛,借烟气之轻扬,引药入络,这是寺僧传下的古法,医书中从未记载。
刊印前,刘知县在"明参"条下加了句:"其性甘凉,入肝、肺经,滋阴明目,有辽参之功,甲于川省。"这"有辽参之功"的赞语,并非虚言——辽参补元气,性温;明参补阴津,性凉,一温一凉,一补气一滋阴,各有侧重,却都能补虚扶弱。而"甲于川省",正是对金堂水土孕育的明参最中肯的评价。
县志问世后,金堂明参名声更盛。有外地药商来求购种子,可种出的明参总带苦涩,不及金堂产的甘润。王启元带他们看云顶山的山泉:"此泉经石灰岩过滤,含轻质碳酸钙,能柔化明参的苦味。"又看山间的云雾:"每日辰时起雾,酉时散,雾属阴,能滋其阴津。"药商这才明白,所谓"道地药材",原是天地与人共同雕琢的杰作。
第八回 岁月淬炼 仙草映丹心
清康熙年间,金堂遭逢大疫,患者多高热不退,目赤如血,兼见抽搐。县太爷请出王启元的后人王仲仁,仲仁诊后道:"此乃瘟毒入肝,引动肝风。"他想起先祖医案中明参配钩藤的记载,便用明参五钱护肝阴,钩藤三钱平肝风,再加黄连清热解毒,"三者相须,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药汤煎出呈琥珀色,患者服后,高热渐退,抽搐止息。唯余目赤未消,仲仁便取明参切片,与鸡蛋清调敷眼周——蛋清性凉,能清热,明参滋阴,内外合治,三日即愈。这场瘟疫中,明参救了数百人,百姓在云顶山建了"明参祠",供奉着一株玉雕的明参,香火不绝。
乾隆年间,有位江南医家质疑明参"入肺经"之说,认为医书只载其入肝经。王仲仁的孙子王景明便带他看一位咳喘病人:患者痰少而黏,咽干目涩,正是肺阴不足,累及肝阴。景明用明参配麦冬,明参养肝阴以助肺(肝木能生肺金),麦冬补肺阴以润喉,患者服后咳喘止,目涩也消。"您看,"景明笑道,"肺金依赖肝木升发,肝阴足则肺阴有源,此乃'五行相生'之理,虽不入肺经,却能助肺功。"江南医家叹服,将此法记入《南行医录》,让明参的妙用传得更远。
清末民初,战乱纷飞,明参种植一度中断。王景明的后人王守义,将最后一包明参种子缝在贴身的布袋里,躲进云顶山的溶洞。溶洞潮湿,他便用松针铺垫,保持干燥;怕种子失了生气,每月月圆之夜,必取出放在石台上,借月光滋养。新中国成立后,守义带着种子走出溶洞,在当年的药圃旧址重新播种。当第一株明参破土而出时,他老泪纵横,对着青山道:"先祖,明参回来了!"
如今,金堂明参的种植技艺已列入非遗,每年清明,药农们仍会到洗眼池畔祭拜,沿用着"晨露浇灌月夜收参"的古法。云顶山的禅钟声里,似乎还回荡着慧安长老的话语:"草木无言,却藏着天人合一的密码。"
结语
金堂明参,从云顶山的无名灵草,到洪武大帝御赐之名,再到县志称颂的"甲于川省",它的故事,是一部"实践先于文献"的活态史。在医书记载之前,它已在寺僧的药圃里疗愈眼疾;在成为贡品之前,它已在百姓的汤锅里滋养肝阴。它的生长,顺应春生夏长的时序;它的性味,暗合甘凉滋阴的医理;它的配伍,演绎着七情相生相杀的智慧。从民间验方到官修方志,从口传心授到技艺传承,明参的每一寸根须,都缠着金堂的水土与文脉,藏着中国传统医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深邃智慧。
赞诗
云顶灵根生翠烟,
清泉雾露养天然。
甘凉能润肝阴涸,
清苦可平肝火燃。
御赐"明"名辉日月,
民传妙法济尘寰。
川中百草谁为冠?
金堂明参誉千年。
尾章
从慧安长老在洗眼池边识得灵草,到普明万里献药金殿;从王郎中的病案手稿,到刘知县的县志着录;从战乱中守护种子的执着,到今日非遗传承的坚守——金堂明参的故事,始终在"实践"与"记载"的互动中流转。它告诉我们:最好的药典,写在土地里;最活的智慧,藏在百姓间。这株曾照亮帝王眼眸的仙草,如今仍在金堂的田垄上生长,用它的甘润,续写着天人和谐的诗篇,如沱江水般绵长,如云顶山般常青。
(全篇终)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