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自习的铃声刚在走廊里荡开,楚运欢就抱着摞试卷站在了李老师办公室门口。
门板上的毛玻璃映出他紧张的脸,鼻尖几乎要贴在冰凉的玻璃上。手指在“报告”两个字的铜牌上悬了三分钟,指腹蹭得金属发亮,才终于鼓足勇气轻轻敲了敲。
“进来。”李老师的声音混着红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从门缝里钻出来,像条温暖的小蛇。
楚运欢推门时,裤脚蹭到门后的拖把,带起的灰尘在灯光里打着旋,让他突然想起父亲说过的“人要活得干净,就像地里不能长杂草”。
办公室里弥漫着淡淡的墨香,李老师正趴在堆满试卷的办公桌上,老花镜滑到鼻尖上。
楚运欢的物理试卷摊在最上面,红笔在错题旁写着密密麻麻的批注:“此处受力分析有误,应考虑摩擦力的方向,像推独轮车时要防侧翻”“辅助线画得好,有想法,继续保持”。最下面那道空着的大题旁,画了个小小的箭头,指向页边空白处:“提示:用农村辘轳的原理试试?”
“张村长的事,我听说了。”李老师摘下老花镜,用袖口擦了擦镜片,把桌上的搪瓷杯往楚运欢面前推了推。杯身上印着的“优秀教师”字样已经掉了漆,里面的菊花茶还冒着热气,“吴文娇那丫头嘴快,一早就跑去我那告状了。”
楚运欢的耳朵突然发烫,像被晒在七月的玉米地里。他捏着试卷的边角,纸页边缘被汗湿的指尖洇出浅痕:“他……他也是为我好。”话一出口就觉得心虚,张大山那句“泥腿子的料”还在耳边嗡嗡响。
“为你好,也得分对错。”李老师从抽屉里翻出个蓝布包着的本子,封皮已经磨得发灰。他解开布绳,露出里面泛黄的教案本,第一页用钢笔写着“1985年,被评为最差教师”,字迹被岁月浸得发暗,下面却有行用红笔写的小字:“但我的学生王建军考上了县一中,是村里第一个高中生。”
楚运欢的眼睛突然睁大了。
他听说过李老师是县城最好的物理老师,却没想过他还有这样的过去。教案本里夹着张黑白照片,年轻的李老师站在土坯教室前,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身后的学生们举着“我们要读书”的木牌,笑容在模糊的影像里格外清晰。
“我年轻时也被人说过‘不是教书的料’。”李老师呷了口菊花茶,茶梗在杯底打着转,“那时候村里缺老师,我高中毕业就被拉去代课,学生比我还大两岁。有家长说我毛都没长齐,教不好书,堵在教室门口不让我进。”
他用手指敲了敲那张照片:“后来我就每天凌晨去备课,把物理公式编成顺口溜,用地里的农活当例子。王建军他爹最反对我教书,可后来是他赶着驴车送我去县城参加教师考试的——因为建军说,我讲的杠杆原理,比他爹教的犁地技巧还管用。”
楚运欢的喉咙突然发紧,那些堵在心里的委屈和怀疑,像被太阳晒化的露水,悄悄不见了。他突然鼓起勇气,把怀里的试卷往桌上推了推:“李老师,我想请您帮我看看,我的学习方法是不是有问题。”
他从试卷里抽出张皱巴巴的纸,是用红笔写的作息表,每个时间段都被切割成小块:凌晨五点到六点背单词,六点半到七点做数学题,课间十分钟改错题,午休留二十分钟看物理……连吃饭都只标了十分钟,像块被切得太碎的豆腐。
李老师扶了扶老花镜,手指在“凌晨两点睡觉”那行字上重重敲了敲,眉头拧成个疙瘩:“你这不是学习,是在透支生命。就像种地,你能让玉米一天长高一尺吗?拔苗助长的道理,你爹没教过你?”
楚运欢的头垂得更低了。他想起自己总在凌晨趴在床上刷题,眼皮打架时就用吴文娇给的薄荷糖提神,可第二天上课总走神,错题本越积越厚,像片荒草丛生的地。
办公室的灯光暖黄得像向日葵,在桌面上投下柔和的光晕。
李老师从抽屉里拿出张新的时间表,用红笔圈出“睡眠八小时”和“午休半小时”,又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玉米:“我给你制定个计划,每天只做一套数学卷,但要保证每道错题都弄明白,就像你爹给玉米除虫,得把根上的虫子捉干净。”
他又在“英语”那栏画了本书:“从课文开始背,别光盯着单词表。就像你家种花生,不能只埋种子不浇水,得连土带肥一起照料。”李老师突然想起什么,从书架上抽出本《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法》,翻开夹着书签的那页,“你看这个,把英语对话编成村里的日常,比如买东西、干农活,记得才牢。”
楚运欢看着新的时间表,突然觉得那些空白的时间段不再是浪费,像田埂间留的空隙,是为了让庄稼更好地生长。他想起吴文娇说的“分拨儿追肥”,想起王强投篮时讲的“找节奏”,原来大家都在告诉自己同一个道理,只是他之前太急,没听进去。
“物理题别贪多,”李老师把他的错题本拉到面前,红笔在上面画着圈,“每天弄懂三道错题,比做三十道新题管用。你看这道力学题,思路不错,就是少考虑了个摩擦力,像你爹拉车没注意路面滑,差的就是这点细节。”
他突然从柜子里抱出个旧算盘,木框上的漆已经掉了大半:“我年轻时没钱买计算器,就用算盘练计算速度。你也可以找个自己的‘算盘’,比如用玉米籽练注意力,背单词时手里攥着颗花生,让脑子和身体配合着来。”
楚运欢的手指捏着那颗从家里带来的花生,壳上的纹路硌着手心,却让人觉得踏实。他看着李老师在新时间表上写“每天傍晚散步十分钟”,突然想起操场的晚霞,想起和王强投篮时的欢笑,那些被他忽略的时光,原来也是学习的一部分。
“对了,”李老师从抽屉里拿出个铁皮饼干盒,打开后里面是满满的奖状,“这些都是我学生的,有考上清华北大的,也有像王建军那样在村里当农技员的。”他抽出张最旧的,上面写着“优秀农民技术员王建军”,“读书不是为了脱离土地,是为了更好地扎根土地。”
楚运欢走出办公室时,晚自习的下课铃刚响。走廊里的灯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手里的新时间表被攥得发烫。办公室的灯光还亮着,暖黄的光晕透过毛玻璃渗出来,像朵盛开在夜里的向日葵。
他突然想去操场走走,晚风带着操场的青草味扑过来,舒服得让人想叹气。远处的篮球架下,王强正和几个男生投篮,笑声在夜空里荡开。楚运欢摸了摸口袋里的花生,想起李老师说的“扎根”,突然觉得自己像株刚被扶正的玉米苗,虽然还歪歪扭扭,却已经找准了向上生长的方向。
教学楼的灯光次第熄灭,只有李老师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像颗在夜里守护着希望的星星。
楚运欢知道,学习不是场急行军,而是场持久战,就像父亲种了一辈子的地,春播秋收,自有其时,而那些看似浪费的时光,其实都是在积蓄扎根的力量。
门板上的毛玻璃映出他紧张的脸,鼻尖几乎要贴在冰凉的玻璃上。手指在“报告”两个字的铜牌上悬了三分钟,指腹蹭得金属发亮,才终于鼓足勇气轻轻敲了敲。
“进来。”李老师的声音混着红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从门缝里钻出来,像条温暖的小蛇。
楚运欢推门时,裤脚蹭到门后的拖把,带起的灰尘在灯光里打着旋,让他突然想起父亲说过的“人要活得干净,就像地里不能长杂草”。
办公室里弥漫着淡淡的墨香,李老师正趴在堆满试卷的办公桌上,老花镜滑到鼻尖上。
楚运欢的物理试卷摊在最上面,红笔在错题旁写着密密麻麻的批注:“此处受力分析有误,应考虑摩擦力的方向,像推独轮车时要防侧翻”“辅助线画得好,有想法,继续保持”。最下面那道空着的大题旁,画了个小小的箭头,指向页边空白处:“提示:用农村辘轳的原理试试?”
“张村长的事,我听说了。”李老师摘下老花镜,用袖口擦了擦镜片,把桌上的搪瓷杯往楚运欢面前推了推。杯身上印着的“优秀教师”字样已经掉了漆,里面的菊花茶还冒着热气,“吴文娇那丫头嘴快,一早就跑去我那告状了。”
楚运欢的耳朵突然发烫,像被晒在七月的玉米地里。他捏着试卷的边角,纸页边缘被汗湿的指尖洇出浅痕:“他……他也是为我好。”话一出口就觉得心虚,张大山那句“泥腿子的料”还在耳边嗡嗡响。
“为你好,也得分对错。”李老师从抽屉里翻出个蓝布包着的本子,封皮已经磨得发灰。他解开布绳,露出里面泛黄的教案本,第一页用钢笔写着“1985年,被评为最差教师”,字迹被岁月浸得发暗,下面却有行用红笔写的小字:“但我的学生王建军考上了县一中,是村里第一个高中生。”
楚运欢的眼睛突然睁大了。
他听说过李老师是县城最好的物理老师,却没想过他还有这样的过去。教案本里夹着张黑白照片,年轻的李老师站在土坯教室前,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身后的学生们举着“我们要读书”的木牌,笑容在模糊的影像里格外清晰。
“我年轻时也被人说过‘不是教书的料’。”李老师呷了口菊花茶,茶梗在杯底打着转,“那时候村里缺老师,我高中毕业就被拉去代课,学生比我还大两岁。有家长说我毛都没长齐,教不好书,堵在教室门口不让我进。”
他用手指敲了敲那张照片:“后来我就每天凌晨去备课,把物理公式编成顺口溜,用地里的农活当例子。王建军他爹最反对我教书,可后来是他赶着驴车送我去县城参加教师考试的——因为建军说,我讲的杠杆原理,比他爹教的犁地技巧还管用。”
楚运欢的喉咙突然发紧,那些堵在心里的委屈和怀疑,像被太阳晒化的露水,悄悄不见了。他突然鼓起勇气,把怀里的试卷往桌上推了推:“李老师,我想请您帮我看看,我的学习方法是不是有问题。”
他从试卷里抽出张皱巴巴的纸,是用红笔写的作息表,每个时间段都被切割成小块:凌晨五点到六点背单词,六点半到七点做数学题,课间十分钟改错题,午休留二十分钟看物理……连吃饭都只标了十分钟,像块被切得太碎的豆腐。
李老师扶了扶老花镜,手指在“凌晨两点睡觉”那行字上重重敲了敲,眉头拧成个疙瘩:“你这不是学习,是在透支生命。就像种地,你能让玉米一天长高一尺吗?拔苗助长的道理,你爹没教过你?”
楚运欢的头垂得更低了。他想起自己总在凌晨趴在床上刷题,眼皮打架时就用吴文娇给的薄荷糖提神,可第二天上课总走神,错题本越积越厚,像片荒草丛生的地。
办公室的灯光暖黄得像向日葵,在桌面上投下柔和的光晕。
李老师从抽屉里拿出张新的时间表,用红笔圈出“睡眠八小时”和“午休半小时”,又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玉米:“我给你制定个计划,每天只做一套数学卷,但要保证每道错题都弄明白,就像你爹给玉米除虫,得把根上的虫子捉干净。”
他又在“英语”那栏画了本书:“从课文开始背,别光盯着单词表。就像你家种花生,不能只埋种子不浇水,得连土带肥一起照料。”李老师突然想起什么,从书架上抽出本《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法》,翻开夹着书签的那页,“你看这个,把英语对话编成村里的日常,比如买东西、干农活,记得才牢。”
楚运欢看着新的时间表,突然觉得那些空白的时间段不再是浪费,像田埂间留的空隙,是为了让庄稼更好地生长。他想起吴文娇说的“分拨儿追肥”,想起王强投篮时讲的“找节奏”,原来大家都在告诉自己同一个道理,只是他之前太急,没听进去。
“物理题别贪多,”李老师把他的错题本拉到面前,红笔在上面画着圈,“每天弄懂三道错题,比做三十道新题管用。你看这道力学题,思路不错,就是少考虑了个摩擦力,像你爹拉车没注意路面滑,差的就是这点细节。”
他突然从柜子里抱出个旧算盘,木框上的漆已经掉了大半:“我年轻时没钱买计算器,就用算盘练计算速度。你也可以找个自己的‘算盘’,比如用玉米籽练注意力,背单词时手里攥着颗花生,让脑子和身体配合着来。”
楚运欢的手指捏着那颗从家里带来的花生,壳上的纹路硌着手心,却让人觉得踏实。他看着李老师在新时间表上写“每天傍晚散步十分钟”,突然想起操场的晚霞,想起和王强投篮时的欢笑,那些被他忽略的时光,原来也是学习的一部分。
“对了,”李老师从抽屉里拿出个铁皮饼干盒,打开后里面是满满的奖状,“这些都是我学生的,有考上清华北大的,也有像王建军那样在村里当农技员的。”他抽出张最旧的,上面写着“优秀农民技术员王建军”,“读书不是为了脱离土地,是为了更好地扎根土地。”
楚运欢走出办公室时,晚自习的下课铃刚响。走廊里的灯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手里的新时间表被攥得发烫。办公室的灯光还亮着,暖黄的光晕透过毛玻璃渗出来,像朵盛开在夜里的向日葵。
他突然想去操场走走,晚风带着操场的青草味扑过来,舒服得让人想叹气。远处的篮球架下,王强正和几个男生投篮,笑声在夜空里荡开。楚运欢摸了摸口袋里的花生,想起李老师说的“扎根”,突然觉得自己像株刚被扶正的玉米苗,虽然还歪歪扭扭,却已经找准了向上生长的方向。
教学楼的灯光次第熄灭,只有李老师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像颗在夜里守护着希望的星星。
楚运欢知道,学习不是场急行军,而是场持久战,就像父亲种了一辈子的地,春播秋收,自有其时,而那些看似浪费的时光,其实都是在积蓄扎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