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真的很缺人-《世威大帝》

  苏授的府邸里,葛栩和司徒铭也在,三个人一起在后花园里喝着小酒,吃着小菜。

  “殿下推出三省,看样子是对丞相这个位子不是很满意,当然,对于皇权独揽也不是很满意。”司徒铭喝了一口小酒,吃了一口小菜慢悠悠道。

  “以后,再想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很难了。”葛栩漫不经心道。

  “权力集中于三省,也分散了皇权,但却让皇帝更抓稳了军国大事,不再过多为各种琐事烦心。”苏授放下手里的酒杯,“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好事就是让皇帝可以专心军国大事,坏事就是皇帝一旦上头搞一些大事的话,因为没有了丞相,要想拦住的话难度比较高。”司徒铭开口道。

  “这倒是。”葛栩点头道,“慢慢来吧,车到山前必有路,会有解决办法的。”

  三人继续吃喝起来,难得的休沐时间。

  ……

  两仪殿,沐津正在批阅奏章。

  新朝的运转算是比较良好,括田清户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根据户部的估算,这次的括田清户结束后,田地当在六千万亩左右,人丁恐怕不下七百万。

  而且,这还只是目前开垦出来的数量。日后垦荒的话,保底应该还可以开垦出来至少千万亩级别的田地。

  当然,户部的这份奏章不是来邀功的,而是诉苦的。因为在旧朝,西南在册的田亩只有两千万亩。一下子出了这么多,户部关于田地赋税的人手那可不是一般不足了。

  这倒是,户部还真的需要大量官吏,尤其是现在随着州-郡-县的行政体系改革已经在逐渐落实,且征税的权力从基层官吏手里开始剥离了。现在,州一级有户局,郡一级有户司,县一级有户曹。可以说,征税的权力不再是地方主事官能够掌管的了。

  放下户部的奏章,沐津又拿起一封奏章,哟,大理寺的。

  大理寺的奏章也是来吐槽的,随着朝廷加强对地方司法权的掌控,大理寺的官吏缺口也是极大。沐津无奈摇摇头,放下大理寺的奏章,嗯,这次是刑部的,不出所料的话,也是说缺人的。

  果然,翻开奏章一看就是诉苦说缺人的,刑部现在主要职责就是维持地方治安和抓罪犯,就是沐津前世公安局的职能,现在,抓人和维护治安的人手刑部倒是不缺,缺的是破案和仵作这种技术人员。

  这个沐津也没有辙,大虞的仵作可以说是家传,主要是人们对仵作的偏见很深,因为仵作经常和死人打交道,在人们的认识中是不吉。

  剩下的工部和礼部的奏章,不用看都知道也是要人的。

  果不其然,真的是要人的。

  工部要懂水利的,因为沐津现在在各地兴修水利,但水利人才是真的匮乏,主要是水利这行也都是家传的本事。

  至于礼部那边……

  因为沐津的蒙学—童学—青学—太学这套教育体系,蒙学、童学和太学的师资力量倒是没问题,关键是青学这个中间段。

  蒙学只需要教认字,只要读过书的都能胜任。童学稍微精深一点,但也不是很麻烦。太学的话则是学生名额就那么多,所以师资力量也没什么问题。

  但是青学嘛……

  人数多,要教的东西也多,所以青学的教师缺口巨大。不止是缺口大,还有就是合格的也难找。

  西南中小世家出来的,教童学和蒙学没问题,教青学的非经学课程,比如数学、射箭、乐理什么的也没问题,但经学就问题很大了。

  因为经学的释义权长期被大世家和超级世家把持,导致中小世家子弟在经学方面都得找大世家和超级世家,他们真的很难胜任经学的讲授。

  可现在的教育体系又不能脱离经学,不然的话真的是和天下读书的过不去了。

  地盘扩张太快的恶果。

  如果只是钱粮的问题,沐津倒是很好解决,但人的问题,真的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

  至于大开科举……

  想了阵后沐津摇摇头,西南的不管是世家的还是寒门的人才,已经快被搜罗光了,但都没填满官吏的需求,再怎么开科考都没用。

  要想填满目前大虞控制地区的官场,要从外地大规模弄来人才了。

  一念至此,沐津就起身离开了两仪殿。

  “备车,去尚书令的府邸。”

  很快,沐津在葛栩的府邸吃了个闭门羹,也是,今天是官员休沐的日子,以葛栩的性子,十有八九要么是去城外野游,要么是去找苏授喝酒。

  问了下葛栩府邸的管家,果然,去找苏授喝酒了。

  “走,去中书令府。”

  苏授的府邸很快就到了,也就隔了三条街而已。

  “见过殿下!”

  在后花园喝酒吃菜的三人闻沐津到来,赶紧到门前来迎接。

  “三位宰相倒是好逸致,喝酒喝得好不快活。”沐津笑道,“走,给孤添一双碗筷,孤和三位小酌一番。”

  四人去了后花园落座,几轮酒下来后,沐津当即将大虞眼前的情况说了。

  三人都皱起了眉头。

  官吏的缺口不解决的话,对于大虞从西南打出去是很不利的。

  虽说规划了五年的休养生息,但就目前缺官吏的情况来看,靠西南一地,五年的时间恐怕也就满足七成。

  天下缺人才吗?

  其实不缺的,司马晋控制的曾经大虞的两京之地大量中小世家和寒门的子弟找不到出头的路。两京之地的中小世家和寒门子弟来个一成半的人,就足以填满西南官场的空缺。

  但就司马晋对于阳关郡的封锁,人才的到来,何其艰难。

  对于天下人才的分布,三个人都是很清楚,但就目前的情况,葛栩和苏授暂时没想到好办法。

  “殿下,其实我们可以提早东出!”黄门令司徒铭开口道,“江中之地(大江中游地区)也是有大量寒门子弟的,如果大虞收复了江中地区,县一级的官吏和军中的低级将领的空缺,将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