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火车缓缓驶入扎尔肯特,朝霞如丝带缠绕在天边,铁轨在霞光中发出低沉共鸣,仿佛有一位沉睡的诗人,在这片被遗忘的中亚边城悄然醒来。那一刻,我感到自己正踏入一处时间与空间交错的场所,心脏随之微微一颤。
扎尔肯特,意为“金色之地”。她静卧在哈萨克斯坦东南隅,与中国的霍尔果斯隔山相望,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遗珠,也是我《地球交响曲》中一处不容跳过的静音段落。这里不是灯火通明的都市,却有一种压低了声调的庄重气息,让我愿意驻足,愿意倾听。
我决定先前往边境。
那里,界碑在晨雾中半隐半现。铁丝网如蛛网般延展,后方是沉默的雪山和冷峻的草原。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碑体上,像某种无声的誓言正在缓缓显形。
我站在碑前良久,不为拍照,只为凝望。我心中浮现出地图上那条隐形之线:从长安出发,越塔克拉玛干、走吐鲁番、穿伊犁绿原,抵达这里——扎尔肯特。过去的驼铃声已然消散,驿路也被铁轨替代,但那种跨越千山万水后“归抵边疆”的心情,依旧真实地跳动着。
“界碑是边界,却也可能是开始。”我默默写下。
回城途中,我拐进一条不起眼的老巷子,那里有一间藏在砖墙与藤蔓后的茶馆。木门被岁月磨得发白,推门的一瞬,旧时光仿佛扑面而来。
茶馆的主人叫叶利阿,是个七十多岁的哈萨克老人。他穿着羊毛背心,声音温和,递给我一杯黑茶,茶香浓郁而不烈,仿佛草原上的阳光被泡进了杯中。
“我们这儿的茶,是用冰川雪水熬的,先煮三遍,第一遍去火,第二遍润喉,第三遍解梦。”他说完笑了笑,那双眼睛像牧歌中走出的老鹰,依旧有光。
我与他聊了许久,从茶的历史聊到哈萨克民歌,从家族记忆聊到边疆往事。他还向我展示一件家传的羊皮衣,厚重而柔软,缝线处甚至还留有几枚祖母亲手缝制的铜扣。
我看着火炉里微跳的红焰,忽然想到一个词:守候。
“你年轻时是否想过离开?”我问。
“想过,”他抿了口茶,“但一盏水煮三遍,第三遍会告诉你,该留下。”
那一刻,我忽然有些哽咽。火炉的声音像一首老歌,唱的是命运,也唱的是归属。
午后,我走进城北一个边贸集市,那里是扎尔肯特最热闹的地带之一。皮货、调料、药草、铜器……摊位挤在一条条巷道里,叫卖声此起彼伏。这里的货币交换不是公式,是人与人之间的熟络与信任。
一个卖干果的小摊前,一位穿着民族长裙的年轻女孩向我打招呼。她名叫古丽娜孜,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我小时候在伊犁读书,”她笑着解释,“但还是觉得边境这头的风更温柔。”
她讲起她的父亲曾是边贸队里最早的一批骑马商人,从塔什干运来丝绸,从霍尔果斯赶回瓷器,马蹄就是他的通关证。
“他说,当你在两国之间奔波久了,就会懂得什么叫‘故土不止一处’。”
我听完久久沉默。也许正是这种夹缝中的情感,才让这块土地格外有温度。
她突然问我:“你也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吗?”
我点点头:“我从地图另一头来,想看看祖先行过的路径。”
她认真地看着我,说:“那你一定要带回一些故事,否则这边的风会寂寞。”
我接着前往扎尔肯特的清真寺。
那是一座不大却极为精致的礼拜堂,青绿的圆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我在西安见过的清真寺不同,这里的装饰融合了中亚几何与中国木雕技艺,马赛克与灰瓦同在,仿佛一场文明的共舞。
我脱鞋入殿,正赶上礼拜结束。一位须发花白的老人正用手指轻轻抚摸墙上的一段铭文,像在触碰故人。
他转身看见我,主动招呼我过去。他用缓慢却清晰的语言说:“这段经文,是我年轻时亲手刻下的。那时边疆风大,很多人走了……但我没走。”
我问他为什么不离开。
他回答:“因为我知道,总有人会回来听我们说话。”
我瞬间明白了他的话,也明白了扎尔肯特为何宁愿沉默,也要坚守。
傍晚,我前往城西的马市。那里聚集了不少牧民与商贩,吆喝声此起彼伏,一匹匹毛发光亮的马在场中奔跑,铁蹄掀起尘土与热烈。
一位年轻骑手将马缰递给我,问我要不要体验。“你从东边来,就骑骑西边的马。”
我翻身而上,马背比我预想的高出不少,身体刚稳,马已轻轻踱步。我紧握缰绳,在夕阳中缓缓前行,周围人声逐渐模糊,耳边只剩风与马蹄。
那一刻,我仿佛跨上了一种远古的节奏,身体与土地重新连接,心中隐隐升起某种深沉的归属感。
我在《地球交响曲》写下:“若你问我何为家?那就是,你一踏上土地,脚下便响起祖先的节拍。”
在夜色降临前,我受邀去观看一场由边城青少年剧团表演的传统木偶剧。表演地点在一间老仓库改建的小剧场里,观众大多是牧民与孩童。
剧情讲的是一个少年在草原上寻找失落家园的故事,木偶动作虽简陋,但每一场景都令人动容。尤其是结尾,少年望着舞台上的“山”久久不语,台下竟有老人悄悄拭泪。
我被这种古老而朴素的表达方式深深打动。这不仅是一场表演,而是边疆记忆的复写,是在时代更迭中,对身份与土地的最后温柔守望。
夜深了,我坐在旅馆天台,头顶是星河,远处灯火零星。我的双手冻得有些僵,却不舍得放下笔。
我回顾今天遇到的每一位人、每一段茶香、每一次眼神交流,都在我心中留下细微的裂缝。而这裂缝里,涌出的不是空虚,而是温度。
扎尔肯特,这座没有霓虹的边城,像一颗深埋土中的琥珀,藏着时间的光。她用最平静的方式,讲述了最厚重的情感。
我抬头望向东方,低声念道:楚城,我来了。你是否也像这里一样,在夜色中,等着我,用故事点一盏灯?
扎尔肯特,意为“金色之地”。她静卧在哈萨克斯坦东南隅,与中国的霍尔果斯隔山相望,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遗珠,也是我《地球交响曲》中一处不容跳过的静音段落。这里不是灯火通明的都市,却有一种压低了声调的庄重气息,让我愿意驻足,愿意倾听。
我决定先前往边境。
那里,界碑在晨雾中半隐半现。铁丝网如蛛网般延展,后方是沉默的雪山和冷峻的草原。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碑体上,像某种无声的誓言正在缓缓显形。
我站在碑前良久,不为拍照,只为凝望。我心中浮现出地图上那条隐形之线:从长安出发,越塔克拉玛干、走吐鲁番、穿伊犁绿原,抵达这里——扎尔肯特。过去的驼铃声已然消散,驿路也被铁轨替代,但那种跨越千山万水后“归抵边疆”的心情,依旧真实地跳动着。
“界碑是边界,却也可能是开始。”我默默写下。
回城途中,我拐进一条不起眼的老巷子,那里有一间藏在砖墙与藤蔓后的茶馆。木门被岁月磨得发白,推门的一瞬,旧时光仿佛扑面而来。
茶馆的主人叫叶利阿,是个七十多岁的哈萨克老人。他穿着羊毛背心,声音温和,递给我一杯黑茶,茶香浓郁而不烈,仿佛草原上的阳光被泡进了杯中。
“我们这儿的茶,是用冰川雪水熬的,先煮三遍,第一遍去火,第二遍润喉,第三遍解梦。”他说完笑了笑,那双眼睛像牧歌中走出的老鹰,依旧有光。
我与他聊了许久,从茶的历史聊到哈萨克民歌,从家族记忆聊到边疆往事。他还向我展示一件家传的羊皮衣,厚重而柔软,缝线处甚至还留有几枚祖母亲手缝制的铜扣。
我看着火炉里微跳的红焰,忽然想到一个词:守候。
“你年轻时是否想过离开?”我问。
“想过,”他抿了口茶,“但一盏水煮三遍,第三遍会告诉你,该留下。”
那一刻,我忽然有些哽咽。火炉的声音像一首老歌,唱的是命运,也唱的是归属。
午后,我走进城北一个边贸集市,那里是扎尔肯特最热闹的地带之一。皮货、调料、药草、铜器……摊位挤在一条条巷道里,叫卖声此起彼伏。这里的货币交换不是公式,是人与人之间的熟络与信任。
一个卖干果的小摊前,一位穿着民族长裙的年轻女孩向我打招呼。她名叫古丽娜孜,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我小时候在伊犁读书,”她笑着解释,“但还是觉得边境这头的风更温柔。”
她讲起她的父亲曾是边贸队里最早的一批骑马商人,从塔什干运来丝绸,从霍尔果斯赶回瓷器,马蹄就是他的通关证。
“他说,当你在两国之间奔波久了,就会懂得什么叫‘故土不止一处’。”
我听完久久沉默。也许正是这种夹缝中的情感,才让这块土地格外有温度。
她突然问我:“你也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吗?”
我点点头:“我从地图另一头来,想看看祖先行过的路径。”
她认真地看着我,说:“那你一定要带回一些故事,否则这边的风会寂寞。”
我接着前往扎尔肯特的清真寺。
那是一座不大却极为精致的礼拜堂,青绿的圆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我在西安见过的清真寺不同,这里的装饰融合了中亚几何与中国木雕技艺,马赛克与灰瓦同在,仿佛一场文明的共舞。
我脱鞋入殿,正赶上礼拜结束。一位须发花白的老人正用手指轻轻抚摸墙上的一段铭文,像在触碰故人。
他转身看见我,主动招呼我过去。他用缓慢却清晰的语言说:“这段经文,是我年轻时亲手刻下的。那时边疆风大,很多人走了……但我没走。”
我问他为什么不离开。
他回答:“因为我知道,总有人会回来听我们说话。”
我瞬间明白了他的话,也明白了扎尔肯特为何宁愿沉默,也要坚守。
傍晚,我前往城西的马市。那里聚集了不少牧民与商贩,吆喝声此起彼伏,一匹匹毛发光亮的马在场中奔跑,铁蹄掀起尘土与热烈。
一位年轻骑手将马缰递给我,问我要不要体验。“你从东边来,就骑骑西边的马。”
我翻身而上,马背比我预想的高出不少,身体刚稳,马已轻轻踱步。我紧握缰绳,在夕阳中缓缓前行,周围人声逐渐模糊,耳边只剩风与马蹄。
那一刻,我仿佛跨上了一种远古的节奏,身体与土地重新连接,心中隐隐升起某种深沉的归属感。
我在《地球交响曲》写下:“若你问我何为家?那就是,你一踏上土地,脚下便响起祖先的节拍。”
在夜色降临前,我受邀去观看一场由边城青少年剧团表演的传统木偶剧。表演地点在一间老仓库改建的小剧场里,观众大多是牧民与孩童。
剧情讲的是一个少年在草原上寻找失落家园的故事,木偶动作虽简陋,但每一场景都令人动容。尤其是结尾,少年望着舞台上的“山”久久不语,台下竟有老人悄悄拭泪。
我被这种古老而朴素的表达方式深深打动。这不仅是一场表演,而是边疆记忆的复写,是在时代更迭中,对身份与土地的最后温柔守望。
夜深了,我坐在旅馆天台,头顶是星河,远处灯火零星。我的双手冻得有些僵,却不舍得放下笔。
我回顾今天遇到的每一位人、每一段茶香、每一次眼神交流,都在我心中留下细微的裂缝。而这裂缝里,涌出的不是空虚,而是温度。
扎尔肯特,这座没有霓虹的边城,像一颗深埋土中的琥珀,藏着时间的光。她用最平静的方式,讲述了最厚重的情感。
我抬头望向东方,低声念道:楚城,我来了。你是否也像这里一样,在夜色中,等着我,用故事点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