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茶园的来历-《娶个总裁老大姐,我逆袭了!》

  瀑布山区背后的那一大片茶园有着悠长的历史。

  是早在明末期间就开垦种植的。

  这片茶园的第一位主人是一位致仕后回乡的官员所有。

  这位明末的致仕官员回到家乡后,买下了这一大片山头为己有。

  当时已经是兵凶战危的年代。

  这位官员回来这儿,就是贪图这里位处穷乡僻壤,道路不通,是逃避战乱的好地方。

  他穷尽下半生的时间,一方面收留一些逃难走进来的难民做帮工。

  只管两顿饭,他们就愿意留在茶园里为他工作。

  官员指挥着难民们开垦荒地,将原本是野生的茶树移植到山里种植。

  每年不断地做稼接树苗工作。

  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大片茶树就形成了规模,变成了茶园。

  起初茶叶根本不能卖钱,因为没有人知道。

  所有茶叶都制成能长久保存的发酵茶叶。

  后来官员去世了,传给了他的儿子接管。

  如此一代传一代,茶园的规模不断地扩大。

  到了清朝初年,战事平息。

  官员的儿子于是把保存下来的发酵茶叶用骡子运用到外面的市集出售。

  逐渐让人知道了这个茶园的存在。

  这家茶园因为所制的茶叶能长期保存,而且时间越长,茶叶香气越加醇厚浓郁。

  广受百姓的欢迎和喜爱。

  茶园的名声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很多外省外乡的人都来取货。

  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山路难行,交通不便。

  后来为了方便茶叶的运输,官员的儿子花钱建造了一条能骑马通过的道路。

  这条能让马车通过的路就在茶园的另一边。

  因为现代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条路的存在,所以不熟悉道路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这条道路的位置。

  就连马爸爸这个识途老马也忽略了这条通道可以很快很方便地进入茶园。

  茶园在民国时期曾经一度荒弃,因为原来的主人为了躲避战乱逃离了家园,去了外国。

  后来又被在文革时期,下放到这里劳动改造的知识分子所发现,将茶园重新修建,培植茶树。

  经历过无数的风雨保留至今天。

  现在这家茶园的主人是怎样获得茶园的产业的,无人知晓。

  只知道是因为祖先曾是在这儿劳动改造的知识分子。

  文革结束后,知识分子被平反了。

  但是他不想再回城里去,因为他爱上了这片茶园和这里的山水美景。

  知识分子一直留在这里精心料理着茶树。

  有人说现在的主人应该是知识分子聘用的工人。

  知识分子无儿无女,他去世后就将茶园留给了这家工人来管理。

  只是茶园的当家因为患上了风湿病,无法再在山路上行走。

  只好让儿子来接手管理,做了茶园的当家。

  也不知是什么原因,这家主人在一次外出时发生了交通意外,经抢救无效身故了。

  他的女儿尚小,只是一个十岁的女娃,是无法当家的。

  于是老当家就把在外地工作的女儿召回来做当家。

  看来这家茶园的主人家宅运方面不是很好。

  儿子去世前没有生儿子,而他的老婆也嫌弃茶园太过偏僻,不喜欢这里的生活方式。

  带着女儿去了县城读书,并在县城买了房子,长期居住在城里,不愿意再回到茶园来。

  所以现在的茶园其实就是周家姑娘做了当家,担起了整个茶园的管理工作。

  说起周家姑娘周晴。

  原本因为有大哥管理茶园,她就去了县城的中学读书,期间一直寄宿在学校里。

  后来又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便留在城市里工作。

  周晴虽然是从山沟沟里出来,但她自小生活无忧。

  去了县城读书后,习惯了城市生活,慢慢地就不想回茶园了。

  她其实还谈了一个城里的男朋友,一起在同一个单位工作。

  因为父亲勒令她回来管理茶园。

  一开始,周晴十分抗拒。

  她不想离开城市,更不想离开男朋友。

  她曾经和男朋友协商过,希望他能陪同自己回茶园工作。

  可是男朋友不同意,不想为了她放弃城市生活,还有自己的父母。

  两人无奈分了手。

  周晴初期回到茶园,无心工作,生活变得无精打采。

  只是眼见着父亲越来越行动不便,直至到要坐轮椅生活。

  她不得不接受现实,承担起管理家族产业责任。

  她为了忘记前度男友,把心思都花在种茶和制茶的工艺上。

  在山里风吹日晒,原本皮肤白皙的她也慢慢变得黝黑。

  周晴是一名大学毕业生,有着较高的学历。

  回到茶园后,开始进行各项改革,引进先进的工艺流程,开辟了网上销售平台。

  茶园在她的管理下,逐渐走出低谷,现在生意不错,收入也可观。

  只是有一点让父母十分忧虑的是。

  周晴一直单着,找不到男朋友。

  这是因为她长年在山里工作,接触的全部是山里的村民,鲜少有条件不错的男孩子。

  周晴能干、学历高,经济独立。

  在城里可能是不愁嫁的。

  但在山里就麻烦了。想找一个匹配的男朋友谈何容易?

  就这样,岁月磋砣,转眼就奔三了。

  父母心里干着急,但周晴既不能在茶园长工男人中找一个丈夫,又不能去城市里找一个愿意来山里生活的小伙子。

  这真是让父母愁白了头,对女儿的终身大事一筹莫展。

  周家父母曾经对女儿说:

  “小晴,不如在县城里置办一套房子,在城里找对象。

  谈成了,就让小伙子住在城里的家中上班工作,你呢每个星期去几次城里。

  这样的话,或许能找到男朋友的。”

  周晴听了感到又苦恼又好笑。

  苦恼的是爸妈催婚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了。

  好笑的是,父母的提议岂不是叫自己长年两地分居。

  这样的婚姻生活到底能不能维持下去,她自己都不敢肯定。

  周妈妈见女儿这又不行,那又不行,不知她心里打什么主意。

  眼见着女儿三十出头了,周家妈妈就更着急了。

  一天到晚催着女儿在网上找男朋友,并且说,只要男方愿意来茶园里生活,就是招个上门女婿也不介意。

  可周晴毕竟是个有文化的人,对于父母那套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理论并不在乎。

  为了茶园而找丈夫,对周晴来说是很可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