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求贤若渴赵简子(下)-《春秋晋国风云》

  为得到良臣贤士,有一次赵鞅问壮驰兹:“我想得到东方的贤才,先生您熟悉东方列国,请问东方列国有哪些人是称得上贤能呢?”

  壮驰兹,晋国大夫,赵氏家臣,壮姓鼻祖。

  此时见赵鞅下问自己,壮驰兹深施一礼道:“臣要向主公表示祝贺啊!”

  赵鞅愕然道:“先生还未回答我呢,何来祝贺一说?”

  壮驰兹恭敬答道:“臣听说,国家之将兴,君子自以为有很多不足之处;国家将亡,小人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现在主公您掌管晋国国政,能不耻下问。像这么重要的问题,都来咨询臣这样的小人,而且是为了寻求贤能之士,臣怎么不因此而祝贺主公您呢?”

  赵鞅当政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让很多人对赵氏家族忠心不二。

  史料还记载了一件事,让汇集到赵鞅身边的贤臣能士越来越多。

  赵鞅养了两匹白骡,这在当时非常宝贵,是骡子中的极品。

  赵鞅当然特别喜爱,视之为赵氏家族传家宝。

  一天夜里,赵氏封地广门邑有一个叫阳城胥渠的小吏急匆匆赶到赵府,门吏迎之问有何急事。

  阳城胥渠急切道:“主公家臣胥纂病了,医生说唯有白骡之肝为药引,方可救治,否则必死无疑。”

  “小人四处求访白骡,今得知主公家有白骡,故深夜求之。”

  赵府家规,凡是夜间有事禀报者,必须立即禀报宗主。

  门吏不敢怠慢,半夜三更去报告已经熟睡的赵鞅。

  当时,赵氏家族家宰董安于还在世,他见门吏居然为这点屁事去劳烦日理万机刚躺下睡觉的赵鞅,非常不高兴,当即便喝斥道:

  “啊?居然胆敢算计起主公的宝贝来了,这还得了?不严加惩处,我这个家宰是白当了!”

  董安于当时便下令派人前去广门邑捉拿阳城胥渠问罪,一番闹腾却惊醒了赵鞅。

  赵鞅披衣下床出房,问明情由后,对董安于道:

  “白骡再珍贵,亦是牲畜;胥渠再无礼,却是人。我们不能为牲畜活命而杀人,应该是为了让人活下去而杀了牲畜!”

  就这样,赵鞅命人立即将白骡交给阳城胥渠,让他赶快杀骡取肝以救其父。

  这事感动了很多人。

  首先是董安于。董安于惭愧不已,对赵鞅更是佩服至极。

  此后,董安于全力辅佐赵鞅,甚至为赵氏家族付出生命的代价!

  然后是阳城胥渠。

  在不久以后赵鞅率晋军与北狄武装作战中,阳城胥渠率领广门邑的将士,组建敢死队,亲率敢死队不避箭矢,冲锋在前。

  史料记载,广门邑将士在攻陷一座北狄武装盘踞的城邑时,左队七百人,右队七百人,两队互相比拼着,争先登上城头,并一举斩获敌方披甲武士首级,取得战役大胜!

  赵鞅在取得对中行氏、范氏之战彻底胜利,并挫败了以齐国为首的反晋联盟图谋晋国的军事行动后,可以说是位高权重,人望指数如日中天。

  盛名兼巨大功勋之下的赵鞅难免有些得意起来。人一得意,便会做出一些不合自己身份的事来,比如这次打猎活动。

  这一次,赵鞅居然有意带人去晋国国君的私家苑囿打猎!

  苑囿,由天子或者诸侯国君的专属领地,一般有围墙,故称囿。

  春秋时期,几乎所有的诸侯国都有这个专供国君养花、游玩、打猎的专属领地。

  晋国当然也有,但既然是苑囿,说明这个不是一般人可以去的。

  不管你赵鞅功劳有多大,人望有多高,赴国国君的苑囿打猎,这是严重违规。

  赵氏家臣、大夫史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决定阻止赵鞅。

  史黯牵了一条狗,守候在赵鞅欲往的苑囿门外。

  赵鞅带着人到了,见到史黯非常奇怪,就问:“您在这里做什么呢?”

  史黯答道:“主公,臣近日得到这条猎犬,有意让它去围个猎,看看这狗是否有捕捉禽兽的真本事,于是便到了苑囿,希望能够进去试试。”

  赵鞅笑道说:“这有什么问题?现在我正好要进去打猎,你就带上狗一起去吧。”

  史黯却摇摇头道:“臣听说,君主出行,臣下如果不主动随从的话,那是违背礼法。”

  “所以,臣听说主公你要进入苑囿打猎,便急忙赶过来了。”

  “但没想到,主管苑囿的麓官却说没接到国君的命令,不知道主公你今天要进入苑囿。”

  “因此,臣只好等在这里,也不敢麻烦值日官向主公您报告。”

  麓官,指古代掌管苑囿的官吏。

  赵鞅听后,心里明镜一般,史黯哪是想要跟自己进入苑囿打猎?

  他是暗示自己,这里是国君的专属苑囿,没有得到国君的同意,谁也不能随便进入!

  自己却恃功而傲,在没有向国君请示并得到同意的情况下,私自闯入苑囿围猎,这是严重违纪违法的行为!

  史黯并没有直接指出自己的错误,但暗示了自己这样做是不合礼不合法的!

  赵鞅当场面红耳赤惭愧不已,他立即跳下马对着史黯深施一礼后,转身离去!

  赵鞅发自内心感谢史黯,使自己避免犯下一个大错!

  有错即改,从善如流,这就是赵鞅的人格魅力,也是他重视自己家臣得到的最好回报。

  没有这些为他舍生忘死的家臣,赵氏家族哪来的迅速崛起成为晋国第一大家族?

  同样道理,没有赵鞅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有错即改、从善如流,怎么换来家臣们的耿耿忠心?

  这是赵鞅对家臣们的态度,以诚相待,同时又严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