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蒯聩回卫夺君位(6)-《春秋晋国风云》

  兔急了会咬人,狗急了都能跳墙,咱蒯聩急了,当然得杀人了,而且这一次,就敢杀你仲由这样的春秋大贤!

  谁都没想到蒯聩居然敢这样做,这次政变,自一开始图谋,到孔悝被劫持,到蒯聩逼着孔悝发兵攻打卫宫,再到卫出公逃出帝丘,一直到现在以孔悝的名义召集群臣来孔府盟誓,未曾听闻有谁因此而流了血丢了命!

  这是蒯聩苦心经营的结果,他要的是自己儿子已经坐了十余年之久的国君之位,而不是卫国人民的怒气怨气,因为卫国终将是自己的卫国。

  所以,蒯聩尽可能地避免出现流血事件。

  但现在,仲由终于激起了蒯聩的怒火,也使他不得不将自己的行动要求给降了那么一点点级别:允许杀死这个该死的仲由!

  仲由虽然素有勇武之名,但此时的仲由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且自昨夜得报孔悝出事后立即自蒲邑赶赴帝丘,一路行来几乎无停歇,体力早就透支,又怎么会是武艺高强、久经沙场、战功无数、年轻力壮且对蒯聩绝对忠诚的石乞和孟黡的联手攻击?

  战不多时,仲由就多处受创,被逼得手忙脚乱,险象环生。

  仲由心中暗暗叹气,他确实没想到蒯聩居然会下死手,看来自己确实将他逼急了。

  唉,物极而必反,自己还是不够沉稳。

  但既如此,舍身取义亦乃大丈夫!

  只是老师,弟子再也不能伴您左右了。

  一念至此,仲由胆气俱增,将剑舞了个剑花,居然将石乞和孟黡两人都逼退了几步。

  石乞大怒,竟然不顾危险,欺身上前,一戈向仲由腹部刺来。

  这一戈,又快又狠又准,子路身形一晃,堪堪躲过,却不料孟黡跟紧就是一戈,砍向子路的头。

  台上众人看得真切,眼见这一戈必中无疑,但仲由将身子一仰,居然又躲过了致命一击!

  只是,孟黡这一戈急速划过,嚓地一声将仲由头盔的帽缨给削落在地,只差一点,就将仲由的半个头颅给削将下来!

  帽缨,指的是帽子上的穗状装饰物,这玩意儿居然被对手砍掉,自然危险至极。

  交手才一会儿工夫,仲由就险象环生,孔悝看得大急,大叫道:“子路又何必执着?我命令你速速离去!帝丘之事,与你无干,你只需要帮我守好蒲邑即可。”

  孔悝这一嚷嚷,倒让石乞和孟黡两人各退了一步,他俩都望向高台。

  蒯聩黑着个脸,右手朝着两人做出个杀的动作。

  这个动作瞒住了台上的所有人,但在台下的仲由以及石乞和孟黡两人都看得清楚,多处受伤浑身是血的仲由自知不能幸免于难,先将剑入鞘,对石乞和孟黡两人拱了拱手道:“且等一下!”

  然后,仲由将掉落于地的帽缨捡起,将帽子摘下,先将帽缨续上,再认真地戴好帽子,大声道:“君子纵然赴死,亦不能免冠矣!”

  言罢,再次拔剑冲将上前,与石乞和孟黡战成一团,最终慷慨赴义!

  孔子最喜爱的弟子之一,那位被孔子赞誉为政事第一的仲由,子路先生,就这样去了,享年63岁!

  仲由之死,被史料记载为“仲子结缨而卒”。即前面提到过的,仲由将断了的帽缨给结上,将帽子戴正,再从容就义。

  战死前,仲由说:“君子纵然赴死,亦不能免冠矣!”

  因为《礼》有规定:冠者,礼之始也。

  在春秋时期,君子践行礼法,自冠礼开始。仲由明知自己即将赴死,那就死得有尊严吧。结上帽缨而死,这正是仲由保留了自己最后的尊严!

  对急需要完成盟誓的蒯聩来讲,仲由之死无非是一个插曲罢了。但正是这个插曲,差一点让蒯聩的夺位大业付诸东流。

  蒯聩对仲由气极,反正都已经背负了杀贤的恶名了,那就干脆多背一点!

  蒯聩下令:对仲由施以醢刑!

  醢刑,也称菹醢,是古代一种酷刑,指将尸体剁成肉酱,这个肉酱就叫醢。

  醢刑最早见于史料记载,是商末天子商纣王杀了西伯侯世子伯邑考后,再施以醢刑。

  春秋时期,宋国前大司马南宫长万则是活着被剁成肉泥,也属于醢刑。到后来战国时,活着受此酷刑的还有燕国相国子之。

  仲由是战死后被施以醢刑,此酷刑除了伯邑考、子路曾受过外,比较有名的历史人物还有西汉初期的梁王彭越,三国时害死张飞的蜀将范疆和张达,北齐文襄帝高澄的厨师兰京,武则天时酷吏来俊臣等。

  尽管卫国执政上卿孔悝心中着实不忍,但此时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只好违心执行了蒯聩的命令。

  接下来的事,是蒯聩在孔悝等人的扶持下,顺利登上卫国国君之位,史称卫庄公。

  从此,卫国开启了两君并时代,即卫庄公和卫出公时代,而且,这两人还是一父一子关系。

  反正,蒯聩如愿当上了卫国国君,即卫庄公。

  必须要说明的是,这个卫庄公已经是卫国历史上第二个卫庄公了。

  那赵鞅高兴吗?

  当然高兴了,至少现在卫国是相当于晋国的小跟班了,甚至可以说是赵氏家族的小跟班。

  为此,赵鞅专门派人去了周王室,替卫庄公重新夺回君位一事作了汇报,为卫庄公觐见天子周敬王并获得天子承认铺平了道路。

  可以说,为蒯聩登上卫国国君之位,赵鞅也算是尽心尽力了。有仇必报,对范氏、中行氏、邯郸氏等那是寒冬般的冷漠,甚至对害死董安于的梁婴父也是痛下杀手。

  有恩也必报,对为他而献身的董安于,赵鞅将其牌位供奉于宗庙,要求赵氏家族子孙世代祭祀。

  对于取得铁丘之役起了关键作用的蒯聩,赵鞅花了近十年时间,不断打击卫国,最后一举助蒯聩登上卫国国君之位。

  赵鞅言出必行,践行有信,快意恩仇,文韬武略,使他的身边聚集了不少人才。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董安于、周舍、阳虎、扁鹊、尹铎、傅便、邮无正、史黯、窦隼、姑布子卿、蒯聩等。现在董安于已经去世了,蒯聩也回到了自己的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