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红袍上官-《科举文抄公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紫微宫内,檀香袅袅,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墨香。

  梁朝正对着一幅河工图皱眉,图上用朱笔圈出的几处红点,都是黄河沿岸常年泛滥的险段。

  见王清晨进来,他放下手中的朱笔,脸上露出一丝笑意:“溪言,你可真是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啊!”

  他指了指图上的红点:“你看看,这几处堤坝,用你说的水泥能加固吗?”

  王清晨上前细看,那些红点标注的都是年久失修的旧堤,堤身早已被洪水冲刷得千疮百孔。

  他躬身答道:“水泥固堤可行,但若想一劳永逸,需得将旧堤拆了,用水泥掺碎石重筑,底部再打桩加固,如此方能抵御洪水。”

  梁朝在一旁听着,放下手中的茶盏问道:“需多少银子?”

  “比用青石省三成”王清晨估算道。

  “但至少也得数万两银子,不过工期能缩短一半,只是……”他顿了顿。

  “如今已入夏,转眼便是暴雨时节,不是施工的好时候,怕是要到秋季才能开工了。”

  梁朝沉吟片刻,忽然想起了什么,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

  “呵,往年几十万两银子扔进去,连个水花都听不见响,洪水一来还是该塌就塌。”他早年曾督造过河工,深知其中的猫腻,此刻提及,仍有些生气。

  “殿下若是应允,臣现在就让工部开始做预算,画出详细的图纸。”王清晨道。

  梁朝点了点头,忽然话锋一转:“你调兵的折子,孤准了。一千兵丁够吗?”

  “足够了。”王清晨心中一喜,连忙答道。

  “只是钱铸工坊事关重大,需得严守机密,”王清晨又补充道。

  “这些兵丁还请殿下允准由工部直接调遣,免得日后生出掣肘。”若是兵丁不听指挥,反而会添乱。

  “准。”梁朝一口应下,随即看向他,眼神带着几分好奇。

  “听说你新设计了钱币?”

  王清晨闻言,连忙从袖中取出几枚银元,双手呈上。

  一旁的太监接过,用托盘奉到梁朝面前。

  梁朝拿起一枚银元,在指尖摩挲片刻,只见日光透过窗棂洒在银元上,景佑帝的侧像仿佛活了过来,眉眼间的威严与慈祥交织,竟与真人一般无二。

  他不由得怔怔出神,忽而笑了:“这画像肯定是出自你的手笔,倒把皇爷爷的神、意全都给画出来了。”

  “陛下勤政爱民,下官不敢有丝毫粉饰,只敢如实刻画。”王清晨道。

  “这穗纹和龙纹寓意也不错,”梁朝翻转银元,看着背面的图案。

  “禾穗代表五谷丰登,龙纹象征国祚绵长,倒是用心得很。”

  他一瞬间就喜欢上了这种精致的银元,比起以往那些傻大黑粗的银元宝,或是犬牙交错的散碎银子要好上许多。

  这银元不仅美观,携带起来也方便得多。

  梁朝又看了半晌好似想起了什么,忽然对身边的太监道:“去,把东宫内库那枚陛下赏赐的玉印取来。”

  片刻后,太监冯化吉捧着一个锦盒回来。

  梁朝打开锦盒,里面是一枚羊脂玉印,玉质温润,印钮上雕刻着一条栩栩如生的四爪金龙,竟与银元上的龙纹有几分相似。

  “这是皇爷爷在我年幼时赏赐的。”梁朝将玉印与银元并放在案上,语气中带着几分怀念。

  “皇爷爷总说,如今的钱币太过粗陋,成色不一,百姓用着不便,早该改改了,只是那时国库空虚,一直没能如愿。”

  他看向王清晨,眼中带着期许:“你这小小银元,倒合了皇爷爷的心意。”

  他顿了顿,又问,“这银元的成色定在多少?”

  “回殿下,银元含银九成,铜、铅各半成。”王清晨早有准备。

  “臣已核算过,这般成色既不易仿造,又不易磨损,而且将来流通起来,百姓见其成色,自然愿意使用,于商贸大有裨益。”

  含银量高,就意味着保值,百姓才会真正信任,货币的流通才能顺畅。

  九成银的银币已经相当良心了。

  往年国库缺银的时候,银锭的成色多在八成半,甚至八成,这也导致了白银市场的混乱。

  毕竟这般高的折色,哪个商家也不愿使用啊,毕竟一两银子入手,就要亏掉一钱多,这不是平白成了官府的韭菜吗?

  “就按你说的办,相信皇爷爷见了,一定喜欢,我东宫的银钱也都交给你了!”

  梁朝闻言颔首,显然十分满意,拿起银元对着日光又看了看,语气肯定。

  随即他又递给王清晨一个隐晦的眼神,王清晨心领神会,东宫的银子他也得上点心才行。

  五月中

  进德坊新建的库房已经投入使用,而精铸监也重新修建了三座水车压铸机。

  王清晨本以为会很费事,没想到不过几日功夫便已经投入使用,这还是没有影响到工部日常运作的情况下。

  王清晨也算是对国家机器有了新的认知。

  而银元和金元经过几番试制,工艺也愈发纯熟,合格率直线上升,同时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而精铸监的一位名叫宿伯的大匠也领到了王清晨批复的一百两银子赏钱。

  他带人改造的水车冲压模具已经具备了早期车床的部分功能。

  使得运行效率和压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以前三五息才能压制一个银元,现在两息时间足矣。

  甚至熟练之后,效率还能进一步提升。

  这几日安排好衙署的工作之后,他来进德坊便十分频繁了。

  “我们这次从内帑领回来的十万两银子全都是粗胚,这几天我们做的就是去杂工作!”岳钧在一旁介绍道。

  去杂质后就是重新铸成银元粗胚,然后进行冲压。

  王清晨在一旁看着水车冲压,感觉十分解压。

  “大人”

  “大人”

  ……

  不时有光着大半身子的匠人从王清晨身前经过施礼,足可见其在工坊中的威望。

  岳钧也是相当艳羡,他在工坊兢兢业业几十年,匠人们对他多是畏惧。

  但王清晨刚来工坊数日,得到的却是匠人们的敬重,这和年龄无关。

  而这一切全都要从王清晨亲手将一百两银子交到宿伯手上的时候算起。

  自那以后进德坊的大小匠人,便都认识了这个红袍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