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刚过,新晋周王王凝之上表谢恩,同时提交了一道要求朝廷统一货币的奏疏。
自汉末以来,天下纷争不断,晋在短暂的统一期间,并未发行新的钱币,而是沿用了曹魏的五铢钱。
南渡之后,朝廷更是无心铸币,孙吴的旧钱成为市场上的主流。
在朝廷的不作为之下,市面上的钱币百花齐放,价值不一,交易不便。
王凝之左手一枚战国刀币,右手一枚王莽货泉,感慨道:“真是好东西啊。”
可惜这样的古董,在进行交易的时候,也只是看重量而已。
谢道韫看着摆满几案的各式铜钱,叹道:“你这次的动作可不小,江东的那些世家,几代人积攒下来的钱币数不胜数,我看他们不会同意拿出来。”
“由不得他们,”王凝之冷笑道:“我只给一年时间,过期不候,以后谁敢再拿其他钱币交易,或者私自铸币,那就等着抄家好了,正好便宜我。”
更换新币这个事,对穷苦百姓的影响不大,他们本来也没多少铜钱在手上。
但高门大户就不一样了,他们传承至今,积攒下的可不仅仅是田产,还有数不清的钱粮。
谢道韫对此仍有疑惑,“他们就不拿出来,一直那么存在家里,你不也没办法。”
“我是没办法,可他们的钱一年后就不是钱了,”王凝之笑道:“你觉得他们能接受自己的钱变成一堆废铜吗?”
谢道韫说道:“可那终归是铜,他们拿在手里,本身就是财富。”
王凝之点点头,“你这话不差,毕竟这帮人连千年的古币都还留着,但我一不让流通,二不让铸私币,他们愿意留着就留着吧,反正以现在的市场规模,还不至于闹钱荒。”
老老实实在一旁听课的王殊提问道:“何谓钱荒?”
“朝廷不铸新币,算上铜钱的损耗和私藏,市面上流通的钱币只会越来越少,”王凝之简单解释道:“所以朝廷南渡之后,江南便出现了钱荒,大家有货物在手,却换不成钱,没有钱又无法购买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如此恶性循环,物贱钱贵。”
王殊的脑子灵活,很快就想到一点,“那万一世家囤积新钱呢?”
王凝之笑道:“这确实是个问题,所以我会差人监督市面上的钱币流通,若是大量出现你所说的情况,我可以挑个典型处理一下,或者过些年再次发行新币,以旧换新。”
王殊若有所思。
王凝之继续说道:“不要想着一劳永逸,我今天的解决方案,未必适合你以后用,但道理上殊途同归,铸币的初衷是为了加大流通,方便百姓之余,还可以为朝廷增加税收。”
王殊点点头,“我明白了,现在铜钱不够,大家甚至用粮食布匹交易,多有不便,也影响到官府征税,所以要发行新币,满足交易的需求,但开采的铜毕竟有限,阿耶便想强制废除旧币,推行新币,让世家将手里的旧钱拿出来。”
“就是这样,”王凝之笑道:“现在的问题是缺钱,用我的法子可以暂时解决,但市场会越来越大,钱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所以长远来看,你得未雨绸缪。”
王殊苦着脸,“阿耶就不能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吗?”
王凝之当然不会说其实自己也不会,他咳嗽两声,严肃道:“任何一项政策,都得因时因势,我现在告诉你多少年后的解决之法,那就是害你,你得自己去看,去琢磨。”
王殊无奈地嗯了一声,乖乖出去了。
谢道韫听完父子俩的对话,笑道:“你明明有思路,就是不愿意告诉阿奴,要让他自己想。”
“这回还真不是,”王凝之叹道:“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看。”
谢道韫诧异道:“我还以为你无所不能呢,原来也会有没把握的事。”
“我听出来了,你这是在讽刺我,”王凝之笑道:“不过人无完人,我懂的已经够多了,总要给别人留点表现的机会。”
夫妻俩说笑了两句,谢道韫再次问起儿子的婚事,“阿奴可不小了,你到底选好了没有?”
王凝之忙得忘了这茬,打了哈哈,回道:“差不多了,等推行新币的诏令发下来,顺利推行开,我们就可以张罗阿奴的婚事了。”
谢道韫对他十分了解,冷哼一声,“最好是这样,你若是再推脱,这事就我来做主。”
建康,在郗超的推动下,王凝之的奏疏很快得到了批准和施行。
这些年下来,江东百姓对洛阳新钱并不陌生,毕竟南来北往的商人,大多都在使用。
有制作精良的新钱可用,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自然是欢迎的,只是官府长期的不作为,让大家只能被迫接受市面上的鱼龙混杂。
前面提到过,孙吴铸一大币,称“大泉当千”,可实际重量不过正常五铢钱的七枚之和,百姓自然无法接受这种币值,于是在实际使用中,便大家商量着来,十分麻烦。
王凝之推行的旧钱换新,直接将这些旧币等同于多少新币列出来,比如一枚大泉当千可换七枚洛阳新钱,一枚大泉五百可换四枚,诸如此类。
诏令下发之后,江东一片哗然。
发行新币的事大家并不反对,但强制取消旧币流通,却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于是设立在建康的钱庄,在经过了几天的新鲜劲,大家蜂拥着换取了部分新钱后,迅速地冷清下来。
除了日常需要的生意人和普通百姓,世家大族都选择了观望。
原因很简单,在实际使用中,大泉当千有时可以当八枚甚至更多来使用,换了新钱之后,就只能是七枚了。
又比如沈劲的父亲沈充当年私铸的大孔小钱,两枚才能换一枚新钱,持有这种钱的人就更不愿意换了,资产瞬间减半。
王凝之得知建康的反应后,致信郗超,让他先从市场上的铜钱下手,派人监督商户交易,但凡出现旧币的,一律强制换成新币。
商人对此是接受的,大家都使用新币,他们还能省事不少。
但买东西的人不乐意了,他们不愿意自己的钱变少,哪怕那些钱本就没有那么高的购买力。
于是建康的贸易往来很快就出现问题,街市上肉眼可见的萧条下来。
喜欢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自汉末以来,天下纷争不断,晋在短暂的统一期间,并未发行新的钱币,而是沿用了曹魏的五铢钱。
南渡之后,朝廷更是无心铸币,孙吴的旧钱成为市场上的主流。
在朝廷的不作为之下,市面上的钱币百花齐放,价值不一,交易不便。
王凝之左手一枚战国刀币,右手一枚王莽货泉,感慨道:“真是好东西啊。”
可惜这样的古董,在进行交易的时候,也只是看重量而已。
谢道韫看着摆满几案的各式铜钱,叹道:“你这次的动作可不小,江东的那些世家,几代人积攒下来的钱币数不胜数,我看他们不会同意拿出来。”
“由不得他们,”王凝之冷笑道:“我只给一年时间,过期不候,以后谁敢再拿其他钱币交易,或者私自铸币,那就等着抄家好了,正好便宜我。”
更换新币这个事,对穷苦百姓的影响不大,他们本来也没多少铜钱在手上。
但高门大户就不一样了,他们传承至今,积攒下的可不仅仅是田产,还有数不清的钱粮。
谢道韫对此仍有疑惑,“他们就不拿出来,一直那么存在家里,你不也没办法。”
“我是没办法,可他们的钱一年后就不是钱了,”王凝之笑道:“你觉得他们能接受自己的钱变成一堆废铜吗?”
谢道韫说道:“可那终归是铜,他们拿在手里,本身就是财富。”
王凝之点点头,“你这话不差,毕竟这帮人连千年的古币都还留着,但我一不让流通,二不让铸私币,他们愿意留着就留着吧,反正以现在的市场规模,还不至于闹钱荒。”
老老实实在一旁听课的王殊提问道:“何谓钱荒?”
“朝廷不铸新币,算上铜钱的损耗和私藏,市面上流通的钱币只会越来越少,”王凝之简单解释道:“所以朝廷南渡之后,江南便出现了钱荒,大家有货物在手,却换不成钱,没有钱又无法购买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如此恶性循环,物贱钱贵。”
王殊的脑子灵活,很快就想到一点,“那万一世家囤积新钱呢?”
王凝之笑道:“这确实是个问题,所以我会差人监督市面上的钱币流通,若是大量出现你所说的情况,我可以挑个典型处理一下,或者过些年再次发行新币,以旧换新。”
王殊若有所思。
王凝之继续说道:“不要想着一劳永逸,我今天的解决方案,未必适合你以后用,但道理上殊途同归,铸币的初衷是为了加大流通,方便百姓之余,还可以为朝廷增加税收。”
王殊点点头,“我明白了,现在铜钱不够,大家甚至用粮食布匹交易,多有不便,也影响到官府征税,所以要发行新币,满足交易的需求,但开采的铜毕竟有限,阿耶便想强制废除旧币,推行新币,让世家将手里的旧钱拿出来。”
“就是这样,”王凝之笑道:“现在的问题是缺钱,用我的法子可以暂时解决,但市场会越来越大,钱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所以长远来看,你得未雨绸缪。”
王殊苦着脸,“阿耶就不能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吗?”
王凝之当然不会说其实自己也不会,他咳嗽两声,严肃道:“任何一项政策,都得因时因势,我现在告诉你多少年后的解决之法,那就是害你,你得自己去看,去琢磨。”
王殊无奈地嗯了一声,乖乖出去了。
谢道韫听完父子俩的对话,笑道:“你明明有思路,就是不愿意告诉阿奴,要让他自己想。”
“这回还真不是,”王凝之叹道:“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看。”
谢道韫诧异道:“我还以为你无所不能呢,原来也会有没把握的事。”
“我听出来了,你这是在讽刺我,”王凝之笑道:“不过人无完人,我懂的已经够多了,总要给别人留点表现的机会。”
夫妻俩说笑了两句,谢道韫再次问起儿子的婚事,“阿奴可不小了,你到底选好了没有?”
王凝之忙得忘了这茬,打了哈哈,回道:“差不多了,等推行新币的诏令发下来,顺利推行开,我们就可以张罗阿奴的婚事了。”
谢道韫对他十分了解,冷哼一声,“最好是这样,你若是再推脱,这事就我来做主。”
建康,在郗超的推动下,王凝之的奏疏很快得到了批准和施行。
这些年下来,江东百姓对洛阳新钱并不陌生,毕竟南来北往的商人,大多都在使用。
有制作精良的新钱可用,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自然是欢迎的,只是官府长期的不作为,让大家只能被迫接受市面上的鱼龙混杂。
前面提到过,孙吴铸一大币,称“大泉当千”,可实际重量不过正常五铢钱的七枚之和,百姓自然无法接受这种币值,于是在实际使用中,便大家商量着来,十分麻烦。
王凝之推行的旧钱换新,直接将这些旧币等同于多少新币列出来,比如一枚大泉当千可换七枚洛阳新钱,一枚大泉五百可换四枚,诸如此类。
诏令下发之后,江东一片哗然。
发行新币的事大家并不反对,但强制取消旧币流通,却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于是设立在建康的钱庄,在经过了几天的新鲜劲,大家蜂拥着换取了部分新钱后,迅速地冷清下来。
除了日常需要的生意人和普通百姓,世家大族都选择了观望。
原因很简单,在实际使用中,大泉当千有时可以当八枚甚至更多来使用,换了新钱之后,就只能是七枚了。
又比如沈劲的父亲沈充当年私铸的大孔小钱,两枚才能换一枚新钱,持有这种钱的人就更不愿意换了,资产瞬间减半。
王凝之得知建康的反应后,致信郗超,让他先从市场上的铜钱下手,派人监督商户交易,但凡出现旧币的,一律强制换成新币。
商人对此是接受的,大家都使用新币,他们还能省事不少。
但买东西的人不乐意了,他们不愿意自己的钱变少,哪怕那些钱本就没有那么高的购买力。
于是建康的贸易往来很快就出现问题,街市上肉眼可见的萧条下来。
喜欢穿越东晋,山河共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