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燕云抚治与北疆安澜-《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晨雾如酥,轻轻落在幽州城的青石板路上,将昨夜欢庆的痕迹晕成淡湿的印记。王晏之踩着露水,走进城南的 “汉契学堂”—— 这是昨日刚设立的临时学堂,旨在教契丹孩童识汉字、学汉礼,也让汉人孩童了解契丹习俗,化解两族隔阂。此刻,二十余名孩童正围着教书先生,跟着诵读《千字文》,稚嫩的声音在晨雾中回荡,偶尔夹杂着几句契丹语的提问,显得格外鲜活。

  “先生,‘天地玄黄’是什么意思?” 一名契丹孩童举着小拳头问道,他的发髻还梳着辽人的样式,却穿着大宋的粗布短衫。教书先生笑着蹲下身,用树枝在地上画着日月星辰:“这是说天地的颜色,就像咱们燕云的晨雾和晚霞,各有各的美。” 王晏之站在窗外,看着这一幕,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 汉契融合,要从孩童抓起,这才是燕云长治久安的根本。

  学堂外,赵德明正带着官吏清点 “安抚物资”。朝廷调拨的五万石粟米、两千匹丝绸已运抵幽州,将按 “每户两石米、一匹布” 的标准,分发给燕云六州的贫困百姓。“王大人,契丹聚居的‘北坊’已登记完毕,共三千户,” 赵德明递过账册,“其中有八百户是归降辽兵的家眷,按政策可额外领取农具一套,优先分配垦荒田。”

  王晏之接过账册,翻到 “北坊” 一页,上面详细记录着每户的人口、需求:“要派契丹官吏去发放物资,” 他指着账册上的契丹名字,“让他们用契丹语讲解政策,百姓们更容易接受。另外,物资发放要公开透明,每一笔都要登记在册,防止有人克扣。”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照在幽州城外的垦荒田上。耶律雄带着十名契丹乡兵,正帮着汉人老农播种耐盐禾。他手把手教老农调整播种深度:“李伯,这新种子要浅播,埋太深不容易发芽。” 老农笑着点头,从怀里掏出两个热乎乎的麦饼:“雄娃,尝尝婶子做的饼,累了一早上了。” 耶律雄接过麦饼,掰了一半递给身旁的契丹乡兵,两人相视而笑 —— 曾经的敌对,早已在共同劳作中化为默契。

  午间的日头正烈,幽州节度使府外传来马蹄声 —— 朝廷派来的 “燕云安抚使” 范仲淹已抵达。范仲淹身着绯色官服,骑着高头大马,身后跟着百名禁军护卫,刚到府前就翻身下马,与王晏之拱手相见:“王将军辛苦!陛下命我前来交接燕云防务,共创北疆太平。”

  府内的交接仪式简洁而庄重。王晏之将《燕云防务图》《粮草账册》《归降兵名册》一一递交给范仲淹,详细汇报:“燕云十六州现有守军八万,其中归降辽兵两万,已整编为‘燕云边军’,驻守榆关、居庸关等要地;粮草储备八十万石,可支撑一年;乡兵五万,分布各州,协助防务与垦荒。” 范仲淹仔细翻阅资料,不时点头:“王将军治理有方,燕云根基已稳,接下来咱们要重点推进‘三事’:兴农、通商、融俗。”

  交接完毕,范仲淹与王晏之来到 “燕云互市总坊”。此时的互市坊已扩建至百余个摊位,汉人商贩的丝绸、茶叶、瓷器与契丹商贩的皮毛、草药、马匹整齐摆放,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一名契丹商贩正用皮毛换丝绸,嘴里用生硬的汉话说:“这丝绸,给我妻子做衣裳,好看。” 汉人商贩笑着多送了他一尺布:“以后常来,咱们算老主顾。”

  范仲淹指着互市坊中央的 “公平秤”:“要在这里设‘互市监’,由汉契官吏共同任职,解决交易纠纷,规范物价。另外,开通‘燕云 - 汴京商道’,让燕云的特产能运到中原,中原的物资也能更便捷地送到燕云。” 王晏之点头,让人立刻草拟《互市监章程》,明确官吏职责、纠纷处理流程,确保互市公平有序。

  黄昏的风渐渐起了,吹得幽州城的 “宋” 字旗猎猎作响。张三带着工匠们,正在修复幽州的 “北城门”—— 这是辽军撤退时烧毁的城门,现在要按大宋 “边城门规制” 重建,门框用槐木,门板包熟铁,门后设 “千斤闸”,既能防御,又显威严。“城门要宽三丈,高五丈,” 张三对工匠们说,“要让百姓们看到,大宋有能力守护燕云的每一寸土地。”

  王阿福赶着牛车,载着泗州送来的 “桑苗” 和 “蚕种”,来到幽州城外的 “蚕桑坊”。这是范仲淹提议设立的,专门教百姓种桑养蚕,发展丝绸产业。“阿福,这些桑苗能种多少亩?” 负责蚕桑坊的官吏问道。王阿福跳下车,掀开帆布:“这是李四师傅培育的‘耐旱桑苗’,能种五千亩,蚕种也是新改良的,一年能收三次茧。” 官吏高兴得拍手:“太好了!有了这些,燕云以后也能产丝绸,百姓们又多了条活路。”

  深夜的幽州议事厅,灯火通明。范仲淹、王晏之、赵德明、哈桑、李二郎等人围坐在沙盘旁,商议 “燕云五年规划”。“第一年,重点兴农通商,确保百姓温饱;第二年,推广蚕桑、冶铁,发展手工业;第三年,修建‘燕云驿道’,连接各州与汴京;第四年,完善乡兵制度,强化边境防务;第五年,实现汉契完全融合,燕云成为大宋稳固北疆。” 范仲淹指着沙盘,逐一阐述规划,眼中满是对燕云未来的期待。

  王晏之补充道:“榆关、居庸关等要地,要修建‘烽火台’,每十里一座,与内地驿道相连,一旦有辽军异动,可在一日内将消息传到汴京。另外,归降的辽兵中,有不少熟悉辽境地形的,可编入‘斥候队’,深入辽境侦查,提前掌握动向。” 哈桑点头:“我愿带领斥候队,确保燕云边境安全,不让辽军有可乘之机。”

  天快亮时,晨雾再次笼罩幽州城。范仲淹与王晏之来到城外的 “燕云纪念碑” 前 —— 这是为纪念北伐牺牲的将士而建,碑上刻着阵亡将士的名字,汉人、契丹人皆有。两人整理好衣冠,对着纪念碑深深鞠躬,晨雾中,碑上的名字显得格外庄重。“他们用生命换来了燕云的太平,咱们要守护好这份安宁,” 范仲淹轻声说,“不让他们的血白流。”

  晨雾散去,阳光普照,燕云的土地上一片生机勃勃。幽州城内,汉契百姓并肩走在街道上,有的去互市坊交易,有的去垦荒田劳作,有的去学堂读书;榆关城头,燕云边军正在巡逻,归降的辽兵与大宋士兵一起站岗,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居庸关下,驿道修建已开始动工,工匠们、民夫们挥汗如雨,为燕云的未来忙碌着。

  王阿福站在蚕桑坊外,看着百姓们种植桑苗,心里满是欣慰。他想起两年前从泗州来燕云时,路上到处是战乱的痕迹,如今却一片太平景象。“李四师傅,等桑苗长大了,我一定请你来看,” 王阿福在心里默念,“燕云的好日子,真的来了。”

  这场燕云战后治理,是大宋北疆稳定的关键。它不仅巩固了北伐的胜利成果,更实现了汉契两族的和谐共处,为大宋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在范仲淹、王晏之等人的带领下,在燕云百姓的共同努力下,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正以昂扬的姿态,迎接属于它的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