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微明,瀛州城上空阴云如墨,沉甸甸地压着,仿佛稍一用力便能挤出雨来。赵德明早早起身,踱步至窗前,望着城外那片雾霭沉沉的原野,眉头不自觉地拧成了个 “川” 字。自他抵达瀛州,已有数日,每日里看着宋军忙碌备战,心中却隐隐有些不安。
“监军大人,王大人求见。” 门外,亲随轻声通禀。赵德明回过神来,忙整了整衣衫:“快请。”
王晏之踏入房间,拱手行礼:“监军大人,今日我想带大人去看看城外的防御工事,如今正加紧修缮,已颇有成效。” 赵德明点头应允,两人一同出了府邸,跨上骏马,朝城外奔去。
一路上,冷风如刀,割着众人的脸。行至北堡,只见士兵们正热火朝天地劳作着。新挖掘的壕沟又宽又深,沟底布满削尖的木桩,宛如狰狞的獠牙。壕沟旁,工匠们在搭建望楼,粗壮的原木被一根根竖起,榫卯相接,发出沉闷的声响。
“大人请看,这望楼居高临下,可将方圆数里的动静尽收眼底。” 王晏之指着望楼,向赵德明介绍,“一旦辽军来袭,望楼上的斥候便能第一时间发出警报。”
赵德明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忙碌的士兵,落在远处的城墙。城墙上,新架设的三弓床弩格外醒目,巨大的弓臂犹如巨兽的利齿,蓄势待发。“这三弓床弩,射程能有几何?” 他开口问道。
“回大人,此弩射程可达五百多米,威力巨大,可穿透重甲。” 一旁的张三师傅上前一步,恭敬地回答,“辽军骑兵若来,定叫他们有来无回。”
赵德明走过去,伸手摸了摸弩身的木质框架,结实而厚重。“听闻这弩操作不易,需多人协同,可训练得如何了?”
张三挠了挠头:“大人,这弩虽威力大,可操作复杂,士兵们还需些时日磨合。不过,我等日夜操练,定能尽快熟练掌握。”
正说着,天空中突然响起一声闷雷,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士兵们却并未慌乱,迅速披上蓑衣,继续手中的工作。王晏之见状,对赵德明说道:“大人,这雨虽添了几分麻烦,但也能检验我军在恶劣天气下的应对能力。”
赵德明看着雨中坚守岗位的士兵,心中不禁对王晏之的治军能力多了几分认可。“王大人,看来你确实将瀛州防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只是,辽军实力不容小觑,我们仍需谨慎行事。”
两人又冒雨巡视了其他据点,查看了投石机的改良情况,以及陷阱的布置。回到瀛州城时,天色已近黄昏,雨势却丝毫未减。
在议事厅内,众人围坐,就今日的视察展开讨论。“依我之见,我们需在城外加设拒马,延缓辽军骑兵的冲击速度。” 李二郎提出建议。
“不错,拒马可多设几层,再配合陷阱,让辽军骑兵陷入困境。” 哈桑也点头赞同。
王晏之看向赵德明:“监军大人,您意下如何?”
赵德明沉思片刻:“诸位所言极是。只是,我军兵力有限,如此大规模的防御布置,是否会分散兵力?”
众人一时陷入沉默。王晏之思索良久,开口道:“大人,我军可将兵力重点部署在几个关键据点,相互呼应。同时,发动当地百姓协助,一同参与防御工事的建设与守护。瀛州百姓饱受辽军侵扰之苦,对我军颇为支持。”
赵德明微微点头:“此计可行。只是,切不可过度劳累百姓,以免引起民怨。”
商议完毕,众人散去。王晏之刚回到住处,宝儿便匆匆赶来,手中拿着一封密信:“大人,这是从汴京传来的密信。”
王晏之打开密信,脸色渐渐变得凝重。信中提到,朝中大臣们对于瀛州战事的态度出现分歧。以吕夷简为首的一派主张稳扎稳打,确保瀛州不失;而以范仲淹为首的一派则认为应趁胜追击,扩大战果。皇帝赵祯对此犹豫不决,希望王晏之能尽快拿出一个详细的作战计划,以作决策参考。
王晏之深知,这一纸计划,关乎瀛州乃至整个北伐的走向。他坐在案前,铺开纸张,提笔蘸墨,却迟迟未能落下。此时,窗外的雨愈发猛烈,狂风呼啸,吹得窗户哐当作响,仿佛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在汴京的朝堂之上,大臣们的争论仍在继续。“瀛州虽有小胜,但辽军主力未损,若贸然进攻,恐遭不测。” 吕夷简忧心忡忡地说。
范仲淹却不以为然:“如今我军士气正盛,且瀛州已初步稳固防线,此时若不乘胜追击,更待何时?燕云十六州,乃我大宋之痛,若能借此机会收复一二,必将大振国威。”
枢密使晏殊也站出来说:“范大人所言虽有理,但我军兵力、粮草是否充足,还需仔细考量。况且,瀛州地处边境,补给线漫长,一旦战事不利,后果不堪设想。”
皇帝赵祯坐在龙椅上,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中愈发烦闷。“众爱卿暂且退下,待朕仔细斟酌。” 他挥了挥手,示意众人退朝。
退朝后,赵祯回到后宫,仍在思索着瀛州战事。此时,曹皇后走了进来,见皇帝一脸愁容,关切地问道:“陛下,可是为瀛州之事烦恼?”
赵祯叹了口气:“是啊,如今朝堂之上,大臣们意见不一,朕实在难以抉择。”
曹皇后轻声说:“陛下,臣妾虽不懂军事,但也知道,兵贵神速。既然瀛州已有所斩获,不妨给王晏之一些自主权,让他根据前线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
赵祯听了,心中一动:“皇后所言有理。只是,朕又担心王晏之年轻气盛,贸然出击,坏了大事。”
曹皇后微笑着说:“陛下,王晏之能在瀛州屡立战功,足见其能力。且如今有监军赵德明在旁协助,想必不会有太大差错。”
赵祯点了点头,心中渐渐有了主意。
而在瀛州,王晏之经过一夜的思考,终于拟定了一份作战计划。计划中,他详细阐述了瀛州目前的防御情况、兵力部署,以及对辽军可能行动的分析。同时,他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继续加强防御,稳固瀛州防线,等待时机成熟再发动进攻;二是趁辽军尚未完全集结,主动出击,打乱其部署。
王晏之将计划呈递给赵德明,赵德明看完后,沉思良久:“王大人,此计划颇为周详。只是,主动出击风险太大,若有闪失,瀛州危矣。”
王晏之坚定地说:“监军大人,我军虽可守,但燕云十六州收复之日不知何年何月。如今我军士气高昂,且对辽军的虚实有了一定了解,若能把握时机,或许能一战而定乾坤。当然,我也深知其中风险,已做好了万全准备。”
赵德明看着王晏之坚定的眼神,心中暗暗佩服。“既然如此,我们一同将此计划送往汴京,交由陛下定夺。”
数日后,一封加急信件从瀛州送往汴京。此时的瀛州,依旧沉浸在紧张的备战氛围中。士兵们日夜操练,工匠们加紧修缮器械,百姓们也纷纷出力,为保卫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所有人都在等待着朝廷的指令,等待着一场大战的来临。而在汴京的皇宫内,皇帝赵祯正坐在龙椅上,看着王晏之送来的作战计划,脸上的神情变幻不定。一场关乎大宋命运的决策,即将在这金碧辉煌的宫殿内做出,而瀛州,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也将再次成为历史的焦点。
“监军大人,王大人求见。” 门外,亲随轻声通禀。赵德明回过神来,忙整了整衣衫:“快请。”
王晏之踏入房间,拱手行礼:“监军大人,今日我想带大人去看看城外的防御工事,如今正加紧修缮,已颇有成效。” 赵德明点头应允,两人一同出了府邸,跨上骏马,朝城外奔去。
一路上,冷风如刀,割着众人的脸。行至北堡,只见士兵们正热火朝天地劳作着。新挖掘的壕沟又宽又深,沟底布满削尖的木桩,宛如狰狞的獠牙。壕沟旁,工匠们在搭建望楼,粗壮的原木被一根根竖起,榫卯相接,发出沉闷的声响。
“大人请看,这望楼居高临下,可将方圆数里的动静尽收眼底。” 王晏之指着望楼,向赵德明介绍,“一旦辽军来袭,望楼上的斥候便能第一时间发出警报。”
赵德明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忙碌的士兵,落在远处的城墙。城墙上,新架设的三弓床弩格外醒目,巨大的弓臂犹如巨兽的利齿,蓄势待发。“这三弓床弩,射程能有几何?” 他开口问道。
“回大人,此弩射程可达五百多米,威力巨大,可穿透重甲。” 一旁的张三师傅上前一步,恭敬地回答,“辽军骑兵若来,定叫他们有来无回。”
赵德明走过去,伸手摸了摸弩身的木质框架,结实而厚重。“听闻这弩操作不易,需多人协同,可训练得如何了?”
张三挠了挠头:“大人,这弩虽威力大,可操作复杂,士兵们还需些时日磨合。不过,我等日夜操练,定能尽快熟练掌握。”
正说着,天空中突然响起一声闷雷,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士兵们却并未慌乱,迅速披上蓑衣,继续手中的工作。王晏之见状,对赵德明说道:“大人,这雨虽添了几分麻烦,但也能检验我军在恶劣天气下的应对能力。”
赵德明看着雨中坚守岗位的士兵,心中不禁对王晏之的治军能力多了几分认可。“王大人,看来你确实将瀛州防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只是,辽军实力不容小觑,我们仍需谨慎行事。”
两人又冒雨巡视了其他据点,查看了投石机的改良情况,以及陷阱的布置。回到瀛州城时,天色已近黄昏,雨势却丝毫未减。
在议事厅内,众人围坐,就今日的视察展开讨论。“依我之见,我们需在城外加设拒马,延缓辽军骑兵的冲击速度。” 李二郎提出建议。
“不错,拒马可多设几层,再配合陷阱,让辽军骑兵陷入困境。” 哈桑也点头赞同。
王晏之看向赵德明:“监军大人,您意下如何?”
赵德明沉思片刻:“诸位所言极是。只是,我军兵力有限,如此大规模的防御布置,是否会分散兵力?”
众人一时陷入沉默。王晏之思索良久,开口道:“大人,我军可将兵力重点部署在几个关键据点,相互呼应。同时,发动当地百姓协助,一同参与防御工事的建设与守护。瀛州百姓饱受辽军侵扰之苦,对我军颇为支持。”
赵德明微微点头:“此计可行。只是,切不可过度劳累百姓,以免引起民怨。”
商议完毕,众人散去。王晏之刚回到住处,宝儿便匆匆赶来,手中拿着一封密信:“大人,这是从汴京传来的密信。”
王晏之打开密信,脸色渐渐变得凝重。信中提到,朝中大臣们对于瀛州战事的态度出现分歧。以吕夷简为首的一派主张稳扎稳打,确保瀛州不失;而以范仲淹为首的一派则认为应趁胜追击,扩大战果。皇帝赵祯对此犹豫不决,希望王晏之能尽快拿出一个详细的作战计划,以作决策参考。
王晏之深知,这一纸计划,关乎瀛州乃至整个北伐的走向。他坐在案前,铺开纸张,提笔蘸墨,却迟迟未能落下。此时,窗外的雨愈发猛烈,狂风呼啸,吹得窗户哐当作响,仿佛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在汴京的朝堂之上,大臣们的争论仍在继续。“瀛州虽有小胜,但辽军主力未损,若贸然进攻,恐遭不测。” 吕夷简忧心忡忡地说。
范仲淹却不以为然:“如今我军士气正盛,且瀛州已初步稳固防线,此时若不乘胜追击,更待何时?燕云十六州,乃我大宋之痛,若能借此机会收复一二,必将大振国威。”
枢密使晏殊也站出来说:“范大人所言虽有理,但我军兵力、粮草是否充足,还需仔细考量。况且,瀛州地处边境,补给线漫长,一旦战事不利,后果不堪设想。”
皇帝赵祯坐在龙椅上,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中愈发烦闷。“众爱卿暂且退下,待朕仔细斟酌。” 他挥了挥手,示意众人退朝。
退朝后,赵祯回到后宫,仍在思索着瀛州战事。此时,曹皇后走了进来,见皇帝一脸愁容,关切地问道:“陛下,可是为瀛州之事烦恼?”
赵祯叹了口气:“是啊,如今朝堂之上,大臣们意见不一,朕实在难以抉择。”
曹皇后轻声说:“陛下,臣妾虽不懂军事,但也知道,兵贵神速。既然瀛州已有所斩获,不妨给王晏之一些自主权,让他根据前线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
赵祯听了,心中一动:“皇后所言有理。只是,朕又担心王晏之年轻气盛,贸然出击,坏了大事。”
曹皇后微笑着说:“陛下,王晏之能在瀛州屡立战功,足见其能力。且如今有监军赵德明在旁协助,想必不会有太大差错。”
赵祯点了点头,心中渐渐有了主意。
而在瀛州,王晏之经过一夜的思考,终于拟定了一份作战计划。计划中,他详细阐述了瀛州目前的防御情况、兵力部署,以及对辽军可能行动的分析。同时,他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继续加强防御,稳固瀛州防线,等待时机成熟再发动进攻;二是趁辽军尚未完全集结,主动出击,打乱其部署。
王晏之将计划呈递给赵德明,赵德明看完后,沉思良久:“王大人,此计划颇为周详。只是,主动出击风险太大,若有闪失,瀛州危矣。”
王晏之坚定地说:“监军大人,我军虽可守,但燕云十六州收复之日不知何年何月。如今我军士气高昂,且对辽军的虚实有了一定了解,若能把握时机,或许能一战而定乾坤。当然,我也深知其中风险,已做好了万全准备。”
赵德明看着王晏之坚定的眼神,心中暗暗佩服。“既然如此,我们一同将此计划送往汴京,交由陛下定夺。”
数日后,一封加急信件从瀛州送往汴京。此时的瀛州,依旧沉浸在紧张的备战氛围中。士兵们日夜操练,工匠们加紧修缮器械,百姓们也纷纷出力,为保卫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所有人都在等待着朝廷的指令,等待着一场大战的来临。而在汴京的皇宫内,皇帝赵祯正坐在龙椅上,看着王晏之送来的作战计划,脸上的神情变幻不定。一场关乎大宋命运的决策,即将在这金碧辉煌的宫殿内做出,而瀛州,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也将再次成为历史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