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落马坡阻与粮道突围-《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晨霜在落马坡的路面上凝成薄冰,粮车的木轮碾过冰层,发出 “咯吱咯吱” 的声响,像要被冻裂一般。李二郎走在队伍最前方,手里的长枪戳着路面 —— 这落马坡是濠州至瀛州最后一段险地,坡长三里,路面最窄处仅容一辆粮车通过,右侧是丈深的沟壑,左侧是陡峭的山壁,风从沟壑里灌上来,带着刺骨的寒意,吹得人甲胄发凉。

  “队长,前面路面被堵了!” 打头的斥候突然停步,声音里带着紧张。李二郎快步上前,只见坡中段的路面上,堆着数丈高的碎石和断木,碎石间还插着辽军的旗帜,显然是故意设下的路障。“辽人是铁了心要困死我们。” 李二郎咬着牙,手不自觉地摸向腰间的响箭 —— 黑松林的埋伏刚过,落马坡又遇路障,辽军的部署越来越密集,看来他们已摸清粮队的行进路线。

  哈桑带着斥候赶到前方时,粮队已在坡下停了半个时辰。他望着路障,又看了看两侧的山壁 —— 山壁上隐约有辽军的身影在移动,手里的弓箭对准了粮队。“不能硬闯。” 哈桑低声对李二郎说,“路障后面肯定有伏兵,我们一靠近,就会被箭雨覆盖。” 他指着右侧的沟壑,“你带二十人守住粮车,我带斥候从沟壑绕过去,看看能不能找到路障的薄弱处。”

  李二郎点头,立刻组织粮道兵布防。粮车被圈成圆形,三层拒马扎在粮车外侧,竹制盾牌斜立着,形成临时防御墙。“都打起精神!” 李二郎嘶吼着,“辽人随时可能射箭,守住粮车,就是守住北伐的希望!” 粮道兵们握紧竹矛,眼神警惕地盯着山壁和路障,寒风裹着霜粒打在脸上,却没人敢眨眼。

  哈桑带着斥候小心翼翼地走进沟壑。沟壑底部积着薄雪,踩上去深一脚浅一脚,两侧的崖壁上结着冰棱,稍不注意就会滑倒。“前面有动静!” 左侧斥候突然停步,指着前方的阴影处。哈桑举起长枪,缓缓靠近,只见三名辽兵正躲在阴影里,手里握着斧头,显然是负责看守路障的。“动手!” 哈桑低声喝令,斥候们立刻冲上去,长枪直刺辽兵。辽兵猝不及防,很快被制服,只剩下一名士兵被绑着押了回来。

  “路障是谁设的?后面有多少伏兵?” 哈桑厉声问道。辽兵哆哆嗦嗦地回答:“是…… 是我们将军设的,后面有三十人,都…… 都拿着弓箭,等着你们靠近。” 哈桑听后,心里有了底 —— 三十人的伏兵,只要能绕到他们身后,就能出其不意地反击。他让人将辽兵绑在树上,带着斥候继续前行,沟壑里的寒风越来越烈,吹得人耳朵生疼,却没人敢放慢脚步。

  午间的天空渐渐转阴,云层压得很低,像是要下雪。李二郎在坡下焦急地等待着,粮道兵们已冻得手脚发麻,却没人敢放松警惕。突然,山壁上的辽军开始射箭!箭雨密集地朝着粮队袭来,打在盾牌上发出 “噼啪” 的声响。有两名士兵躲闪不及,被箭射中肩膀,惨叫着倒地。“举盾!” 李二郎嘶吼着,亲自举起盾牌,挡住射向粮车的箭羽。

  就在这时,路障后方传来厮杀声 —— 哈桑带着斥候冲了出来!他们挥舞着长枪,直刺辽军的伏兵。辽军没想到会有敌人从身后袭来,阵脚顿时大乱。哈桑一马当先,长枪刺穿一名辽兵的胸膛,高声喊道:“李二郎,冲上来!”

  李二郎见状,立刻带领粮道兵反击。他举起短刀,劈开挡路的荆棘,朝着路障冲去。粮道兵们跟着他,竹矛挥舞着,逼退围上来的辽军。路障旁的厮杀声、惨叫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寒风裹着雪粒,打在人脸上生疼,却没人敢后退 —— 粮车就在身后,北伐的希望就在身后,他们必须赢。

  辽军的伏兵见前后受敌,且粮道兵的抵抗越来越顽强,不得不下令撤退。哈桑和李二郎没有追击,而是立刻让人清理路障。“快!把碎石和断木搬到沟壑里!” 哈桑高声喊道,粮道兵和斥候们一起动手,有的搬碎石,有的砍断木,寒风中,每个人的额头上都冒出了汗水。

  张三带着民夫赶来支援时,路障已清理了一半。他们带来了新的绳索和木板,还有刚煮好的耐盐禾粥。“哈桑大哥,李队长,你们没事吧?” 张三迎上去,递过粥碗。哈桑接过粥,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去,驱散了些许寒意:“没事,就是路障清理起来麻烦,得抓紧时间,不然天黑前过不了坡。”

  民夫们加入清理路障的队伍,有的用绳索捆住断木,有的用木板铺垫路面。张三则和李二郎检查粮车:“这些粮车得再固定一下。” 张三摸着车栏上的铁皮,“落马坡的路面滑,粮车容易侧翻,我们用绳索将粮车连起来,这样更稳。” 他让人拿出带来的麻绳,将粮车一辆辆连在一起,绳索绷得紧紧的,像给粮队系上了安全带。

  楚州的中枢仓库里,王晏之收到了哈桑送来的战报。信上写着:“落马坡遇辽路障及伏兵三十余,粮车完好,伤三人,退敌十五人,缴获弓箭二十副。” 他放下信,眉头微微皱起 —— 辽军的阻截越来越有章法,从袭扰到设伏,再到路障拦截,看来他们已将粮队视为心腹大患,后续的粮道防御,必须更加周密。

  “大人,王阿福送来的草药和盾牌已到,正在外面卸车。” 宝儿走进来,手里拿着新的账册。王晏之点头:“让他进来,我有话要问他。” 不一会儿,王阿福走进来,身上还沾着路上的雪粒。“阿福,泗州到瀛州的备用粮道,有没有发现辽军的新动向?” 王晏之问。

  王阿福想了想,回答:“备用粮道上很安静,就是在快到落马坡的时候,看到远处有辽骑在巡逻,不过他们没发现我们。” 他顿了顿,又说:“李师傅让我给您带话,泗州的耐盐禾已经开始收割,下个月就能运第一批粮食来前线,到时候粮队的补给就能更充足了。”

  王晏之听后,满意地点点头:“辛苦你了,阿福。你先下去休息,明天再带着新的粮队去瀛州 —— 这次要多带些绳索和木板,落马坡的路面滑,粮车需要加固。” 王阿福应声退下,心里想着,一定要把物资安全送到前线,不让大人和李师傅失望。

  傍晚的风越来越烈,雪粒打在脸上生疼。落马坡的路障终于清理完毕,粮队开始缓缓上坡。李二郎走在队伍最前面,手里的长枪戳着路面,试探着冰层的厚度。粮车被绳索连在一起,缓缓地在坡上移动,车轮碾过冰层,发出 “咯吱” 的声响,却再也没有之前的摇晃。

  哈桑和张三走在粮队中间,密切关注着两侧的山壁。“过了落马坡,前面就是瀛州城了。” 张三说,“到了瀛州,我们就能休整一下,给粮车做更全面的加固。” 哈桑点头:“瀛州城里有我们的据点,到时候可以让斥候去探查一下辽军的动向,为后续的北伐练兵做准备。”

  泗州的运粮队里,王阿福正在准备明天要运往瀛州的物资。他仔细检查每一卷绳索、每一块木板,确保没有损坏,又将草药和盾牌装上车。“阿福,明天路上要小心。” 李四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落马坡的路面滑,赶车的时候慢些,别着急。” 王阿福点头:“李师傅放心,我会小心的。”

  深夜的瀛州城外,粮队终于抵达据点。士兵们围着篝火,吃着慈姑糕,聊着白天的战斗。受伤的士兵躺在草铺上,民夫们给他们喂粥,场面温馨。哈桑和李二郎坐在一旁,研究着瀛州城的地图,上面用红笔标出了辽军的据点:“明天我们去探查一下辽军的动向,看看他们下一步会有什么动作。” 哈桑说。李二郎点头:“我会让士兵们做好准备,随时应对辽军的袭扰。”

  楚州的书房里,王晏之还在灯下工作。他在《北伐练兵计划》中 “粮道防御” 部分,加了一条:“落马坡等险地,需用绳索将粮车连接加固,配备专门的清理工具,应对路障拦截。” 又在 “军功记录” 里写下:“哈桑,落马坡绕后破伏有功,赏银百两;李二郎,守粮反击有功,升粮道兵副统领。” 这些记录,是对他们实战表现的肯定,也是北伐军功集团成长的见证。

  这一夜,瀛州据点的篝火通明,士兵们的鼾声、谈话声交织在一起。而远处的辽营里,被击退的辽将正对着地图发脾气。他没想到,北宋的粮道兵竟然这么难对付,三次阻截都没能成功。他不知道,在不久的将来,还有更多的北宋士兵,会带着淮西的粮食,带着收复燕云的决心,踏上北方的土地,将他们赶出大宋的疆土。

  天快亮时,第一缕阳光照在瀛州城的城墙上。粮道兵们已收拾好行装,准备去探查辽军的动向。李二郎走在队伍最前面,手里的长枪握得更紧了,眼神里满是坚定。他知道,北伐练兵的路还很长,但只要他们守住粮道,守住希望,就一定能等到胜利的那一天。

  泗州的运粮队也出发了。王阿福赶着牛车,车上装着绳索、木板、草药和盾牌。牛车走在备用粮道上,两侧的耐盐禾已经收割,只剩下整齐的禾茬,在阳光下泛着金黄的光。他望着远处的瀛州城,心里想着,一定要把物资安全送到前线,为北伐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