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瀛州烽起与粮道初战-《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晨雾浓得像化不开的墨,濠州通往瀛州的粮道上,十辆粮车在晨光中缓缓前行。车轮裹着麻布,碾过冻土时只发出轻微的 “咯吱” 声,车栏上的铁皮在雾中泛着冷光 —— 这是张三特意让人加固的 “移动堡垒”,每辆车都能抵御辽骑的冲撞。李二郎走在粮队最前面,腰间别着短刀,手里握着哈桑给他的竹制响箭,眼睛警惕地扫视着两侧的荒田。

  “小队长,前面就是第三烽燧了。” 身后的粮道兵低声提醒。李二郎抬头,隐约看到雾中矗立的土堡,堡顶的烽燧还没动静 —— 按计划,此时该有斥候来接应。他放慢脚步,手不自觉地摸向响箭,心里掠过一丝不安:昨日哈桑说,辽军常在瀛州外围游弋,会不会……

  念头刚起,左侧荒田里突然传来马蹄声!浓雾中,二十余骑黑影疾驰而来,辽军的皮甲在雾中泛着冷光,弯刀挥舞着劈向粮车。“敌袭!” 李二郎嘶吼着拔出响箭,弓弦 “嘣” 地绷紧,带着硫磺的箭羽划破浓雾,在半空炸开淡蓝的烟 —— 这是向烽燧和后续部队求援的信号。

  粮道兵们瞬间反应过来,按演练过的阵型冲向粮车。李二郎扛起拒马,几步就冲到粮队左侧,将拒马重重扎进冻土。身后的士兵跟着摆阵,三层拒马很快连成屏障,粮车也被圈成圆形,形成临时防御圈。辽骑冲到拒马前,马蹄被竹尖扎得嘶鸣,有两匹战马失蹄倒地,骑士摔在地上,瞬间被粮道兵的竹矛围住。

  但辽军的冲击并未停止。为首的辽将挥舞着弯刀,砍断拒马的槐木,大喊着冲进来。粮道兵们虽有演练,但面对真刀真枪的厮杀,还是有些慌乱。有个年轻的士兵被辽骑的弯刀划伤手臂,惨叫着后退,防御圈顿时出现缺口。李二郎眼疾手快,举起短刀挡住辽将的劈砍,刀身碰撞的声响在雾中格外刺耳:“别退!守住粮车!”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 哈桑带着十名斥候赶来了!他们每人配两匹快马,手里的长枪直刺辽骑。哈桑一马当先,长枪刺穿一名辽兵的皮甲,高声喊道:“李二郎,左侧缺口!” 李二郎应声,带着两名士兵冲向缺口,短刀挥舞着逼退辽骑,身后的士兵趁机补上拒马,防御圈重新闭合。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照在满是血迹的粮道上。辽骑见援军已到,且粮道兵的防御越来越稳,不敢恋战,虚晃一刀后策马撤退。哈桑没有追击,而是立刻让人检查粮车:“粮袋有没有损坏?士兵伤亡如何?” 李二郎清点后汇报:“粮车完好,就是有三名士兵受伤,其中一人伤得重些。”

  哈桑蹲下身,给受伤的士兵包扎伤口,用的是宝儿特意准备的 “草药布”—— 布上浸过艾草和苍术熬的药,能止血消炎。“辛苦你们了。” 他拍了拍李二郎的肩膀,“第一次实战就守住了粮车,比我预期的好。” 李二郎望着完好的粮车,心里松了口气,手心的汗水却还没干 —— 刚才的厮杀,比任何一次演练都要惊险,他终于明白,哈桑说的 “每一次演练都要像真的遇袭”,不是玩笑。

  楚州的中枢仓库里,王晏之收到了哈桑送来的战报。信上写着:“瀛州粮道遇辽骑二十余袭,粮车完好,伤三人,退敌十人,缴获弯刀两把。” 他放下信,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 这是北伐练兵的第一战,虽规模不大,但守住了粮车,检验了粮道兵的战力,更重要的是,李二郎、哈桑这些人,在实战中证明了自己。

  “大人,李四师傅送来的慈姑糕已装车,正要运往瀛州。” 宝儿走进来,手里拿着新的账册,“共五瓮,一千块,够受伤的士兵和斥候们吃几日。” 王晏之点头:“让运粮队走备用粮道,多加小心 —— 辽军吃了亏,可能还会来袭。” 他转头望向窗外,阳光正好,粮道上的士兵们,此刻应该还在清理战场,而远处的瀛州,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他们。

  泗州的运粮队里,王阿福正赶着牛车,车上装着五瓮慈姑糕。牛车走在备用粮道上,两侧是刚种上耐盐禾的田地,绿油油的禾苗在阳光下格外显眼。“阿福,你说前面的仗打得怎么样了?” 赶车的老农问。王阿福望着远处的烽燧,那里没有烟,心里踏实了些:“李师傅说,哈桑大哥和李二郎都是厉害人,肯定能守住粮车。” 他摸了摸车上的陶瓮,瓮里的慈姑糕硬实得很,“这些糕,要让前线的士兵们吃好,才有力气打辽人。”

  午后的阳光越来越烈,瀛州的第三烽燧旁,张三带着民夫赶来支援。他们带来了新的拒马和草药,还有刚烤好的耐盐禾饼。“张师傅,您怎么来了?” 李二郎迎上去。张三笑着说:“听说你们打了胜仗,来给你们送补给 —— 这饼刚烤好,趁热吃。” 民夫们卸下物资,有的给士兵们递饼,有的帮着修补拒马,粮道上渐渐恢复了生机。

  哈桑站在烽燧旁,点燃了 “平安烟”—— 一缕淡白的烟升向天空,告诉楚州的王晏之,粮道已安全。他望着远处的瀛州城,那里隐约能看到辽军的旗帜:“李二郎,你带五个人,跟着张三师傅去防御堡休整,剩下的人跟我继续护粮 —— 咱们的任务还没完成。” 李二郎应声,他知道,这只是北伐练兵的第一战,后面还有更多的仗要打,更多的粮道要守。

  楚州的书房里,王晏之正在修订《北伐练兵计划》。他在 “粮道兵训练” 旁加了一条:“增加实战演练频次,重点训练缺口封堵和伤员救治。” 又在 “军功记录” 里写下:“李二郎,瀛州护粮战,守粮有功,升粮道兵副队;哈桑,驰援及时,退敌有功,赏银五十两。” 这些记录,将来都是北伐军功集团的基础,每一个立功的士兵,都该被记住。

  傍晚的霞光给瀛州的粮道镀上金边,粮队继续前行,朝着瀛州城的方向。李二郎走在队伍中,手里的短刀已擦干净血迹,腰间的响箭也重新装好。他望着远处的夕阳,心里想着:下次再遇到辽骑,他一定能做得更好,守住更多的粮车,为北伐多尽一份力。

  泗州的运粮队终于抵达瀛州,王阿福将慈姑糕送到哈桑手中。“李师傅让我给您带话,要是还需要慈姑糕,随时派人去泗州,咱们还有很多。” 哈桑接过瓮,打开盖,一股淡淡的米香飘出来:“辛苦你了,王阿福。” 王阿福笑着摇头:“不辛苦,能为北伐出点力,是我的福气。” 他望着远处的粮队,心里想着,将来要是有机会,他也想跟着去前线,看看北方的样子,看看那些被辽人占据的土地。

  深夜的瀛州粮道上,粮车停在临时防御堡内,士兵们围着篝火,吃着慈姑糕,聊着白天的战斗。哈桑和李二郎坐在一旁,研究着粮道的地图,上面用红笔标出了辽军可能袭扰的路段。“明天咱们要经过黑松林,那里易守难攻,得多加小心。” 哈桑指着地图说。李二郎点头:“我会派两个人提前去探路,确保粮道安全。”

  楚州的仓库里,王晏之还在灯下工作。他将瀛州的战报抄录下来,准备送往朝廷,同时让人给受伤的士兵家里送去慰问信和抚恤金。“北伐练兵,不仅要练战力,还要让士兵们安心。” 他对宝儿说,“他们在前线拼命,咱们在后方,就要把他们的家照顾好。” 宝儿点头,手里的笔在账册上快速记录着,每一个字都透着认真 —— 她知道,这些账册,这些记录,都是北伐胜利的基础。

  这一夜,瀛州的防御堡里,篝火通明,士兵们的鼾声、谈话声交织在一起,透着战后的安稳。而远处的辽营里,被击退的辽将正对着地图发脾气,他没想到,北宋的粮道兵,竟然这么难对付。他不知道,在不久的将来,还有更多的北宋士兵,会带着淮西的粮食,带着收复燕云的决心,踏上北方的土地,将他们赶出大宋的疆土。

  天快亮时,瀛州的第一缕阳光照在防御堡上,粮道兵们已收拾好行装,准备继续前行。李二郎走在队伍最前面,手里的长枪握得更紧了,眼神里满是坚定。他知道,北伐练兵的路还很长,但只要他们守住粮道,守住希望,就一定能等到胜利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