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赛后小聚-《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

  说实话,这一次举办的书法比赛的火爆程度,远远超乎了陈羽的预料。

  在比赛的时候,陈羽确实见到了许多喜好书法的官员,但市井当中的酒馆掌柜、跑腿的店小二,说书先生,反正就是什么样的人都有。

  在众人比赛的过程中,朱棣也想要跃跃欲试的参赛。

  洪武大帝朱元璋非常重视后辈的教育,尤其是在书法上。在这种情况下,朱棣对于自己的书法功底很是自信。

  夏原吉在一旁,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将跃跃欲试的陛下拉住了。

  皇帝上场,那意义就可不一样了。

  先说比赛情况,陛下,你参赛之后,能不能胜的过陈兄弟?抛开陈兄弟不谈,你参赛之后,能不能胜的过礼部尚书李志刚?能不能胜过工部尚书宋礼?

  再退一步,若是民间有高手,陛下您输了怎么办?

  皇帝参赛输民间,这影响太大了,还是不要凑热闹的为好。

  陈羽在比赛的时候,特意做了一些简单的伪装,比如戴了一顶帽子。

  结果在比赛的过程中,还是被身边的人给认了出来。

  这一下子,又引发了一个不小的轰动。

  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小插曲。

  当然,参加比赛既然来自天下间的各行各业,那么人一多,奇葩的事情自然少不了。

  在书法比赛的过程中,有明目张胆贿赂考官,然后被直接现场点名批评、禁赛,随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哭诉后悔。

  还有一边书写一边窃窃私语闲聊的,只不过聊着聊着就打了起来。

  ……

  书法比赛结束的很快,无非就是写一张纸,但是由于人数众多,所以评判起来也会耗一段时间。

  夜晚。

  陈府。

  暮色四合,府中暖阁内暖意融融。

  铜制火锅端坐于八仙桌中央,汤底翻滚间腾起袅袅白雾,将鲜嫩的羊肉卷、翠绿的时蔬、劲道的粉条衬得愈发诱人。

  陈羽、李志刚、宋礼三人围坐桌旁,手中铜筷不时探入锅中,捞起烫熟的食材,蘸上秘制麻酱,吃得额头微微见汗,畅快不已。

  “陈老弟,”宋礼放下筷子,用丝帕擦了擦嘴角,目光落在陈羽身上,

  “不知你对此次书法大赛夺魁,有几成把握?”

  话音刚落,李志刚便笑着接话,语气中满是笃定:

  “几成把握?那定然是十成!陈老弟这等本事,别说一个书法大赛魁首,便是再难的关卡,他出手也能手到擒来。”

  “想当初恩科,他可是一举拿下会试、殿试双魁首,得了魁星头衔,怕是连‘第二’两个字怎么写都忘了!”

  陈羽听着二人的夸赞,先是笑了笑,随即拿起汤勺给两人添了些热汤,语气谦和:

  “两位老哥就别打趣我了。我在书法上确实下过些功夫,可你们二位练字几十年,笔法精湛,朝中谁不晓得?”

  “论真本事,我可不敢说一定能赢,这次参赛本就抱着随缘的心思,能和各位同道交流才是最要紧的。”

  这话既有自谦,也藏着实话。

  李志刚与宋礼的书法造诣早已名声在外,陈羽深知,若真要比拼,自己未必能有十足胜算。

  李志刚见状,也不再纠结于比赛胜负,转而将目光投向沸腾的火锅,夹起一片烫好的肥牛送入口中,满足地眯起眼:

  “行了,过几日比赛结果自会揭晓,现在猜来猜去也没用。倒是这火锅,真是绝了!”

  “热汤滚着肉菜,一口下去又鲜又暖,比寒冬里喝上一碗热酒还舒坦。”

  “可不是嘛!”宋礼也跟着点头,夹了一筷子脆嫩的菠菜,“入口鲜醇,暖意在舌尖散开,顺着喉咙往下走,连五脏六腑都跟着暖和起来。”

  “每次来陈老弟府上,总能吃到新鲜玩意儿,先前的烤串、如今的火锅,真是把吃食做出了新花样。说句实在话,吃了你家的菜,我都想把府上的厨子辞了”

  “要知道,我那厨子当初可是花了重金从江南请来的,如今倒显得寻常了。”

  陈羽听了这话,爽朗地笑起来:

  “两位老哥这话就见外了!咱们兄弟多年,还分什么彼此?往后要是想尝鲜,直接来府里便是。”

  “我让厨房随时备好食材,保准让你们吃得尽兴。”

  李志刚和宋礼自然满口应承,三人又就着火锅闲聊片刻,话题渐渐从美食转到了书法大赛上。

  李志刚放下筷子,神色认真了些:

  “陈兄弟,我回去后仔细琢磨了你提的评判标准,先从各区域选出上乘之作,再把这些作品糊去姓名,交给数万民众评判。这个法子真是妙!”

  “你想啊,一个人、两个人,哪怕几十个人评判,都可能带着私心或偏见,可要是有上千、上万甚至数万人来选,各人的偏好相互抵消,最后留下的,必然是真正受大众认可的好作品,这才是实打实的公平、公正、公开!”

  宋礼也跟着附和,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

  “没错!这样一来,能加入书法协会的人,都是经得住众人检验的,往后协会里交流书法,也能少些争议。”

  “而且按陛下的意思,这书法协会只是个开端,往后说不定还会有更多类似的协会。”

  作为正二品官员,宋礼的政治敏感度远胜常人。

  他绝不相信永乐帝会单单为了爱好,亲自去大学参加书法比赛的剪彩。

  陛下此举,分明是在向世人传递信号:

  《永乐月刊》上提倡的协会,皇权认可、朝廷支持,众人尽可放心创办。

  只是他虽摸到了些门道,却猜不透陛下的深层用意,更想不到永乐帝是想借协会之名,让诸子百家重新活跃在永乐一朝。

  李志刚夹了一块吸满汤汁的豆腐,慢悠悠嚼着,咽下后看向陈羽,满眼赞叹:

  “陛下肯亲自到场,说到底还是陈老弟的功劳。我第一次听闻‘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判理念时,心里也是又惊又佩,陈老弟有这般胸襟和见识,实在难得!”

  陈羽怕再聊下去又是一连串夸赞,赶紧端起酒杯,朝着李志刚举了举:

  “李老哥快别这么说,再说下去,我都要飘得以为自己是当世圣人了!来,我敬你一杯!”

  李志刚笑着与他碰了杯,三人就此打住话题,转而聊起书法技法。

  从楷书的间架结构,到行书的笔法流转,再到草书的气韵风骨,越聊越投机。

  这场火锅宴一直持续了近三个时辰,直到月上中天,李志刚和宋礼才喝得面带酡红、脚步微晃,在仆从的搀扶下坐上马车,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陈府。

  暖阁内,铜锅依旧冒着热气。

  只是桌上的碗筷已收拾整齐,只余下满室鲜香,似在回味方才的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