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和帽子,然后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出书房,来到了宽敞的大厅。他站定后,召来那名从人开口问道:“吕据将军可有说过,那大汉使者何时能够抵达建业?”
那名从人赶忙躬身回答道:“回禀太傅,吕将军道来人已临近石头城,明日午后便可抵达建业。”
诸葛恪微微颔首,表示知晓,接着沉默片刻,似乎在心中思考着什么。少顷,他抬起头,对那从人道:“你速去传达孤的命令,让城门校尉明日午间出城二十里,代表孤去迎接那大汉使臣。务必将他亲自护送至驿馆,并好生款待,不得有丝毫怠慢。”
那从人应了一声,领命而去。
待从人离去后,诸葛恪又唤来另一名家人,吩咐道:“你即刻前往城外,将叔父诸葛均到来的消息告知父亲。想必父亲得知此事,定会十分欣喜。”说罢,他略作停顿,接着道:“另外,你告诉父亲,孤会亲自陪着叔父去看望父亲的。”
那家人领命后,也匆匆离去。
诸葛恪目送家人远去,然后缓缓坐回座位上,端起桌上的茶杯,轻抿一口。他一边品味着茶香,一边继续沉思着叔父此次前来的目的以及自己该如何应对。
次日午后,阳光洒在建业的街道上,显得有些慵懒。街道上行人稀少,偶尔有几匹马疾驰而过,扬起一阵尘土。
诸葛均一路奔波,终于抵达了建业。在早已等候在此的众人迎接下,走进了驿馆休息。
次日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房间里,诸葛均早早地起了床。他洗漱完毕,换上一身整洁的官服,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国书装进一个精致的木匣子里。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带着国书,在众人的簇拥下,前往东吴皇宫。
来到皇宫门口,诸葛均向守卫通报了自己的来意。不一会儿,一名司礼官匆匆赶来,引领着诸葛均穿过长长的走廊,来到了大殿。
大殿内,气氛庄严肃穆。诸葛均走到离丹陛之前停下脚步,然后深深鞠了一躬,朗声道:“外臣诸葛均奉我大汉皇帝陛下圣命,前来出使贵国,愿吴皇陛下吉祥安康!”
宝座上的孙亮微微一笑,说道:“使臣辛苦了,快快请起。”
诸葛均直起身子,目光扫视了一下大殿。他注意到,除了宝座上坐着的那个身穿龙袍的年轻人显然是吴主孙亮外,在孙亮身旁还站着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身材修长,面容俊朗,眉宇间透露出一股聪明才智。诸葛均心中暗想,此人想必就是自己的侄子诸葛恪了。
没有丝毫的迟疑和耽搁,诸葛均迅速地取出了那封国书,并将其恭敬地呈递给了孙亮。早有宦官接过,恭敬的递给孙亮。孙亮坐在龙椅之上,面无表情地看着眼前的国书,只是随意地扫了一眼,便随手将其递给了身旁的诸葛恪。
诸葛恪接过国书,仔细地阅读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丝笑容,然后对诸葛均说道:“大汉皇帝陛下真是用心良苦啊!使臣大人一路奔波,实在是辛苦了。还请您暂且回到驿馆歇息,待今晚我将代表陛下设宴款待先生。”
诸葛均闻听此言,连忙谢恩,然后在从人的引领下,步履稳健地离开了大殿。
待诸葛均走后,孙亮转头看向诸葛恪,开口问道:“太傅,依您之见,此时刘禅派令叔父来我大吴,究竟有何意图呢?”
诸葛恪轻抚着自己那并不长的胡须,沉思片刻后回答道:“依微臣之见,刘禅此举恐怕是来探听我大吴的虚实。他特意派微臣的叔父前来,想必是想借此机会麻痹微臣,让微臣对他放松警惕。然而,他实在是太小看微臣了。”
孙亮点了点头,表示认同诸葛恪的分析,接着说道:“嗯,太傅所言极是。既然如此,太傅可有应对之策?”
诸葛恪胸有成竹地答道:“陛下放心,微臣早已有所准备。刘禅此举不过是雕虫小技,微臣定会让他空手而归。”
君臣二人又就一些军国大事商议了一番,之后孙亮宣布退朝,众人纷纷散去。
那名从人赶忙躬身回答道:“回禀太傅,吕将军道来人已临近石头城,明日午后便可抵达建业。”
诸葛恪微微颔首,表示知晓,接着沉默片刻,似乎在心中思考着什么。少顷,他抬起头,对那从人道:“你速去传达孤的命令,让城门校尉明日午间出城二十里,代表孤去迎接那大汉使臣。务必将他亲自护送至驿馆,并好生款待,不得有丝毫怠慢。”
那从人应了一声,领命而去。
待从人离去后,诸葛恪又唤来另一名家人,吩咐道:“你即刻前往城外,将叔父诸葛均到来的消息告知父亲。想必父亲得知此事,定会十分欣喜。”说罢,他略作停顿,接着道:“另外,你告诉父亲,孤会亲自陪着叔父去看望父亲的。”
那家人领命后,也匆匆离去。
诸葛恪目送家人远去,然后缓缓坐回座位上,端起桌上的茶杯,轻抿一口。他一边品味着茶香,一边继续沉思着叔父此次前来的目的以及自己该如何应对。
次日午后,阳光洒在建业的街道上,显得有些慵懒。街道上行人稀少,偶尔有几匹马疾驰而过,扬起一阵尘土。
诸葛均一路奔波,终于抵达了建业。在早已等候在此的众人迎接下,走进了驿馆休息。
次日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房间里,诸葛均早早地起了床。他洗漱完毕,换上一身整洁的官服,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国书装进一个精致的木匣子里。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带着国书,在众人的簇拥下,前往东吴皇宫。
来到皇宫门口,诸葛均向守卫通报了自己的来意。不一会儿,一名司礼官匆匆赶来,引领着诸葛均穿过长长的走廊,来到了大殿。
大殿内,气氛庄严肃穆。诸葛均走到离丹陛之前停下脚步,然后深深鞠了一躬,朗声道:“外臣诸葛均奉我大汉皇帝陛下圣命,前来出使贵国,愿吴皇陛下吉祥安康!”
宝座上的孙亮微微一笑,说道:“使臣辛苦了,快快请起。”
诸葛均直起身子,目光扫视了一下大殿。他注意到,除了宝座上坐着的那个身穿龙袍的年轻人显然是吴主孙亮外,在孙亮身旁还站着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身材修长,面容俊朗,眉宇间透露出一股聪明才智。诸葛均心中暗想,此人想必就是自己的侄子诸葛恪了。
没有丝毫的迟疑和耽搁,诸葛均迅速地取出了那封国书,并将其恭敬地呈递给了孙亮。早有宦官接过,恭敬的递给孙亮。孙亮坐在龙椅之上,面无表情地看着眼前的国书,只是随意地扫了一眼,便随手将其递给了身旁的诸葛恪。
诸葛恪接过国书,仔细地阅读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丝笑容,然后对诸葛均说道:“大汉皇帝陛下真是用心良苦啊!使臣大人一路奔波,实在是辛苦了。还请您暂且回到驿馆歇息,待今晚我将代表陛下设宴款待先生。”
诸葛均闻听此言,连忙谢恩,然后在从人的引领下,步履稳健地离开了大殿。
待诸葛均走后,孙亮转头看向诸葛恪,开口问道:“太傅,依您之见,此时刘禅派令叔父来我大吴,究竟有何意图呢?”
诸葛恪轻抚着自己那并不长的胡须,沉思片刻后回答道:“依微臣之见,刘禅此举恐怕是来探听我大吴的虚实。他特意派微臣的叔父前来,想必是想借此机会麻痹微臣,让微臣对他放松警惕。然而,他实在是太小看微臣了。”
孙亮点了点头,表示认同诸葛恪的分析,接着说道:“嗯,太傅所言极是。既然如此,太傅可有应对之策?”
诸葛恪胸有成竹地答道:“陛下放心,微臣早已有所准备。刘禅此举不过是雕虫小技,微臣定会让他空手而归。”
君臣二人又就一些军国大事商议了一番,之后孙亮宣布退朝,众人纷纷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