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你俩怎么在一起?-《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谢云静静坐着,心思翻涌不定。

  林向安提出的计策,既冒险又大胆,却偏偏扣住了局势要害。

  若能成行,不仅宁远伯府声望水涨船高,镖局也能在这场风雨中立稳脚跟。

  他沉吟许久,终于还是缓缓点了头。

  不过心里明白,这事绝非他一人能拍板。

  镖局虽由他打理,背后真正的靠山却是赵康平。

  若赵康平不同意,镖局便无从行动。

  更何况,如今宁远伯府谨守中立,若未经伯爷首肯,贸然插手粮食之事,不仅可能触怒朝中权贵,甚至还会招来祸患。

  这事虽能聚人心,却同样足以引来各方忌惮。

  因此,他虽被打动,却依旧清楚轻重缓急。

  此计若要推行,必须由林向安亲自去说服赵康平,让他出面劝说老爷子认清利害;

  之后,还得取得宁远伯的允准,镖局才能真正放手去做。

  谢云心中已有定夺,当下便道明立场:

  只要能得到师傅与伯爷的首肯,他就接下这件事。

  林向安听罢,郑重点头,心里也松了一口气。

  没有再耽搁,他立刻决定趁着天色尚早,去一趟宁远伯府。

  赵康平的行踪,林向安并不清楚。

  不过,据传老皇帝昏迷后,宁远伯也以年迈多病为由,闭门谢客,鲜少露面。

  无论如何,先去见赵泽,探探口风,再想办法找到师傅才是正道。

  幸好,当初赵泽为了方便他进出内城,曾给他写过一张名帖。

  上面不仅有赵泽的签名,以及私印,后面还写了几字:

  见字放行,勿阻。赵某。

  这般典型勋贵子弟的口气,却意外管用。

  只要守城兵丁见到,便会立刻放人。

  林向安先回了会馆,取出妥善藏好的名帖。

  临行前,他特意叮嘱林远:

  自己要去宁远伯府一趟,今晚不一定回来,不必担心。

  若有人问起,就只说他在忙着设法解决粮食之事。

  随后,他就马不停歇往内城赶去。

  凭着名帖,林向安顺利进了内城。

  果然,内城的景象与外城截然不同。

  虽说局势紧张,但这里仍比外头井然许多。

  街巷干净,巡逻的兵士神情肃穆,少了外城那种人心惶惶的混乱。

  然而,往日里应有的热闹与繁华也不见踪影。

  茶肆门前冷清无人,商贩三三两两收摊。

  街上只余几名匆忙赶路的仆役与官吏。

  寂寥之中,更添几分压抑。

  林向安一路朝宁远伯府走去,心中正暗暗思量着接下来的盘算。

  忽然听到有人唤他,回头一看,却见不远处一辆华丽的马车停下,车帘掀开,郑佑笑着冲他挥手。

  “上来吧,你去哪儿,我送你一程!”

  见到林向安,郑佑心里倒是开心。

  若非京城戒严,又被赵泽叮嘱过,不要去打扰,他这才耐心等着。

  如今偶然遇见,倒是正合他意。

  虽有一段时间没见,但郑佑还是挺热情的。

  林向安却拱了拱手,含笑道:

  “我正要去找师弟阿泽,再走几步就到了,就不劳郑小侯爷费心了。”

  毕竟大庭广众之下,林向安仍存着分寸,婉拒了。

  “读书人就是婆婆妈妈,你之前的豪爽劲呢?”

  郑佑挑眉打断,语气带点不耐烦:

  “小爷今天心情好,好心送你一程,少推三阻四的。”

  小厮早已下车迎来,做出请的手势。

  林向安无奈,只得上了马车。

  车厢内气氛一静,郑佑盯着他,凉凉开口:

  “没想到啊,林小举人,一个多月不见,倒跟我生分了。枉我还当你是朋友。”

  他是真心记挂着林向安的。

  当初那场演武,让他佩服不已,把这人和赵泽一样,算作能称兄道弟的朋友。

  如今再见,却被这般冷淡拒绝,心中难免不痛快。

  林向安看着他,不由失笑。

  “郑小侯爷,你误会了。

  私下里我们称兄道弟,自然无妨。

  但这大街之上,旁人看在眼里,我怎敢失礼?

  我不过是小举人,行事只能谨慎些。”

  郑佑听得心头一松,嘴里却还是不依不饶地哼了一声:

  “得了,得了,就你事多!

  原本我还想着找你去玩,偏赵泽拦着不让我去。

  这不,又赶上戒严,家里也叮嘱老实点,不得已才憋着。

  哪成想在这儿遇上你。”

  说到这,他想起了什么,忽地扯了个话头:

  “对了,我那木匠和材料都已备妥,你什么时候抽空指点一二,好让人快些把木船模型做出来?”

  林向安听了,心中忍不住暗暗叹息。

  王侯子弟,生来锦衣玉食,不知世道艰难。

  此时外头百姓为一口粮都发愁,他却还挂念这等小玩意。

  胸口不由闷得慌,却也清楚,这并非郑佑的错。

  他一时沉默不语,目光微敛。

  郑佑察觉出异样,疑惑道:

  “怎么了?可是有难处?直说便是,看我能不能帮你。”

  林向安收敛心绪,淡淡摇头:

  “如今外面局势不稳,我身上琐事颇多,怕是分身乏术。待风声安定下来,再议也不迟。”

  郑佑并非愚钝之人,听得其中弦外之音,很快明白过来。

  其实早些时候,他与赵泽便提过,会试推迟,要不要出面帮林向安一把,让他安心读书。

  只是赵泽劝阻道,林向安不会轻易依赖旁人。

  他们若贸然插手,反倒令局势复杂。

  待到他真正需要时,再伸手不迟。

  何况如今风声紧,他们这些武勋世家更要谨小慎微,一旦牵扯过深,反而是祸端。

  于是也只好罢了。

  “行吧。”

  郑佑摆摆手,不再多言,转而笑道,

  “你既然要去找赵泽,那我正好送你,顺道在国子监门口接他。”

  林向安看了他一眼,忽然问道:

  “你怎的没去国子监上学?”

  郑佑愣了一下,随即哈哈一笑:

  “哦,和同窗起了口角,我动手打了人,被我爹关在家里禁足。这不,今日才放出来,出来透透气,没想到就遇上你。”

  林向安微微一滞,一时不知该如何接话。

  只见郑佑兴致勃勃,将那场冲突从头到尾讲了出来。

  被他打的人,偏偏是都察院御史家的小儿子。

  那小子仗着身份,言语中处处挑衅,甚至故意设套,问起武安侯的动向。

  郑佑警觉在心,不愿理会,索性挥拳把人打了个鼻青脸肿。

  此事当即传开,闹得满城皆知。

  都察院御史立刻上本弹劾,指责武安侯“教子无方、纵子行凶”,顺势将矛头指向所谓“心怀异志”的传言,借题发挥。

  结果,郑佑不仅挨了顿家法,躺了好几天,还被关了半个月。

  自然,这些细节他并未细说,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林向安却听得心中暗暗叹息。

  被揍的是御史之子,此事哪里只是同窗口角?

  上面争斗,往往也表现在小辈之间。

  极有可能是有人不愿武安侯继续保持中立,先从小辈下手试探。

  只是没想到,郑佑竟用一顿拳头,硬生生把试探打了回去。

  结果,事情只能以他受罚告终。

  局势,果然比表面复杂。

  说话间,马车已到国子监门口。

  郑佑让小厮去知会赵府的车驾,说今日他来接赵泽,赵府的马车先回去。

  赵家的下人虽有犹豫,却不敢拂了郑佑的面子,只好退到不远处,准备稍后跟着郑佑马车一同回府。

  不多时,赵泽与杨道几人一同走出国子监。

  如今局势紧张,各家管得极严,他们也不敢多做逗留,纷纷上了自家马车离开。

  赵泽见不到自家马车,心里一阵奇怪。

  正犹豫间,郑佑的小厮迎上前,笑着禀道赵家马车已回,由他家公子来接。

  赵泽一听,心中释然,也没多想,便径直走了过来。

  登上马车,掀开车帘,映入眼帘的却是林向安的身影。

  赵泽愣了片刻,旋即喜色浮现,脱口而出:

  “你俩怎么在一起?”

  郑佑示意他快坐下,笑道:“先别问,快进来坐好,咱们先离开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