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众人附议,同济会虽已立下,却不代表就能立刻生效。
规矩要想真正落实,须得先立威,再示恩。
而最直接、最有分量的立威手段,莫过于掌控核心资源——粮食。
因此,在宣布成立同济会的同时,林向安当即提出第一件事:
“诸位乡党!既然同济会既立,当行共济之事。
眼下头等要务,便是摸清家底,
让每一粒米都用在刀刃上,公平分予每一个人!”
他转身对王管事郑重一揖,语声铿锵:
“烦请您老取出仓库与厨房的所有钥匙,
由我等即刻清点盘存,统一筹划,
方能安顿百口同胞。”
王管事脸上闪过一丝复杂神色:
既有解脱之感,也有交出权力的怅然。
更有对眼前这少年雷厉风行的敬畏。
他喏喏连声,从腰间解下一串沉甸甸的铜钥匙递上去,仿佛交出的是一座压在心头的山。
随即,林向安当场点出新任命的“粮秣长”周永、段昊初,以及“防卫长”王诚、吴胜,沉声吩咐:
“两位防卫长守住库房、厨房门口,清点完毕前,任何人不得靠近。”
“是!”
二人立刻抱拳领命,带人戒备。
目光如刀锋般扫过人群。
林向安亲自捧起钥匙,带着两位粮秣长与随从,走到库房前。
“咔哒”一声,厚重的门锁被打开,一股陈米与灰尘混杂的气味扑面而来。
接下来的过程,如同一场公开的审判——沉默而庄严。
一袋袋米,一筐筐面,被抬出堆在庭院中央;
半坛咸菜、几串干瘪的腊肉、一小袋盐;
甚至连捆好的柴炭也被搬了出来。
以及仅剩的几筐木炭。
厨房的杂役抬出大秤,一一过秤。
林向安亲自执笔,在新账簿上逐条记录:
“粳米,叁石贰斗!”
“粗面,壹石伍斗!”
“咸菜,两瓮!”
“柴炭,肆拾捆!”
......
全院上下,无论举人还是随从,皆屏息而立。
目光死死盯着庭中堆起的粮炭,仿佛盯着他们剩下的日子。
每一次过秤,都像在称量还能多活几天。
渐渐地,低语声蔓延开来:
“就这点?”
“怕是撑不了几日啊……”
王管事面色涨红,心头愧意沉重。
数字一旦摊在明处,他纵有千般辩解,也遮不住捉襟见肘的窘境。
人群里,陈启泰神色阴沉。
他厌恶这种把读书人的体面,弄得如同市井买卖般斤斤计较。
心里排斥,却无可辩驳。
几位新任组长神情同样凝重。
数字越清楚,压力越大,那是实打实的生存天数。
当最后一袋粮食被过秤,数字触目惊心。
林向安合上账簿,神情肃然,环顾全场,声音骤然拔高:
“公中之粮,皆为我等性命所系!
同济会约法首条:‘物资共享,统一分配!’
此举非林某贪权,而是身在绝境,
唯有同心协力,方可求得一线生机!”
他语气一转,缓下却更具压迫感:
“此刻,若哪位同仁屋内尚有余粮,
请即刻取出,纳入公仓统一计口授粮。
林某在此立誓,凡主动交出者,
日后分配绝不亏其半分!”
话音甫落,人群里忽然传出一声冷笑。
是陈启泰身边常随的一位举人,阴阳怪气道:
“哼,圣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
林相公此举,看似公正,
实则将私财充作公物。
此与盗匪何异?岂是君子所为?”
众人心头一紧,纷纷侧目。
林向安神色不动,立刻反驳,亦引经据典:
“兄台此言差矣!
《孟子》有云: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今日之境,正是‘嫂溺’之时!
若拘小礼而忘大义,坐视同乡饿毙,
才是真正的非君子!”
那人面色涨红,被堵得一句话也说不出,只能怒目而视。
此时,一位白须老举人谨慎开口,低声说道:
“林相公,老朽非是不信。
只是—粮食交出容易,
日后如何分配?如何记账?
若有人中饱私囊,岂不更糟?
空口无凭,何以服众?”
这一问,正戳中许多人心底的疑虑。
林向安拱手,郑重应道:
“老先生所虑极是!
同济会绝非一言堂。
粮秣组三人共管物资:
一人掌钥,一人记账,一人分发,互相牵制。
所有账目,每日张贴公示,人人可查!
若有纰漏,林某第一个担责!”
规矩要想真正落实,须得先立威,再示恩。
而最直接、最有分量的立威手段,莫过于掌控核心资源——粮食。
因此,在宣布成立同济会的同时,林向安当即提出第一件事:
“诸位乡党!既然同济会既立,当行共济之事。
眼下头等要务,便是摸清家底,
让每一粒米都用在刀刃上,公平分予每一个人!”
他转身对王管事郑重一揖,语声铿锵:
“烦请您老取出仓库与厨房的所有钥匙,
由我等即刻清点盘存,统一筹划,
方能安顿百口同胞。”
王管事脸上闪过一丝复杂神色:
既有解脱之感,也有交出权力的怅然。
更有对眼前这少年雷厉风行的敬畏。
他喏喏连声,从腰间解下一串沉甸甸的铜钥匙递上去,仿佛交出的是一座压在心头的山。
随即,林向安当场点出新任命的“粮秣长”周永、段昊初,以及“防卫长”王诚、吴胜,沉声吩咐:
“两位防卫长守住库房、厨房门口,清点完毕前,任何人不得靠近。”
“是!”
二人立刻抱拳领命,带人戒备。
目光如刀锋般扫过人群。
林向安亲自捧起钥匙,带着两位粮秣长与随从,走到库房前。
“咔哒”一声,厚重的门锁被打开,一股陈米与灰尘混杂的气味扑面而来。
接下来的过程,如同一场公开的审判——沉默而庄严。
一袋袋米,一筐筐面,被抬出堆在庭院中央;
半坛咸菜、几串干瘪的腊肉、一小袋盐;
甚至连捆好的柴炭也被搬了出来。
以及仅剩的几筐木炭。
厨房的杂役抬出大秤,一一过秤。
林向安亲自执笔,在新账簿上逐条记录:
“粳米,叁石贰斗!”
“粗面,壹石伍斗!”
“咸菜,两瓮!”
“柴炭,肆拾捆!”
......
全院上下,无论举人还是随从,皆屏息而立。
目光死死盯着庭中堆起的粮炭,仿佛盯着他们剩下的日子。
每一次过秤,都像在称量还能多活几天。
渐渐地,低语声蔓延开来:
“就这点?”
“怕是撑不了几日啊……”
王管事面色涨红,心头愧意沉重。
数字一旦摊在明处,他纵有千般辩解,也遮不住捉襟见肘的窘境。
人群里,陈启泰神色阴沉。
他厌恶这种把读书人的体面,弄得如同市井买卖般斤斤计较。
心里排斥,却无可辩驳。
几位新任组长神情同样凝重。
数字越清楚,压力越大,那是实打实的生存天数。
当最后一袋粮食被过秤,数字触目惊心。
林向安合上账簿,神情肃然,环顾全场,声音骤然拔高:
“公中之粮,皆为我等性命所系!
同济会约法首条:‘物资共享,统一分配!’
此举非林某贪权,而是身在绝境,
唯有同心协力,方可求得一线生机!”
他语气一转,缓下却更具压迫感:
“此刻,若哪位同仁屋内尚有余粮,
请即刻取出,纳入公仓统一计口授粮。
林某在此立誓,凡主动交出者,
日后分配绝不亏其半分!”
话音甫落,人群里忽然传出一声冷笑。
是陈启泰身边常随的一位举人,阴阳怪气道:
“哼,圣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
林相公此举,看似公正,
实则将私财充作公物。
此与盗匪何异?岂是君子所为?”
众人心头一紧,纷纷侧目。
林向安神色不动,立刻反驳,亦引经据典:
“兄台此言差矣!
《孟子》有云: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今日之境,正是‘嫂溺’之时!
若拘小礼而忘大义,坐视同乡饿毙,
才是真正的非君子!”
那人面色涨红,被堵得一句话也说不出,只能怒目而视。
此时,一位白须老举人谨慎开口,低声说道:
“林相公,老朽非是不信。
只是—粮食交出容易,
日后如何分配?如何记账?
若有人中饱私囊,岂不更糟?
空口无凭,何以服众?”
这一问,正戳中许多人心底的疑虑。
林向安拱手,郑重应道:
“老先生所虑极是!
同济会绝非一言堂。
粮秣组三人共管物资:
一人掌钥,一人记账,一人分发,互相牵制。
所有账目,每日张贴公示,人人可查!
若有纰漏,林某第一个担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