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守值安排-《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公告一贴出,接下来就得马上动员。

  王管事早就准备好住在会馆所有人的名册,上面登记得清清楚楚:

  现在一共住着一百零二人,其中举人五十一人,随从四十五人,会馆自有人员七个。

  这五十一位举人里,十人带了两个随从,林向安也在其列;

  二十五位举人只带一个随从。

  剩下十六人是独自寄居的。

  若按身强体壮、无病无伤来挑,举人里能上阵的大约一半左右。

  他们毕竟是“士”,是核心力量,必须参与,但也不能像普通守卫那样随意使用。

  而随从人员,大多数都能派上用场,甚至还得以他们为主。

  毕竟这些人大多是家仆、书童,身子骨结实,惯于干活,服从性也高。

  粗略一算,能立刻动员起来的,约莫三十余人。

  会馆自己的七个人,管事一位、厨役两位、杂役四个。

  王管事年纪大了,自然不能让他操心这些。

  厨役杂役平时已经够忙,不能站在第一线,但必要的时候也能做些辅助。

  林向安看着名册,心里大概有数:

  能拿来守卫的人差不多五六十个。

  守馆可不是光晚上站岗,白天也得有人盯着。

  按会馆布局,

  大门是头等要紧的地方,要安排两个人最可靠的严守。

  任务是顶住门闩、从门缝往外看,注意动静,夜里禁止任何人随便出入。

  另外还得设两名望哨,安排在院里最高的地方。

  会馆有三处二楼,文昌阁、仰雅楼、藏书阁,其中仰雅楼视野最好。

  本就同乡联谊之地,常安排唱戏,也被称为戏楼。

  会馆建筑中最华丽、最宽敞的部分,二楼还有包厢。

  是给达官贵人、女眷安排的。

  视野极佳,正适合做了望点。

  望哨的任务就是盯着墙外,留心有没有异常火光、人影或声音。

  再加两名巡哨,在院内、后院柴房、水井这些关键地方不定时走动,防着内部失火或有人里应外合。

  剩下的人做预备队,以防有突发情况,随时能顶上。

  编组上不能把举人和随从分开,而是要混合编队。

  以随从为主力、举人为骨干。

  每组安排两名有责任心、头脑冷静的举人当组长,带领五到八个随从。

  这样层级分明,读书人带下人,双方都容易接受。

  举人主要负责拿主意、观察、传信号;

  随从负责干体力活、放哨、真刀真枪上手。

  这样还能防止有人偷懒耍滑,让责任和权力对应起来。

  全体人员按这种方式固定编组,再分成三大队——甲、乙、丙,每队再细分两三小组。

  三队轮换,确保昼夜不空岗。

  算下来基本岗位每天需要六个人,但考虑到强度,要轮班。

  大致安排是:

  甲队:戌时到子时(19:00–01:00);

  乙队:子时到卯时(01:00–07:00),这是最辛苦的夜班;

  丙队:卯时到酉时(07:00–19:00),主要负责白天警戒和内部巡查。

  人员固定后,便于管理,也能熟悉岗位,同时保证休息,不至于把人累垮。

  这些都规划好了,接下来最大的问题就是:

  如何让人愿意参加?

  林向安心里清楚,必须给大家点实在的激励。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用吃的来调动积极性。

  凡是参加守值的人,不论主仆,都按“出工出力”算。

  除了日常口粮外,每人额外加一碗稠粥或一个馒头,或者是其他吃食,得依照有的资源来定。

  对于当下的人来说,多一口吃的就是最大的动力。

  这么一来,“被迫的义务”就能变成“抢着去的差事”。

  随从们自然积极,举人们为了体面和吃食,也不好意思推辞。

  对于值夜的人,吃食尽可能稍微好些。

  本是最辛苦的,待遇得有差别。

  .....

  公告贴出半个时辰后,林向安在院中让林远敲响铜锣。

  清脆的声响在会馆回荡。

  随从与杂役四处奔走传话,全体人员都必须到庭集合。

  锣声震耳,院内外的人们纷纷赶来。

  进院的人先在门口登记,缺席者则有人去喊。

  前后不到一刻钟,一百余人全部到齐。

  林向安立在庭前,望着乌泱泱的人群,神色镇定,没有半分退缩。

  他站得笔直,眉目间带着几分冷肃。

  年纪虽轻,气势却逼人,开口声音洪亮:

  “诸位年兄,昨日之事,林某并非有意为之。

  实乃情势所逼,刀架在颈,不得不发!

  我知大家害怕,我亦怕。

  地痞昨日索粮,明日就可能索命!

  我等寒窗十年,岂能无声无息死在这离乡千里的会馆里?”

  他直击人心,将恐惧说破。

  紧接着语气一转,声声递进:

  “为何至此?只因我们一盘散沙,外人视我等为待宰羔羊!”

  道出问题根源,随后才抛出希望与出路:

  “要想活下去,盼到雨过天晴、会试重开,唯有团结!

  从今往后,浙江会馆再无彼此之分,只有同舟共济!”

  最后他加重语气,既呼吁也表态:

  “我林向安,一介书生,今日僭越,

  愿挺身而出,与诸位贤达共商章程,

  护我全体同乡周全!

  但需诸位信我、助我!”

  这是请求认同而非强行夺权,话一出,众人心里都能接受。

  毕竟谁也不想受人摆布。

  但有人愿意担责,总好过无所适从。

  话音落下,院中一时静默,几人小声交谈。

  大部分人却因昨日之事心有余悸,对林向安已有几分信服。

  林向安环视四周,朗声再问:

  “可有愿为同乡守第一夜者?”

  回应的是短暂的死寂。

  片刻沉寂后,段昊初率先踏前一步,沉声道:“我愿往!”

  紧接着,赵有光、张书淮、王诚三人也跟着应下:

  “我也愿意!”

  事实上,在贴公告前,林向安就让段昊初提前去打过招呼。

  主动承担这种事,和林向安关系越近,越能占个位置,对他们无害反而有利。

  几人的表态,就像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块石子,顿时激起涟漪。

  “我报名!”

  “算我一个!”

  “我也参加!”

  压抑的气氛渐渐被点燃,陆续又有人站出来响应。

  主动报名的人很快被登记在一个新的名册上。

  林向安当即从这些站出来的举人里,挑选出自己信得过、身体也好的,担任小组组长。

  三组人员直接分配,不容置疑。

  他将段昊初、张书淮、赵有光、王诚两两搭配,分在甲组和丙组。

  而他自己则和林远、王和信一起,守最危险的乙组夜班。

  以身作则,才能让人信服。

  林向安的亲近之人可以说是“嫡系”,此刻斗志昂扬,感到被重用。

  必定会全力执行命令,并监督同组人员。

  那些被任命为组长的非嫡系成员,既意外又受宠若惊。

  虚荣心和责任心被激发出来,反而会更加认真尽责。

  随着主动者带头,更多人也开始答应:

  “大家都去,我也去吧。”

  这些人中,有些是真的被林向安“团结才能活下去”的话说动,虽心存恐惧,却愿意尽责;

  也有些人心存侥幸,暗想“也许地痞不会再来”。

  但迫于集体压力和环境恐惧,不敢公然拒绝。

  陈启泰在一旁冷嘲:“哼,斯文扫地,竟如武夫般排兵布阵。”

  可他也拿不出更好的法子,只能暗中挑剔。

  林向安干脆把他排除在外,反而乐得清净,未来再给他们这些人安排。

  特殊时期,谁也不能吃干饭,得付出做贡献了,才能有饭吃。

  有些年老或体弱之人也报名了,但被林向安筛掉。

  这些人心怀感激,反而成了他坚定的支持者。

  登记的人数,比林向安预期的差不多。

  随后,林向安请王管事出来说几句。

  王管事简单表态:“全凭林相公安排,大家务必听从,共渡难关!”

  说完,他看着林向安,心头长舒一口气,对他的依赖和信任彻底定了。

  紧接着,林向安开始布置详细的值守制度,一一给大家解释。

  甚至还设置简单的暗号:

  若是发现墙外有可疑人影,一长两短敲锣;

  有人开始攀爬,急速连敲;

  大门被撞,连续重击!

  一旦警报响起,所有值守人员必须立刻赶到发声处。

  其余人待在屋里,保持镇定!

  值守期间,严禁打瞌睡、饮酒、擅离岗位,违者扣口粮,随时抽查!

  至于武器,也得花时间给大家准备了。

  后面他还下令,所有侧门一律上锁,用水缸或大石头堵住,只留大门通行。

  墙角不可能全部兼顾,优先盯最偏僻、最容易翻入的几个地方。

  第一班岗,林向安必须亲自值守。

  而且是最危险、最辛苦的夜班。

  他要提着灯笼巡视每个岗位,给所有人信心。

  这是立威最有效的方式。

  至于“同济会”章程,林向安暂时没有急着公布。

  得先让大家守好第一夜,等承诺的加餐兑现,让人尝到甜头,再逐步推行后续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