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乔装外出-《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交代完手头的事后,林向安自己也没闲着。

  原本他一心想着安心在屋里读书,如今不得不暂时放下书卷,亲自出去走走看看。

  眼下首要的,是尽快织出一张属于自己的人脉网。

  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沐云衡。

  那人显然有自己的消息渠道。

  能在茶馆里三言两语就说出一众权贵子弟的底细,这份见识与消息来源,绝非寻常人。

  可惜当初在茶馆一别,没有留下什么联系地址。

  不过,沐云衡是天汇轩的常客,要再见他并不难,只需托茶馆的掌柜牵个线即可。

  其次是陆文卿。

  此人出身世家大族,消息渠道定然也不缺。

  林向安与他不过点头之交,从未深谈过。

  陆文卿并未在会馆居住,想要攀上关系,怕是要费一番心思。

  除了这两人,他还想到会馆的王管事。

  王管事在此多年,人脉积累深厚,暗中打听消息的本事只怕更胜一筹。

  通过他,或许能筛出几类人:

  一是打听消息灵通的“百事通”,

  二是与官府有些微弱牵扯的人,

  三是背景复杂的商贾。

  这些人不必深交,只需识别并留个印象,点头之交即可。

  关键时刻,和他们闲聊,捕捉有用信息就行。

  夜里,段昊初将探听来的消息一一告诉林向安。

  张书淮、王诚、赵有光三人,在得知会试延期后,整个人就乱了阵脚。

  焦虑得像无头苍蝇一般。

  原本他们在扬州时,因为行李扣押之事,就费了些钱财。

  到了京城,吃穿住行更是处处花销。

  王诚、赵有光手头早已拮据,勉强维持着脸面;

  张书淮稍好些,却也不得不托人回乡捎银子,只是迟迟没送到手。

  三人原本的打算,是咬咬牙将就几个月。

  等会试一过便可安心返乡。

  如今骤闻会试推迟,等同于在他们头上劈下一记闷雷,顿时心乱如麻,不知该如何是好。

  林向安听完段昊初的话,心里已有数。

  三人虽焦虑不安,但这恰恰说明他们眼下无力自处,更容易被人牵着走。

  换个角度想,他们并不是威胁,反而可能是潜在的助力。

  张书淮毕竟是县丞之子,家底还在,若银子能尽快送到手,局面尚能稳一稳;

  不过王诚、赵有光则拮据得多。

  好在路上已打过交道,这两人不是那种滑头油嘴、只说不做的人。

  王诚为人实在,赵有光却要些面子,但才学都还扎实。

  若能在关键时候拉他们一把,不但能收下人情,也算多留几分后路。

  日后不管是回乡建私塾,还是另寻出路,这些人总归能用得上。

  想到这里,林向安只是轻轻点头,并未表露心迹,只吩咐道:

  “子宴兄,你继续留意他们的动静,先看着再说。

  切记,咱们只观望,不轻易掺和。”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

  “春节期间,你不是也结识了不少人吗?

  这几天你便顺势去打听一下最新消息。

  让段茗跟着你,他能在小厮们之间探些市井消息。

  到时候我们再把各自打听到的消息汇总起来。”

  段昊初应声点头:

  “好,我也有此意。如今会试一推迟,大家都无心读书了,

  肯定到处探问情况。正好借机摸一摸底。”

  ......

  第二日一早,他便主动去找会馆的王管事。

  林向安早就打定主意,要借“经济压力”与“备考便利”为由,借王管事之手,打开信息与人脉通道。

  在走廊里巧遇王管事时,他有意眉头微蹙,轻叹一声。

  “王管事,叨扰了。”

  他拱手见礼,语气恭敬,却隐隐带着几分愁绪。

  王管事平日里见林向安,多是面带笑,见他少有的忧心,便关心问道:

  “林公子,可是为会试推迟烦恼?

  这也是没办法,你且放宽心些。

  你还年轻,有的是机会。”

  林向安点点头,苦笑道:

  “这会试一推迟,归期难料。会馆虽好,但这每日的房钱饭食...”

  脸上装这样一脸为难,有些欲言又止。

  片刻后,又继续道,

  “唉,学生家中虽薄有些资财,也经不起京城米珠薪桂,日久坐吃山空啊。”

  然后这才将此次的目的缓缓道出来。

  “学生想着,若能寻一处清净小院,哪怕简陋些,与人合租也好,

  我们兄弟三人开伙做饭,一则能省下开销,二来也更清净,便于温书静心。

  只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实在无从下手…”

  话到此处,他特意停住,目光恳切地看着王管事。

  王管事素来对这位“出手不小气,又斯文有礼”的林向安印象颇好。

  如今见他如此精打细算,还一副“安贫乐道”的读书人姿态,不禁暗暗点头。

  难为他小小年纪,能有如此心思,精打细算了。

  林向安见机继续:

  “听闻京城牙行水深,学生也不敢贸然托付。

  王管事您久居京城,眼界广、人脉深,想必识得几位可靠稳妥的牙行中人。

  若能得您引荐一二,学生必感激不尽,定当厚谢。”

  这一番话,说得合情合理,还给足了面子。

  同时懂礼性,林向安这位小举人,在会馆的下人嘴里,口碑极佳。

  王管事心下盘算:

  林向安说得委婉,却是把“推荐权”交到自己手上,还暗暗许了人情。

  何况这小子后面背靠着宁远伯府,却并无攀附之意,反而自谋生路。

  有些考生,听闻会试推迟,都焦虑不安。

  但林向安却已经想办法应对了。

  就这份眼界,也得帮上一把,也算顺水推舟。

  于是,王管事点点头,笑道:

  “你这打算妥当。与其在会馆里日日花钱,不如早做打算。

  我倒有几个熟识的牙人,常年与会馆打交道,知道规矩,也算可靠。

  你若要,我帮你引荐。”

  林向安连忙拱手:“如此多谢!只是小事,不敢劳烦管事亲自引见,有个便条就足够了。”

  见林向安如此客气,王管事欣然应允,便去柜台提笔写了下来。

  ......

  拿到王管事的便条后,林向安并未急着出门,而是先回房略作整理。

  他心里明白,牙人素来眼尖,最会揣摩人底细。

  若是打扮太过寒酸,容易被人轻慢;

  若过于张扬,又难免引来觊觎。

  于是特意换了一身林远早先买回来的旧衣裳。

  那是寻常商贾常穿的二手衣,虽有些磨损,却洗得干净。

  外面又套上常穿的读书人服饰。

  待到午后,人少的时候,他才独自出了侧门。

  路上,他特意拐进一家小铺,买了几件小饰物准备遮掩面容,又贴上假胡须,稍稍抹黑了肤色。

  随后把商贾的衣服和外衣调换。

  顷刻间,原本略带稚气的面孔,多了几分沧桑。

  再加上他本就气质沉稳,装扮一改,倒真像个寻常中年商人。

  为使伪装更自然,他想起了他爹王四顺平日走路的样子。

  稍微佝着身子,步伐放缓,显得沉实老成。

  避开铺子老板,混在人群溜了出去。

  在去找李牙人的路上,他心中暗暗留意周遭情况。

  街口走向、人流出入,如今还是一片热闹,仿佛一切如常。

  等找到地方后,林向安便朝街坊打听李牙人的住所。

  当地住的街坊邻居,就这点好,大家知根知底。

  一听说找李牙人,街坊们倒是热心指路。

  由此可见,这位李牙人的人品还是不错的。

  终于,林向安在一处并不起眼的小牙行门口停下。

  门前立着个精瘦汉子,年纪四十上下,眼睛细长锐利,神色带着几分精明。

  身上的青布长衫虽旧,却收拾得极为整洁,连鞋面都擦得干干净净。

  林向安走上前,先不急着提正事,拱手含笑道:

  “敢问可是李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