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怎么个怪法?-《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送走赵泽后,林向安开始考虑礼品的打包和寄送问题。

  毕竟途中舟车劳顿,若不妥善处理,难免磕碰损坏。

  先列了一份详细的礼品清单,标明了种类、数量。

  还备注了接收人为林桥。

  为便于携带,让林远去买了个合适大小的木匣。

  又让王和信去会馆的伙房,找人弄了些干稻草,做缓冲填料。

  装箱时,大坛酱菜体积最大、最沉,便先垫在最底层,再以干稻草紧紧围住,以防挤压碰撞。

  其余物品:如胭脂水粉、绒花头饰、皮货、泥塑、干货等。

  依照用纸张包好,再用干草包裹,规整码放。

  最上层则放了报平安的家书和礼单。

  为确保途中安全,林向安又在箱口贴上封条,盖了个人私章和火漆。

  封条写着地址:

  浙江湖州府乌程县双林镇林举人宅 家用礼品 勿动。

  最后,在外面用麻绳绕箱三匝,系上民间常用的神打结,以此来保证物品的安全。

  之后就等着赵川启程返家。

  ......

  春节期间,各自都有忙碌之处。

  直到正月初六,林向安才见到段昊初。

  那日傍晚,天色刚黑,段昊初才从外头回来,身上还带着一股寒意,一进门便直接往林向安屋里去了。

  这几天他跟着几位同乡前辈,四处拜访在京的浙籍官员,见了不少人,往来应酬之间,人脉也慢慢铺展开来。

  顺便也替家里备好了要带回去的年礼。

  会馆与江南商队往来本就频繁,段昊初托了管事,找了支准备南归的浙江商队,把年礼托付给赵川一道带回去。

  商队定于初八启程,届时正好一并带走。

  他记得林向安也提过,想捎些东西回家。

  “你那边收拾得怎么样了?若都妥当,就让赵川一并带走,初八出发。”

  林向安点了点头,抬手指向不远处那个已封好的木匣子:

  “早就弄好了,就等他启程。”

  段昊初一看那封得妥妥当当的箱子,不禁失笑,摇头感叹:

  “我这几日东奔西走,才想着该提醒你一声,没想到你早安排妥当。”

  林向安轻轻一笑,缓声道:

  “来京之后,一直没能寄封报平安的家书,心里总惦记着。前几天出门办事,顺便把这件事也一并办了。”

  当初年关,南下的商队都停止了。

  只能等着年后,有人启程时,托人捎回去。

  说到此处,两人皆有些动容,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不觉浮上心头。

  好在异乡还有旧识相伴,也算一种慰藉。

  聊着聊着,两人又说起了近些日子的消息。

  段昊初心细,在拜访途中听得一些有用的情报,都毫不藏私地告诉了林向安。

  比如本次会试几位可能出任主考、同考的官员,以及他们平日的行文风格、出题偏好,甚至私下里的一些处事习惯。

  还有朝廷近日的政令颁布、人事异动等消息,也一并细细道来。

  林向安听得认真,心中不觉又添几分思量。

  过了片刻,段昊初话锋一转,提起了正事:

  “如今已是初六,你看我二人,何时登门拜见许知远大人?若能得他指点一二,再好不过。”

  这几天他特意打听过许编修的情况。

  此人学问极深,却性情孤僻,不太喜交际。

  常年埋首于馆阁修史,极少应酬往来。

  如今距离会试也就一个月。

  不过,他俩有宋道衡写的荐信,节后上门拜访,既有名义,又合时宜,自然不会失礼。

  这几日频频走动,他越发能感受到京中藏龙卧虎、举子如林。

  当年自负才名不让人,又出身书香世家,可偏偏遇到了林向安,心中难免沮丧,但长时间相处,他的那份才思与心性却让他折服。

  如今两人来到京城,林向安文名渐显。

  段昊初难免心急,多番走动后,便见识到四方才俊,目不暇接,心中不免一阵沉重。

  在这等风起云涌之地,若无高人指点,纵然才高八斗,也未必能脱颖而出。

  许知远这等大儒,其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这样的机会,必须牢牢抓住。

  林向安闻言,轻轻颔首:

  “这事宜早不宜迟,既有宋大人的推荐,又有恰当时机,不妨就定在明日。”

  翰林官虽品级不高,但社会地位极其崇高,被视为清流领袖。

  他们享有穿绯袍、系玉带等特殊礼遇,即使品级未到,而且见高级官员不必跪拜。

  世间读书人无不以入翰林为荣。

  林向安也意识到,自己过于依赖旧日经验,反而有所局限。

  此番若能得许编修一言指点,自是难得的机缘。

  “嗯,那我们明日就去。”段昊初点点头,随后又补充道:“我打听过了,这位许编修为人清廉,但性子有些怪。”

  林向安闻言,微微一挑眉,笑问:

  “怎么个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