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你想读书吗?-《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小豆子,快去陪奶奶吃饭。我和你姨父就先回去了,有事让人去知会一声。”

  家里中午特意炖了鸡汤,给林秋兰补身体。

  林家的日子过的不差,但也不能天天吃肉。

  林冬香在婆家时不时有肉吃,她两口子若是分食,其他人就吃的少了。

  索性没事了,就回婆家去吃。

  刘荣乐呵呵的,没有多说什么,也理解媳妇的小心思。

  “这几天给三姐好好补补,娘,明儿我提些排骨过来家里炖汤,咱们换的吃。”

  林老太哪好意思要小女婿提这提那,上午过来已经提了三斤猪肉,明儿再提排骨,这让小女儿在婆家怎么做人。

  “这怎么行,你家排骨也是要卖的。改明儿家里要炖排骨了,再上你家去割!这是刚煮好的红鸡蛋,还热乎的,还有一些新鲜的豆腐,你们顺道提回去。”

  给装了20个红鸡蛋,正好提回去,之后不用再去通知了。

  生了孩子,家里人一般要去亲戚家报喜,会提上煮熟的红鸡蛋和喜饼,寓意家里添丁了。

  太仓促就没准备喜饼。

  林冬香正要接过篮子,刘荣就主动伸手接了过去。

  林向安将两人送出大门口,这才回屋吃饭。

  “乖孙,今儿累坏了吧?快来吃,奶奶特意给你留了个大鸡腿!”

  林冬香回来就给林老太说了孙子独自卖豆腐的事,这孩子从小脑子就好使。

  老林家总算子孙兴旺了些。

  林老爷子泉下有知,也能安息了!

  “奶奶,您也吃!”

  新鲜炖出来的鸡,出油特别多,鸡汤味道特别鲜,用干笋炖的,笋也特有嚼劲。

  林向安吃的心满意足。

  吃完放下筷子,老爹王四顺才端着盘子进来。

  “爹,快来吃,鸡汤味道可鲜了!您坐着,我给您端来!”

  让王四顺坐下,林向安就盛了一碗,端到他爹面前。

  平日里他爹挺省的,有好吃好喝的,都是让母子俩先吃,自己再吃两人剩下的。

  为了让爹爹也吃好,林向安就主动给老爹加餐。

  “谢谢乖儿子,卖豆腐可有遇到问题?”

  还没喝一口汤,王四顺就来关心儿子的情况,要不是情况紧急,他也不会留儿子一个人看摊子。

  一边吃饭,一边听林向安说今天的情况。

  父子俩就开始算今天的收支,清算今天的账。

  一斤黄豆能做出三到四斤豆腐,每天要做两百多斤豆腐。

  一天至少消耗60斤黄豆。

  一石黄豆大约140斤,需要400文钱。

  有五十斤豆腐,一大早就要给几家酒楼和客栈送过去。

  客栈和酒楼,这是王四顺入赘后找来的销售渠道。

  剩下的到集市摊位上卖,一上午就能卖完。

  每天基本都能卖完光。

  一天收入大概五六百文钱左右。

  剔除各种消耗磨损、以及成本,还有商税之类的。

  好的时候,一个月大约能赚个10两。

  除了豆腐收入之外,家里陆续增加了一些副收入。

  做好豆腐后,每日剩下豆渣,天天吃,也吃不完。

  每日积累量太多,早先是低价卖给别人。

  王四顺入赘后,拉了一些酒楼的豆腐生意,家里就买了一头驴,不仅用来拉磨,还可以送货和拉摊车。

  后来又买两头小猪,用豆渣拌着猪草喂食,猪能长的白白胖胖的。

  大半年就能长到90多斤,到年底差不多180斤,就卖一头,宰一头。

  家里留一部分,送一部分亲戚,多的也会卖给街坊邻居。

  还喂养十多只鸡。

  用豆渣和集市捡回来的烂蔬菜叶子,或者去户外割些草,捉些小虫子,搭配着喂养。

  家里的牲畜都长得还不错。

  差不多每日能捡六七个鸡蛋。

  牲畜排下的粪便,以及人类的粪便,定期会有人上门来收,这是天然的肥料。

  价格低,但蚊子再小也是肉,能赚个零花钱。

  和王四顺算理清账后,再交给林老太管着。

  林老太掌管家里的财政大权,大的支出都是找林老太要钱。

  不过每个月底,林老太会给林秋兰和王四顺月钱,两人总共一两银子,留给小家庭买东西。

  早年镇上人少,这边地偏僻,林老爷子买了地,自己盖的房子。

  最先盖了一间青砖瓦房,后面又加了两间,之后又盖了东厢房,最后围起来。

  西北角盖了猪圈、驴棚、鸡笼。

  留了一块菜地,种些蔬菜和小葱,被竹栅栏隔开。

  差不多二十年,一点点修建,才有了今天的类似四合院的格局。

  新上任的知县比较有远见,将港口扩建后,道路也修好了。

  这一带来的商人路过的多了,周边的地渐渐被人买了盖房子。

  人来了,镇上也越来越繁华。

  家里清点收入,根本不避讳林向安,大人只当他小不懂。

  实际他脑海里把家里收入情况,盘算的清清楚楚。

  家里多了两个孩子,后面的支出也会变多。

  而且他若是去读书,这又是一笔长期投入,对整个家庭来说,是一笔非常巨大的负担。

  家里做豆腐每日产量已经最大化,毕竟豆腐做起来非常辛苦。

  先要泡软,再用石磨磨,即便有驴,但很费时间,之后还要煮、点卤,最后成型。

  黄豆是个好东西,蛋白含量高,不吃肉的情况下,是能够通过黄豆来补充人体营养,深受大众喜欢。

  而且它能发芽成为豆芽,成为蔬菜。

  除了做成豆腐外,还能制成豆浆、豆花、豆腐皮(千张)、豆干、腐竹。

  然后豆腐发酵制成毛豆腐、臭豆腐、豆腐乳等等。

  能了解这么清楚,还是之前困家里出不去,网上查找资料,琢磨研究过的。

  他有心想让家里扩大生产,增加产品种类,但年纪又太小,还只能停留在想的阶段。

  产品多元化,铺子做大做强,到时候找靠谱的人来帮忙,他的父母也能轻松一些。

  现在赚的都是辛苦钱!!!不亚于种田!!!

  每天半夜家里人就要起来忙碌,一大早天刚亮,就给人送豆腐过去。

  然后还要回来将摊位拉到港口集市。

  “儿子,想什么呢?叫你半天,没反应!”

  见林向安坐着发呆,王四顺拍了一下他的脑袋,这才反应过来。

  屋里只剩爷俩两个人。

  “哦,没什么。爹,怎么了?”

  “明天早上送完豆腐,和爹一起到你大姨和二姨家报喜,还要回一趟王家坞报喜!”

  大姨和二姨都嫁到了周边村子,同一个方向,距离稍微近些,个把时辰就能到。

  但王家坞和他姨家方向相反,从家这边过去也就一个时辰。

  若是先去姨家再过去,天黑了还不一定能赶回来。

  “爹,咱们要留宿吗?”

  王四顺想了一下,长时间没有回家了,得去看看爹娘,住一天也好。

  “咱们住一宿再回来,明儿让你小姨过来家里帮忙照看一二!”

  家里没人,只能王四顺来回跑,豆腐生意要耽搁两天。

  “儿子,你也五岁了,家里这些年攒了些钱,你娘和我商量着,想送你去读书?你想去读书吗?”

  林秋香之前和他提过,但因为孩子太小,就在身边多养几年。

  大一点虽然启蒙晚,但好歹先平安长大。

  这孩子有个好歹,那真是完了!

  如今看他在集市能够独立卖豆腐,也不怕人多,人懂事,可以考虑让他独立去上私塾。

  怕林向安不懂读书的意义,王四顺解释道,“读书认字可以考科举,考中了能当官。即便少学点,那以后赚钱也能稍微容易点,不至于像爹这么辛苦劳累。”

  “爹,我知道读书是好的。但咱们家多了弟弟妹妹,他们还小,娘要照看孩子,奶年纪大了,您一个人忙不过来,我能帮您分担一点。”

  林向安深思熟虑之后说道,“等他们大一点了,我再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