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百闻不如一见-《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李家的布庄开在河下街,离码头不过一炷香的脚程。

  林向安、段昊初与张书淮三人一行抵达时,门面处正有人忙碌着。

  前厅挂着“李家绸庄”金字匾额,铺面整洁气派。

  三人亮明身份,说明来意,伙计不敢怠慢,连忙请来掌柜。

  李四公子还没有来铺子。

  掌柜了解后,连忙请三人入内休息。

  接过林向安递来的书信,便派人快马送去李四公子住所。

  约莫等了小半个时辰,一位身穿银灰直裰、年约三十许的男子步履匆匆而来。

  一进门便拱手含笑。

  “在下李砚之,方才得谢二哥来信,知有贵客登门,怠慢之处,还请三位公子多多见谅。”

  三人闻言,便起身还礼。

  林向安便先开介绍自己,“晚生丁酉浙榜举人林向安,不请自来,冒昧叨扰,还望李公子见谅。”

  李砚之也随之回礼,目光却在他身上稍作停留,眼中多了几分审视与思量。

  这名字,他确实听外甥赵泽提过几回。

  只是当时未曾放在心上,只当是乡野小儿,童年玩伴罢了。

  谁料今日一见,确是新晋举人。

  气度从容,举止稳重,不似寻常人。

  更何况,谢云那人虽言辞和气,轻易不肯替人出面。

  如今却亲笔写信,托他相助,可见对他的看重。

  随后段昊初、张书淮也一一做了介绍。

  李砚之心中已有判断,三位年轻举人,倒是挺有前途。

  旋即笑着招呼众人落座,又吩咐重新换茶。

  不过他对林向安更感兴趣,“林公子果然百闻不如一见,我那外甥时常挂念你,今日一见,才知他的话不假。”

  当年赵泽看不上李家的表哥表弟们,时不时提起林向安,说的有鼻子有眼。

  大家不以为然。

  今年的浙榜名单,他就扫了一眼。

  对林向安的名字有点印象,毕竟是前十名里,最年轻的举人了。

  刚才听下人来报,他还以为听错了,结果看了谢云的信,才发现正是赵泽念念不忘的人。

  听到这话,林向安便猜出是谁,嘴角微扬,笑着回道:

  “您说的是阿泽吧?我和他倒是有些日子没见了。”

  一别竟已有将近三年,不知他如何了?

  提起外甥,李砚之也忍不住笑着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的亲昵:

  “他和你同岁,可远没你这份沉稳。这小子一向顽皮,到现在还是一副没长大的模样。”

  林向安也笑了,语气温和道:

  “阿泽性情洒脱,惹人喜爱。小时候多亏师父和阿泽照拂,晚生才有今日之幸。”

  谢云在信中提到,林向安是赵康平的徒弟。

  看在姐夫、外甥、谢云他们的面子上,林向安所求之事,他得帮忙。

  而且也关乎浙江举人。

  思绪已定。

  李砚之点点头,语气顿时亲近了几分:“你既是姐夫的徒弟,又与泽儿相熟,便是自家人,不必拘礼。不妨叫我一声李四叔。”

  他说着,笑意更浓,“等你到了京城,阿泽见了你,准得高兴坏了。”

  林向安也没客气,便应下了,叫了声李四叔。

  一旁的段昊初、张书淮与赵泽不熟。

  但也有所耳闻。

  如今见李砚之这般亲厚,心中便也了然,想来正是因着这重亲故,才对他们这么客气。

  李砚之也没有再绕弯子,随后温和地开口:“适才信中说起,是几位朋友途中行李失窃,被误为走私贩盐,行李被盐运司扣押,林公子此来,便是为此事?”

  林向安微一点头:“是的,我与子宴兄同往京师赶考,路经扬州,在这偶遇书淮兄三人。他们也皆是浙江举人,比我们先出发,不想途中行李被盗,被误作私盐之证,事关清白,只得四处奔走求援。”

  林向安继续道:

  “如今离会试时日不多,这路途遥远,还得着急赶路,只是行李被盐运司扣押,仍迟迟不肯归还,故想请李四叔出面,从中调和。”

  李砚之点点头,“此事放心,我自然不会袖手旁观。”

  说罢,又朝三人温声道:“你们不妨把事情细说一遍,我也好了解一下事情的进展。”

  这时张书淮便接过话,将事情经过一一道来。

  自途中行李被盗,到抵扬州后几番求助,再到眼下心急如焚,皆说得分明清楚。

  他也顺势递上一份准备好的凭证文书,同时将寻求府学、同乡会馆的事,也一并告知。

  李砚之接过看了一眼,便放到一旁。

  既然谢云能写信让他帮忙,说明他们就是清白的,这证据不看也无妨。

  “事情我已经晓得了,你们放心,这事我会亲自走一趟,明日定让人将你们行李归还。”

  直接应承下来,丝毫没有推诿。

  听他如此言之凿凿,三人皆大喜,连连起身拱手称谢。

  李砚之摆摆手,笑道:“不必客套,大家都是同乡,我帮这一回,理所应当。”

  随后记下了林向安的地址,让他们回去等着。

  将三人送走后,他便吩咐下人备车,准备即刻赴程家拜访,让岳父帮忙。

  ......

  三人从李家绸庄出来后,便一同返回了客栈。

  此时王诚、赵有光已从府学赶回,顺利拿到了那边出具的《保结状》。

  这份《保结状》上盖有府学的官印,并附有两位联保廪生的签名,具备正式效力。

  众人合流后,便一道前往同乡会馆。

  会馆的管事见状,立刻将府学保结状、报案文书等材料一并收齐,安排人撰写诉状,并亲自前往府衙,拜访扬州府同知。

  这位同知恰好也是浙江籍,得知来龙去脉后,当即签发了一纸《协查令》,命令盐运司“暂扣行李备查,但举人物品与文书应即刻发还”。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李砚之也未闲着。

  他的岳父程老爷得知此事后,亲自出面,秘密约见了盐运司的知事。

  程老爷开门见山,送上五十两银子,随即将事情利害分析清楚。

  盐运司当即转变态度,将案件定性为“栽赃运输”,连夜派人整理行李清单,分离其中的“私盐”与“科举物品”。

  盐运司随后出具《暂扣物品分类单》:

  ——私盐二十袋,充公处置;

  ——举人所用衣冠、书籍、笔墨文具等,标明“与案无涉”,可暂时发还;

  ——部分银两及来历不明包裹,列为“需进一步查验”。

  程老爷本想继续出资,缴纳所谓“私盐折银”,以便尽快在分类单上盖上“验讫”章。

  没想到这时,府衙那边也动作迅速,已由推官签发了正式的《证物提取令》。

  原本盐运司还想着给程家一个面子便罢手,如今连府衙都发话了,也不好再拖。

  府衙命刑房派员立即核查行李,明确指出“只验举人物品”,不必等待盗案结案再做处理。

  第二日一早,府衙便批复“暂返文书”,并派两名衙役随同举人一道前往盐运司取物。

  同乡会馆的管事也跟着一起。

  在盐运司仓库,仓大使当众点验行李。

  开仓之时,会馆管事与府衙衙役共同在场监督。

  书籍、衣物、笔墨等依次取出,核对清单。

  其中已遭盗窃的银两部分,经清点后确认缺失,需另案追查,追回无望。

  至于夹藏其中、无来源说明的盐包,依旧予以扣留。

  点验完毕后,张书淮、王诚、赵有光三人签署《领状》,确认所领之物,并注明部分物品暂未归还,承诺后续配合调查。

  至此,三人失而复得的行李,终于顺利取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