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瞩目的新科举人-《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第237章 瞩目的新科举人

  古代读书人聚在一起,总免不了作诗或是对答讨论,以展露才情。

  鹿鸣宴虽是庆祝新科举人的宴席。

  但在场的官员与考官们,自然不会错过考察这些新科士子的机会。

  吃了不过半炷香的工夫,主考官吴清源便起身,朗声宣布:

  “诸位皆是本科英才,文采斐然,今日席间,便以‘秋闱鹿鸣赋’为题,即席赋诗,以彰士子风采。”

  话音落下,席间顿时安静了几分。

  不少举人放下筷子,眼中流露出沉思之色。

  时间一炷香,不长不短,既考验才情,也考验临场应变能力。

  虽说名义上是所有举子皆可参与,但真正会被考官点名的,往往是那些名列前茅的举人。

  尤其是陆文卿,本科的解元,作为乡试第一,是举人代表,他是第一个赋诗。

  其次就是前十名的举人,基本都可能要作答。

  当然,若是新科举人自信才情卓绝,也可以主动请命赋诗。

  只是还得官员首肯。

  否则一旦被视为狂妄逞能,换来的可能是冷眼相待,甚至影响仕途。

  相反,若被点名后推脱不作,或当众失态,亦可能被考官们悄悄记下,影响往后的会试印象。

  林向安深知官员印象的重要性,只得放下筷子,沉吟思索起该从何角度作诗。

  吴清源要求的是七言律诗。

  既然题为“秋闱鹿鸣赋”,便不仅仅是简单的赋诗咏景。

  任何这种场合,思想觉悟一定要高。

  得感念皇恩浩荡,同时也要展现科举士子的志向,和文人风骨。

  诗若能兼具颂圣、抒志与文采,自然能赢得官员的青睐。

  讲台上的香柱已燃烧殆尽,气氛渐趋紧张,陆文卿的名字被点到了。

  这位权贵公子不慌不忙,从容起身,作揖行礼后,便沉稳地吟诵起自己的诗句。

  他的诗风,辞采精炼,既不媚俗,又不落俗套,既有秋闱之志,也不乏恭敬之意。

  诗成,全场静默片刻,随后便是考官们的点头认可。

  吴清源更是当场夸赞“清峻脱俗”,并赏赐一支湖笔,以示嘉奖。

  接着,轮到林向安前面的三位举子。

  他们一一作诗,或借景抒怀,或咏志言志,虽有高下之分,但皆算得上中规中矩。

  终于,轮到林向安。

  他起身,拱手作揖,语气谦和而不失自信:“学生不才,便献丑了。”

  随即,朗声吟诵道:

  呦呦声彻越王城,苹野风清桂影横。

  圣主恩深开玉榜,群贤志远赴金茎。

  樽前敢忘传经意,席上犹闻击壤情。

  他日琼林重宴处,愿同诸子答升平。

  诗句一出,席间众人不禁细细品味。

  此诗虽非最流畅顺口之作,却自有深意,尤其合乎鹿鸣宴的氛围。

  首联以“呦呦”鹿鸣声起,暗合《诗经·小雅·鹿鸣》,点明宴席之意。

  接着“苹野风清桂影横”以秋日景色相衬,渲染宴席所在的西湖之境,亦巧妙融入桂花象征科举登第之意。

  颔联直言圣主开榜恩深,群贤远志向朝堂,既拍了皇帝的马屁,又彰显士子之志,稳妥且有分寸。

  颈联“樽前敢忘传经意,席上犹闻击壤情”,更是点睛之笔,不仅表明科举士子以学问治国为己任,更引出百姓安乐、太平盛世的理想,隐隐契合帝王治国理念。

  尾联则以琼林宴作结,表明未来朝堂再聚之志,既展望仕途,又有忠君报国之意。

  如此诗句,有意境,也有觉悟,绝对挑不出问题。

  吴清源沉吟片刻,微微点头,目光中闪过一丝赞赏,缓缓道:“好诗,意境深远,志存高远,赏一块徽墨!”

  赏赐刚落,席间便有人轻声议论。

  此等场合,赏赐固然是一种荣耀。

  但真正重要的,是能否让官员们记住这个名字。

  得赏者或有几人,可真正能入各位大人眼的,却寥寥无几。

  就在众人暗自揣测之时。

  宋道衡却轻笑着接话,随意却又意味深长地说道:“此子,便是今年最小的举人。”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哦?原来是他!”

  有官员瞬间想了起来,略一回忆,便点头道:“这一科最小的举人,十五岁便中举,正是此子。”

  话音一落,便有不少人纷纷侧目打量。

  眼中透出几分审视,又带着几分惊讶。

  浙江一地,素来文运鼎盛,竞争尤为激烈。

  而能在如此环境下,以十五岁的年纪脱颖而出,不仅才学不凡,亦说明其悟性、毅力皆属上乘。

  “怪不得诗作不俗,确有才气。”

  “十五岁便金榜题名,倒真是难得。”

  不少官员低声议论,隐隐已有赞许之意。

  吴清源亦饶有兴致地重新打量林向安一番,轻轻点头道:“十五岁便能中举,且诗才不凡,前途无量。”

  甚至连巡抚也开口赞道。

  “方才那首诗,辞采端庄,格调不俗,不仅切合秋闱之志,也颇见其抱负。”

  宋道衡见众人对林向安的印象颇佳,便顺势一笑,似不经意般补充道。

  “不仅如此,林举人十三岁时,便拿下了小三元的名号。”

  此话一出,席间再度一静。

  有官员皱眉思索了一下,旋即恍然:“十三岁小三元?莫非是那位……?”

  “正是。”宋道衡微微颔首,语气不疾不徐。

  众人对望一眼,眼中意味顿时深了几分。

  小三元虽不及大三元那般显赫,但也足以证明天资聪慧、底蕴深厚。

  许多人终其一生,连一个生员都未必能夺得。

  而林向安年仅十五,已然从童生一路登科至今,若非天资卓绝,断然难以做到。

  吴清源听罢,眼中亦添了几分欣赏:“年少成名,若能持恒自律,日后成就不可限量。”

  旁边几位考官纷纷点头,眼中流露出几分认可与欣赏。

  此子年纪虽轻,却沉稳有度,才学不凡,确实值得留意。

  之后,轮到其他举人作诗,虽仍有佳作出现,但在珠玉在前的情况下,终究难以再引起官员们更多的关注。

  许多官员虽仍认真倾听,却已少了方才的兴致,不少人甚至微微点头,便算是给了面子。

  随后的对答策问环节,主考官接连出了三道问题,依次点名举人作答。

  过程中,林向安又被特意点了两次。

  当他起身应对之时,声音沉稳,思路清晰,虽未有夸张铺陈,却字字切中要旨。

  官员们见他年纪尚幼,原以为不过是少年才俊,才思敏捷未必见得沉稳。

  但他一番简练有力的回答,却显示出超乎年岁的见识与沉淀。

  “年少而不轻浮,才高却不骄矜。”有官员微微颔首,低声对旁人评价道。

  而林向安始终神色平和,姿态谦逊。

  既不因受赞誉而狂喜,也不因被审视而局促。

  在如此重要的场合,他进退有度,收放自如。

  既不会锋芒毕露,引人忌惮,也不会沉默退缩,埋没自身才华。

  正因如此,他的一举一动,已然悄然落入许多人的眼中。

  成为了这场鹿鸣宴上,最受瞩目的新科举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