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即将院试-《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对于这个结果,林向安有些意外,虽然明面上看着风轻云淡,但退学的背后,是对吴家的一种警告。

  这也算是给他的一个交代。

  能有这个结果,不管怎么说多亏了郑班头。

  林向安想给他感谢费,但郑大不收。

  便请他吃酒,还让林远准备了一些林家杂货铺的特产送过去。

  一去二来走动,就有了联系。

  于是让林远从郑大这边下手,让他帮忙牵线,认识了一些狱卒,直接托人打听土匪的情况,也能更便捷。

  根据大周律法,对于土匪的罪行,一般会被视为严重的犯罪行为,处罚从杖刑、徒刑、流放到斩首不等。

  这次的匪患,被审理出来,烧杀抢掠,罪行累累。

  知县直接判的斩首,但这种罪行,一般要层层上报,先是府衙进步一审核,如果属实,会上报到省一级,一直到中央刑部复审,最后呈给皇帝,批准后方可执行。

  一般这种案子判下来,到真正到执行,差不多要半年或者一年。

  还得等到秋后才能问斩。

  这时候的人,讲究天人合一。

  认为秋季是肃杀之气盛行的时节,与律例的惩罚肃清相符,因此会在秋天统一行刑。

  土匪那边没有透露幕后黑手,要么是真没有,要么只有极少数人知道。

  亦或是因为还有时间,所以再等待时机。

  这些也只能猜测,具体的林向安也不得而知了。

  ......

  原本以为今年的院试,和往年一样是在八月进行,结果通知下来是七月中旬。

  正是暑热的季节,考棚密集,还不通风,一热人就容易出汗,容易弄污试卷,怕是要格外小心。

  当朝执政者为了加强各地教育监管,设立了提学官,负责清理和监管地方学校。

  提学官是分巡道的一种,属于差遣官性质。

  南直隶、北直隶委派监察御史一名兼职,而十三省由按察司副使或佥事充任。

  其中云南和贵州二省最初未设提学官,是由云南按察分司统一管理。

  后来为了避讳统治者的名讳,将提学官一律改称提督学政。

  各省提督学政负责主持院试,考试程序包括学政轮流至各府、直隶州举行。

  而当地府、州长官充当院试提调官,监督考场则由当地的教官担任。

  其次学政还要主持府、州、县学生员的岁、科试,评出生员等级。

  实际上各地院试时间不同,由学政下发的通知为准。

  浙江省共11府,也是因为这样轮流下来,湖州府的院试才定在七月中旬。

  离院试还有一个多月,林向安再次询问了冯辰、薛文逸、宋桐几人的打算。

  五月初,宋桐也来入读了县学,只有杨辉没有来,他在李夫子处温习。

  孙文石也在五月底,升入了率性堂,林向安又和他做了同桌。

  率性堂上午授课,下午自习。

  只要自习,林向安就往藏书阁去,书不能借书来,只能在里面翻阅。

  但有很多前人的手稿笔记,林向安爱不释手,一待就到天黑。

  林远不放心他的安全,每日散学时间,便与王和信在门口等他。

  怎么劝都不听,林向安就随他们了。

  因为之前遇到作弊乱象,林向安更倾向于找熟悉信任的同窗互结。

  原本冯辰看他们都去,又听上次孙文石的解释,院试能拿回点评的试卷,也打算去试试,但他耐不住酷暑,最终还是打消了念头。

  鉴于这种情形,他们已经有四个人,把孙文石加进来,正好能凑够五人。

  于是互结的五人,就定这样定下了。

  这一次是跟着县学的人一起去。

  县学参加院试的考生,跟着队伍走的将近四十多人,由两位教官负责带队,官差衙役负责安全。

  和上次不同,这次只提前五天出发,路上行程一天,能在府城休整四天。

  出发前,县学给要去参加院试学子,休了两天假。

  林向安便回了一趟镇上家里。

  一家人吃了一顿热闹的饭。

  同时抽空关注了弟弟妹妹最新的情况。

  弟弟王和忠已经在胡大夫的安康堂,当药童。

  听着弟弟聊到当药童,学到的东西,讲的很欢。

  言语间感受他要做的事很多,甚至有点累,但他的眼神却亮晶晶的。

  喜不喜欢,一目了然。

  原本还担心弟弟情况,见他这样开心,林向安就专注听着。

  药童最初阶段,要处理日常杂物和认识药材。

  中药材方面,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

  比如药材名称、性状,药材的来源,炮制方法,以及保存方法。

  其次,要记得药性基础。

  中药分“四气五味”。

  四气:寒、热、温、凉。

  五味:辛、甘、酸、苦、咸。

  这一过程就要学很久,更别说后面的望闻问切,辩证治病了。

  王和忠的记忆不错,恨不得把学到的东西,都分享给林向安。

  听完后,林向安大大地褒奖了他,夸他做的真好,等考试回来,就给他带礼物。

  当一个人找到了喜欢做的事,并去尝试。

  他的世界就会扩大,不会被一些杂事所困扰。

  随后又听了妹妹最近的动态。

  因为王和忠不在家了,小姑娘在家里,一个人很无聊。

  最初让她试着跟小姨学刺绣,不过耐不下性子,还常扎手,就此作罢。

  后面林秋兰打听一番,给她寻了一个女琴师,让林嘉月学琴。

  又给林嘉月找了伴,小姨的女儿刘雅茹,两人一起学习。

  姐妹俩差一岁,关系倒是亲近。

  林嘉月倒是不讨厌弹琴,目前能弹出简单的音律。

  林向安听着五音不全的调调,面不改色地笑着夸赞妹妹。

  说有她音乐天赋,要好好学,以后学好了,就教哥哥弹琴。

  听林向安这么说,林嘉月笑嘻嘻点头,说一定会好好学。

  目前唯一欠缺的,就是这两孩子只会认读基础,没有专门的授课老师,他又分身乏术。

  这年头读书人清高,让他来商贾之家教书,还帮忙教导女子,估计没人愿意来。

  思想开明,不迂腐的读书人,品性还好的,那真是凤毛麟角。

  这事也只能暂时先放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