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头草,篱下花
——论“山穷水尽未必繁华,若要繁华也要归家”之人生大义。
一、题解:从草木之名说开去
“墙头草,篱下花”六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暗藏机锋。墙头草者,无根之木,随风俯仰;篱下花者,有枝可依,却不离故土。二者皆处边缘,一在高处摇曳,一在低处静默,却共同指向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命题:人在穷途末路时,当何以自处?又当何以再兴?
“山穷水尽”四字,本属山水地理之形容,而后转喻人生之绝境。然山水有穷而意无穷,穷途未必末路,绝处或可逢生。只是此“生”未必等同于世俗之“繁华”。若执意以“繁华”为唯一归宿,便容易堕入“无所不为”的险境;若能识得“归家”二字真义,方知“心奢”之“奢”,不在金谷铜驼,而在俯仰无愧。
本文试以史为鉴、以诗为骨、以思为筋,层层剖析“山穷水尽”之际的三重境界:无根之危、有根之守、归根之奢。既为自警,亦为世人鸣铎。
二、无根之危:墙头草的生存悖论
《韩非子·解老》言:“草木无根,虽蒙润泽,不能滋荣。”墙头草之所以成为贬义词,正因其“无根”二字。无根,则必仰外势;仰外势,则必失主体。历史上,此类人物并不鲜见。
1. 政治场域的墙头草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彼时朝中有一人名曰张竦,才名藉甚,却“两仕两废,一辱一荣”,先附王莽,旋即见势不妙而转投更始帝,终至身死名裂。班固评曰:“竦之为人,智足以立论,而不足与权。”所谓“不足与权”,即无根之智,终难自立。
2. 商业浪潮的墙头草
近世以来,市场经济勃兴,亦有无数“风口上的草”。某地产巨擘昔年高杠杆、高周转,一时风头无两;政策转向,资金链断,遂成“暴雷”典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正是“墙头草”式繁荣的注脚:看似高耸入云,实则根系浅薄。
3. 精神世界的墙头草
更为隐秘亦更为致命者,是价值层面的无根。当代社会信息爆炸,思潮汹涌,个人极易陷入“意见领袖”制造的旋风:昨日尚言“佛系”,今朝便称“躺平”;前夜追捧“极简”,今晨又恋“极繁”。日日刷新,夜夜颠覆,终至自我叙事支离破碎,成为“空心人”。
墙头草之危,危在三处:
危在“势”——一旦风停,即刻坠落;
危在“名”——昨日之荣,转瞬成辱;
危在“心”——无所依归,惶惶不可终日。
三、有根之守:篱下花的自持之道
与墙头草相对者,是篱下花。篱者,边界也;花者,生机也。篱下之花,看似局促,却因扎根泥土而自有其丰沛。
1. 历史深处的“篱下”
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一篱之隔,隔开了官场的车马喧阗,也隔出了生命的本真。陶令之“归”,非消极避世,而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其《归去来兮辞》云:“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能“追”者,因有根本在。
2. 文化血脉的“篱下”
宋代苏轼,一生大起大落,自黄州至惠州,再贬儋州,可谓“山穷水尽”。然其于穷途中写下“此心安处是吾乡”,将“篱”由物理空间升华为精神坐标。心安之处,即是根本。苏轼之“根”,在儒释道兼容的深厚学养,在“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的人格气象。
3. 现代语境的“篱下”
今日之世,亦有“篱下花”式的坚守。云南丽江有一手作匠人,三十年如一日,沿用古法东巴造纸。其作坊逼仄,收入微薄,却拒绝一切“规模化”“产业化”的诱惑。他说:“纸有纸的脾气,我有我的脾气。”此“脾气”,正是对根的守护。
篱下花之“守”,守在三端:
守“土”——不离开滋养自己的文化母体;
守“业”——不背叛安身立命的技艺与信仰;
守“心”——不随波逐流,保持内在一致性。
四、归根之奢:山穷水尽后的“心奢”
若仅有“守”,尚不足以言“繁华”。篱下花之可贵,在于其能由“守”而“归”,由“归”而“奢”。此“奢”,非豪华之奢,而是“如心得奢”之奢,即精神之丰盈,生命之从容。
1. “归家”的三重意蕴
其一,地理之家。沈从文晚年归湘西,写下《边城》《长河》,将个人记忆升华为民族寓言。地理的返乡,带来叙事的复活。
其二,文化之家。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却坚持蓄发留辫,以极端方式回到儒家道统。表面看是“保守”,深层看是对文化身份的认领。
其三,心灵之家。王阳明龙场悟道,身处“万山丛薄,苗僚杂居”之绝境,却悟得“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此“心”即终极之家,万化根源。
2. “心奢”的四重境界
(1)自足之奢。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却能“常着文章自娱”,其精神世界之富,远胜王侯。
(2)创造之奢。苏轼在儋州“无地可居,无肉可食”,却创“东坡羹”,酿“真一酒”,以创造对抗匮乏。
(3)共享之奢。张謇弃官从商,于南通兴实业、办教育、建慈善,将个人之得化为公共之惠,此为大奢。
(4)不朽之奢。孔子周游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却以“斯文”自任,终使“天下归仁”。其精神之“家”,跨越两千五百年,仍在为我们遮风避雨。
五、结语:从草木到星辰
墙头草与篱下花,本属草木之微;然一草一木,亦可照见天地。山穷水尽之际,人最易暴露本质:或如墙头草,随风而靡;或如篱下花,守土而荣。但真正的大繁华,既不在高处的飘摇,也不在低处的固守,而在“归根”之后的自由生发。
“若要繁华,也要归家,方可如心得奢。”此言并非否定进取,而是提醒:所有向外的扩张,都须以向内的扎根为前提。否则,越繁华,越荒凉;越喧嚣,越孤独。
今日之中国,正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腾飞、科技跃迁、文化激荡,无数人正经历“山穷水尽”与“柳暗花明”的迅速切换。越是此时,越需记取:墙头草可以一时借势,却难敌长风;篱下花看似卑微,却能岁岁年年,生生不息。
愿我们都能在时代的狂风中,找到自己的“篱”,守好自己的“根”,最终回到自己的“家”。那时,纵山穷水尽,亦可见星辰大海;纵一灯如豆,也可照彻万古长夜。
是为记。
——论“山穷水尽未必繁华,若要繁华也要归家”之人生大义。
一、题解:从草木之名说开去
“墙头草,篱下花”六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暗藏机锋。墙头草者,无根之木,随风俯仰;篱下花者,有枝可依,却不离故土。二者皆处边缘,一在高处摇曳,一在低处静默,却共同指向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命题:人在穷途末路时,当何以自处?又当何以再兴?
“山穷水尽”四字,本属山水地理之形容,而后转喻人生之绝境。然山水有穷而意无穷,穷途未必末路,绝处或可逢生。只是此“生”未必等同于世俗之“繁华”。若执意以“繁华”为唯一归宿,便容易堕入“无所不为”的险境;若能识得“归家”二字真义,方知“心奢”之“奢”,不在金谷铜驼,而在俯仰无愧。
本文试以史为鉴、以诗为骨、以思为筋,层层剖析“山穷水尽”之际的三重境界:无根之危、有根之守、归根之奢。既为自警,亦为世人鸣铎。
二、无根之危:墙头草的生存悖论
《韩非子·解老》言:“草木无根,虽蒙润泽,不能滋荣。”墙头草之所以成为贬义词,正因其“无根”二字。无根,则必仰外势;仰外势,则必失主体。历史上,此类人物并不鲜见。
1. 政治场域的墙头草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彼时朝中有一人名曰张竦,才名藉甚,却“两仕两废,一辱一荣”,先附王莽,旋即见势不妙而转投更始帝,终至身死名裂。班固评曰:“竦之为人,智足以立论,而不足与权。”所谓“不足与权”,即无根之智,终难自立。
2. 商业浪潮的墙头草
近世以来,市场经济勃兴,亦有无数“风口上的草”。某地产巨擘昔年高杠杆、高周转,一时风头无两;政策转向,资金链断,遂成“暴雷”典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正是“墙头草”式繁荣的注脚:看似高耸入云,实则根系浅薄。
3. 精神世界的墙头草
更为隐秘亦更为致命者,是价值层面的无根。当代社会信息爆炸,思潮汹涌,个人极易陷入“意见领袖”制造的旋风:昨日尚言“佛系”,今朝便称“躺平”;前夜追捧“极简”,今晨又恋“极繁”。日日刷新,夜夜颠覆,终至自我叙事支离破碎,成为“空心人”。
墙头草之危,危在三处:
危在“势”——一旦风停,即刻坠落;
危在“名”——昨日之荣,转瞬成辱;
危在“心”——无所依归,惶惶不可终日。
三、有根之守:篱下花的自持之道
与墙头草相对者,是篱下花。篱者,边界也;花者,生机也。篱下之花,看似局促,却因扎根泥土而自有其丰沛。
1. 历史深处的“篱下”
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一篱之隔,隔开了官场的车马喧阗,也隔出了生命的本真。陶令之“归”,非消极避世,而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其《归去来兮辞》云:“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能“追”者,因有根本在。
2. 文化血脉的“篱下”
宋代苏轼,一生大起大落,自黄州至惠州,再贬儋州,可谓“山穷水尽”。然其于穷途中写下“此心安处是吾乡”,将“篱”由物理空间升华为精神坐标。心安之处,即是根本。苏轼之“根”,在儒释道兼容的深厚学养,在“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的人格气象。
3. 现代语境的“篱下”
今日之世,亦有“篱下花”式的坚守。云南丽江有一手作匠人,三十年如一日,沿用古法东巴造纸。其作坊逼仄,收入微薄,却拒绝一切“规模化”“产业化”的诱惑。他说:“纸有纸的脾气,我有我的脾气。”此“脾气”,正是对根的守护。
篱下花之“守”,守在三端:
守“土”——不离开滋养自己的文化母体;
守“业”——不背叛安身立命的技艺与信仰;
守“心”——不随波逐流,保持内在一致性。
四、归根之奢:山穷水尽后的“心奢”
若仅有“守”,尚不足以言“繁华”。篱下花之可贵,在于其能由“守”而“归”,由“归”而“奢”。此“奢”,非豪华之奢,而是“如心得奢”之奢,即精神之丰盈,生命之从容。
1. “归家”的三重意蕴
其一,地理之家。沈从文晚年归湘西,写下《边城》《长河》,将个人记忆升华为民族寓言。地理的返乡,带来叙事的复活。
其二,文化之家。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却坚持蓄发留辫,以极端方式回到儒家道统。表面看是“保守”,深层看是对文化身份的认领。
其三,心灵之家。王阳明龙场悟道,身处“万山丛薄,苗僚杂居”之绝境,却悟得“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此“心”即终极之家,万化根源。
2. “心奢”的四重境界
(1)自足之奢。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却能“常着文章自娱”,其精神世界之富,远胜王侯。
(2)创造之奢。苏轼在儋州“无地可居,无肉可食”,却创“东坡羹”,酿“真一酒”,以创造对抗匮乏。
(3)共享之奢。张謇弃官从商,于南通兴实业、办教育、建慈善,将个人之得化为公共之惠,此为大奢。
(4)不朽之奢。孔子周游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却以“斯文”自任,终使“天下归仁”。其精神之“家”,跨越两千五百年,仍在为我们遮风避雨。
五、结语:从草木到星辰
墙头草与篱下花,本属草木之微;然一草一木,亦可照见天地。山穷水尽之际,人最易暴露本质:或如墙头草,随风而靡;或如篱下花,守土而荣。但真正的大繁华,既不在高处的飘摇,也不在低处的固守,而在“归根”之后的自由生发。
“若要繁华,也要归家,方可如心得奢。”此言并非否定进取,而是提醒:所有向外的扩张,都须以向内的扎根为前提。否则,越繁华,越荒凉;越喧嚣,越孤独。
今日之中国,正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腾飞、科技跃迁、文化激荡,无数人正经历“山穷水尽”与“柳暗花明”的迅速切换。越是此时,越需记取:墙头草可以一时借势,却难敌长风;篱下花看似卑微,却能岁岁年年,生生不息。
愿我们都能在时代的狂风中,找到自己的“篱”,守好自己的“根”,最终回到自己的“家”。那时,纵山穷水尽,亦可见星辰大海;纵一灯如豆,也可照彻万古长夜。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