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高迎祥犀利提问-《大明帝国一六一六》

  湖广骑兵的高头大马之所以高大,不在马儿脖子长,真实得益于那两对大长腿。大长腿优势太大了,小短腿跑两步,大长腿只需迈一步。

  大长腿跑得是真快,让湖广军精锐前锋机动力堪称一绝,从京师城下一路追击到怀柔,沿途见一个杀一个、见两个杀一双。押解人口财物的鞑子兵被杀个精光,解放6万余被俘获的百姓,追回被劫掠的各色财物无算。

  对方兵强马壮,想打打不过,跑也跑不赢。黄台吉手头一时兵少,只得避其锋芒。

  赵寿吉很享受当下的美好景象。以前总是明军困守城头看城下鞑子趾高气扬,现在反过来了,黄台吉藏在城门楼子里,手下败将多尔衮躲在墙垛子后面聆听咱之叫阵。

  攻守易型也!

  “老奴的儿子小奴,有胆子出来跟我赵爷爷摆开了打一仗噻!”老赵一边数着缴获的大车里的财物,一边组织被掳的百姓向京城方向转移,得空骂几句洪太,“欺负你爷爷没带大炮轰不开城门噻!”

  总算你口中积德,不曾喊我洪太太。不曾正经吃过赵家军亏的黄台吉被骂烦了,露头对骂。正经吃了赵家军大亏的多尔衮急忙扯住他,告诫城下明军的弩弓相当歹毒,非得小心提防不可。

  “你只记得他有弓弩,却忘了你有快枪。”黄台吉怒多尔衮终究还是个小孩子,挨了顿揍就怕成啥样了。“此人便是赵寿吉,山西友商即为此人所害。”

  原来此人就是祸害大金经济的罪魁祸首,那便是不共戴天的仇敌。多尔衮经提醒才想起手里头还有几十枝缴获的向前步枪,楼下那老儿出口成脏,最好把药子打进他嘴巴,敲掉他的黄口白牙。现在是枪多弹少,他寻思着军中无人善使此快枪,或难一击必中,那就几十把枪集合一起对准了打,人间自有奇迹发生。

  于详在望远镜里捕捉到了多尔衮的嚣张,对高迎祥说:“你不是口口声声号称箭术无双么,楼上戴高筒铁盔、身穿白色棉甲者就是多尔衮。野战中叫他跑了,这回休再留他性命。”

  两边不约而同开启了狙杀对方主帅的行动。事实证明,不经过严格训练是不能掌握步枪射击本领的,高迎祥的箭术也没有他吹嘘的那样神乎其神。当然了,那天野风太大也是造成阻击失准的重要原因。

  老赵骂:“深山里钻出来的野人也配玩枪。”

  多尔衮骂:“早晚剐了你!”

  二人隔着一里地在大风中对骂也只能各骂各的过过嘴瘾,互相听不到的。比狐狸鬼比黄鳝滑的赵寿吉心思敏捷着呢,晓得在怀柔城下每耽搁一刻危险就多一分。算算这出戏演够长久的了,现在得抓紧时间走人,否则被赶来的鞑子重兵围住,到时可没友军来援的。

  “洪太你咋不敢露头哩,你听好了,你赵奶奶喊爷爷我回家吃饭,爷爷就不陪你们几个孙子嚼舌头了。转年沈阳见!”转头问于详:“百姓和财物都转移了么?”

  “正好碰上满世界转悠捡漏的关宁军,给护送去京城了。”

  “那还磨蹭什么,赶紧开溜啊,等鞑子重兵赶来把我们包馄饨啊。”

  恁长的马腿儿、好肥的马屁股。黄台吉对左右不无羡慕道:“好马良驹啊,西凉马名不虚传。”

  他无法理解,深藏十万大山中的区区一土司居然想到把手伸到几千里之遥的河西行廊之地,完了还能够育出恁赞的战马。屈指算来,算去算来,发现碰上的俩硬茬---明皇帝禁军和赵寿吉湖广军的背后站着同一个势力:梁山司。你看啊:我八旗一败于操步枪的近卫军,再败于装备钢弩的湖广军。这两样大杀器都是梁山造的家伙事。徒弟都应付不过来,碰上师傅还能有好!?

  辽阳啊辽阳,该如何夺回来呢?

  黄台吉决定不能再犯愁,再这么犯愁下去要犯病了。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须从长计议,如何才能更好地从长计议呢,当然是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好好思考!所以他决定退兵,即使收获比不上以往也得退兵。

  走之前黄台吉还干了件让大明君臣大跌眼镜的事。他派出一哨人马前往天寿山皇陵,入成祖朱棣长陵、宣宗朱瞻基景陵,于享殿焚香上供行三拜九叩之礼。

  就这样,在北京郊区逛了一个月的后金军事代表团结束了北京市环城游,他们抢也抢够了杀也杀够了。他们走了,一分钱团费没出,行程结束还带回了丰厚的纪念品:3万年轻男女百姓和无法统计的财物。他们除了留下足迹之外,还留下了被抢劫一空的十数座县城,数百被烧成焦土的村堡,14万无辜百姓的尸体。

  “后金鞑子比官军...不是,后金鞑子不过尔尔...”

  交手之后,高迎祥发觉传沸沸扬扬的后金八旗很一般,战斗表现并不比与自己交过手的官军更加出色。鞑子不强,很好打,那么当年在萨尔浒怎么就输了呢?

  关于萨尔浒,赵老大只想复仇不欲回忆,因为只要一想到当年画面就胸闷就炸裂就不想活了。

  想当年,吾之四弟曾回答过我提出的同样的问题:

  爱哭的孩子有奶吃。

  看看人家不打仗只会闹饷的关宁兵。仗是几乎没打赢过一次,甚至努力战斗的场次都不够十根手指,可人会闹啊!结果怎样?吃的嘴角流油,银子是几百万几百万的往家拉,装备更是一茬茬换最好的,直把崇祯那傻小子靠典卖家当过日子。

  再看看空有战力但不会闹饷的几位老实人。东江镇白手起家,闹得满清后方不得安生,结果呢?活生生被断了粮饷饿散架,最后不得不当汉奸活命。擅苦战的秦兵被整成了叫花子,吃不饱穿不暖,武器装备更是掉档次,结果饿得眼冒金星,还没交战就被吃得膘肥体壮的关宁铁骑给冲散了阵型,垮了。浙兵川兵能打吧,被满鞑重兵围攻给灭了,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关宁军则在一边看热闹。

  崇祯如果有点脑子的话,把用于关宁军的军费装备个十来万秦兵、川兵、浙兵、东江兵的话,野猪皮早就灭得渣都不剩了。

  谁是崇祯?此亚空间异次元的故事我老高没兴趣听。也别跟我整大道理,请就事论事回答我的问题:老子造反的时候为何被官军打得抱头鼠窜。全国之精锐官军在萨尔浒被鞑子打得抱头鼠窜。老子这回却轻轻松松打赢了鞑子。这事无法形成闭环,他不合逻辑。我找谁说理去?

  来情绪了!?你高迎祥想要搞清楚逻辑闭环意欲何为呀?我看你是受不了官军军纪的约束,想做回逍遥自在的山大王是吧!

  误会高迎祥了。他只是好奇宝宝,求知欲较强。

  对付这种学生,可搬出好为人师的二弟来教诲:

  蠢,分两种:一种无知,一种无逻辑。不是在给你整大道理,这是以知识点为切入,由点到面,逻辑性、系统性地回答你的问题:

  高迎祥同志,大明有我大明的国情。打仗花钱如流水,打大仗,靠国库的那点银子远远不够。你能想象咱们的万历皇帝打抗倭援朝战争动用了内帑,啥叫内帑啊?就是他老人家的私房钱!你见过这么无私奉献的皇帝吗!你见过这么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皇帝吗!所以说棒子是真的不上路,全国上下竟无一人给万历爷立牌位烧高香的。

  当然了,万历爷的内帑也不是他送外卖打工挣来的,是盐监矿监从走资派那里强收上来的,

  所以在抗倭援朝胜利之后,万历帝和文官集团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文官集团多是商贾子弟通过科举获得官位,和商贾是天然的联盟,故大肆抵制万历的税收改革,誓死不缴商业税,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少之又少小之又小,和国民经济规模严重不符。国家税基依然在农而非工商。而小冰河期的加剧又让旱灾、饥荒、瘟疫肆虐,可怜的财政还要负担赈济灾民的重担,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气得万历干脆不搭理那些文官集团走资派。也可想而知,这种局面不加收商税不可能缓解。

  天灾引发干旱,干旱导致饥荒,饥荒造就流民,社会不稳财政锐减,北方游牧渔猎部落也因饥荒而频频入寇,朝廷一面要赈济灾民,一面要防备北方入寇而维持好北方九大军镇,这些军镇本来有自己的屯田,不需要朝廷给粮食,可干旱也导致这些屯田歉收,本来就吃紧的财政面对如此大的开销肯定枯竭。

  财政枯竭就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赈济灾民,所以流民变成了流寇。财政枯竭不能置办军饷和军械,所以军镇哗变成为溃兵。唯一没有因财政枯竭而拮据的军镇辽东镇又被一个叫袁崇焕的白痴搞的‘凭坚城,用大炮’之错误谋略搞成了马其诺防线,毫无作用不说,还坐实了吞噬明朝最后一点财力的巨坑。

  如此便是明朝亡于财政崩溃的真实步骤。

  加税和三饷在灾荒地区是免除的,而造反地区集中于灾荒严重的北方,所以并非是加税引发民变,而是长期得不到赈济引发民变,但朝廷也穷得实在是丢人现眼,整个国家最后只剩下不足十万两银子--后世的津巴布韦笑而不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