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鞅与秦公的这场会面,并不是在隐蔽的房屋内,而是在考验大会上。
天下入秦士子席地而坐,各自面前摆着一张案板。
案板之上则是一截竹简,以此来阐述各自想法,再由嬴渠梁一一过目。
公孙鞅在景监的带领下来到会场。
可还不等他开口说话,就见士子田常站了起来,他非常刻薄的列出了秦国的十大恶政。
可以说是把秦国批得是体无完肤,此言一出,几乎所有人的面色大变,就连一直稳如老狗的甘龙都忍不住要拿拐杖捅死他。
可秦公却是面色不变作揖道:“先生所言,嬴渠梁虽深感难堪痛心,然实情却大体不差,我当谨记先生教诲,矢志不渝!”
“哦?”田常眯了眯眼:“秦公不杀,那我等可就去了。”
“嬴渠梁以为,非秦者可敬,卑秦者可恶,诸位既然敢公然非秦,亦当有胆略坦荡治秦,请诸公留秦,十日内确认职守,公等以为如何呀?”
见秦公竟有如此胸襟与气度,田常顿时面红耳赤,羞愧难当。
他这么羞辱秦国,秦公都不杀他,甚至还要以国士相待,那他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他田常虽然刻薄,但也是一个热血耿直之士,他只在一瞬间就放下了所有高傲,旋即拔剑刺向腹部,以昭秦公之明!
“公之胸襟,图霸小矣,当王天下!”
话落,田常脑袋一歪,气绝身亡,秦公以国礼葬之,旋即满怀期望的望向一席白衣的公孙鞅。
公孙鞅之名如雷贯耳,景监与公主莹玉那是狂赞不止,好像此人就是那个能挽救秦国于水火的乾坤巨匠。
满怀期待的嬴渠梁当即决定要用最高礼仪来接待公孙鞅,好好听一听这位‘大才’的治秦高论。
政事堂上,一众王公贵戚、文武百官正襟危坐,静静等待着公孙鞅的下文。
兴致勃勃的公孙鞅话到嘴边,突然就想到了余朝阳的告诫,旋即又把卡在喉咙的话生生咽了回去,眼珠子一转极为轻浮道:
“治国之道,当为诸学之首,自皇帝之后治国之道虽有改变,但终以王道为主流。”
“秦国当学鲁国,行仁政息兵戈,力行井田,赦免罪犯。”
此话一出,现场顿时一片哗然,要知道…这鲁国可是都要亡国了,让秦国学鲁国?
秦公表面平静,内心却大失所望,骤然起身:“今日就到此为止,以后再听先生高论。”
“王道先生…”景监满是无奈:“请吧。”
经此一事后,公孙鞅的人设瞬间崩塌,由大才子沦为了大水货。
回到家的景监无地自容,破口大骂:“那个肉头驴粪蛋!”
“饭袋!草包!气煞我也!”
而就在这时,敲门声响起,来者正是公孙鞅,他也不做过多辩解,总之就是一句话,你要是信我就再给我一次机会。
见公孙鞅信誓旦旦,景监瞬间犹豫了。
‘难道是因为那天人多耳杂,有些话不方便明说?’
‘此人有才不假,或许该安排一次与秦公的单独会面?’
很快,秦公单独会面公孙鞅的日子来临,两人端坐在一座阁亭,一旁的景监也是激动万分,期待今天公孙鞅能真正一展胸中才学。
可当公孙鞅开始侃侃而谈后,景监兴奋的脸色瞬间被失望充斥。
“君上不喜王道,当行礼治仁政,这是先贤兴国之道,儒家教化民众有方,可使秦国成为文明礼仪之邦。”
“亦可行无为之道,先贤老子可是天下奇才,小国寡民男耕女织,官服缩减军兵归田,若能如此,定能民富国安,君上也可名动天下。”
见公孙鞅夸夸其谈,言语毫不着调,忍无可忍的嬴渠梁当即面色一黑,回怼道:“先生错了。”
“天下大战连绵,列国血火纷争,你却要军兵解甲归田,官吏缩减,岂非是痴人说梦,还名动天下?”
“一国之君听任国亡民散,还想只顾猎取一己虚名,这是哪家的为君之道。”
一声冷哼,秦公愤然离席,可公孙鞅却是哈哈大笑起来。
他知道…嬴渠梁就是余朝阳要找的那个人!
这可给一旁的景监气得够呛,“你笑你xx!”
“诶,勿气勿气,”公孙鞅老神自在,开始娓娓道来装疯卖傻的原因所在。
此次秦国招贤,实际上是一次双向选择,或者说是双向试探。
一方求贤若渴,一方苦寻明君,他入秦三月有余,见到了秦公的胸襟宽广,然而变法改革不是儿戏。
是需要把整个国家彻底的抽筋剥骨,重新锻造才行,而且是一定避免不了流血和牺牲的。
景监闻言恍然大悟,旋即又听到公孙鞅继续道:“景兄,不知对鞅可还有信心?”
话说到这份上,景监哪还有拒绝的余地,只得平声道:“君上明日西行视察,只得插空在船上见面。”
“哎…硬着头皮再来一次罢!”
翌日一早。
渭水东流,官船西去,公孙鞅带着他的真货第三次面见了秦公,
只不过有了前两次的前车之鉴,秦公明显是有些心累了,态度寡淡至极。
可随着公孙鞅提出三个问题后,秦公面色骤然认真起来。
“秦国坐拥肥沃的关中平原,可为何数百年却都是荒芜薄收,人烟稀少?”
“秦国坐拥天赐渭水,可为何坐失渔翁航运之利呢?”
“老秦人尚武善战,可为何秦国没有一支强如魏武卒的精锐部队呢?”
“究其根本,就是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国家法制!”
“强国之道,乃法家精义之学,与王、仁、无为三道有着天壤之别!”
“魏国范式,甲兵财货之强;齐国范式,明君吏至之强;楚国范式,山河广袤之强,而三者皆非根本之强,原因在于只强一时不强长远。”
“遇明君则强,遇常军则弱,遇昏君则亡,根本原因便在于三国变法只走半途,名为法治,实为人治,秦国要崛起,就要走根本强大之路。”
嬴渠梁骤然起身,如拨开云雾见青天,恭敬长揖:“先生终显大才本色,嬴渠梁愿洗耳恭听。”
话落,公孙鞅从袖袍抽出竹简,这是他耗时三个月结合秦国国情撰写而成的《强秦九论》。
秦公仅看了一眼,就被震撼得无以复加,当即就决定与公孙鞅共同返回栎阳,要真真正正,彻彻底底的彻夜长谈。
可面对秦公的邀请,公孙鞅却是摇了摇头,语气复杂道:“此等言论,并非尽数出自鞅之手。”
“秦公啊秦公,有一位远超鞅十倍之才的巨贤就藏在你秦国境内,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瞬间把嬴渠梁砸得头晕目眩,他是万万没有想到,居然还有惊喜,于是连忙追问道:
“先生可知这人姓名,又居住何地,嬴渠梁定亲自相迎!”
“好叫君上晓得,”公孙鞅淡然一笑,语气崇敬道:“此人姓余名朝阳,居住在余家乡。”
嬴渠梁瞳孔缩成针尖,激动到几乎失声:
“余朝阳?!”
(招魂专用段)
天下入秦士子席地而坐,各自面前摆着一张案板。
案板之上则是一截竹简,以此来阐述各自想法,再由嬴渠梁一一过目。
公孙鞅在景监的带领下来到会场。
可还不等他开口说话,就见士子田常站了起来,他非常刻薄的列出了秦国的十大恶政。
可以说是把秦国批得是体无完肤,此言一出,几乎所有人的面色大变,就连一直稳如老狗的甘龙都忍不住要拿拐杖捅死他。
可秦公却是面色不变作揖道:“先生所言,嬴渠梁虽深感难堪痛心,然实情却大体不差,我当谨记先生教诲,矢志不渝!”
“哦?”田常眯了眯眼:“秦公不杀,那我等可就去了。”
“嬴渠梁以为,非秦者可敬,卑秦者可恶,诸位既然敢公然非秦,亦当有胆略坦荡治秦,请诸公留秦,十日内确认职守,公等以为如何呀?”
见秦公竟有如此胸襟与气度,田常顿时面红耳赤,羞愧难当。
他这么羞辱秦国,秦公都不杀他,甚至还要以国士相待,那他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他田常虽然刻薄,但也是一个热血耿直之士,他只在一瞬间就放下了所有高傲,旋即拔剑刺向腹部,以昭秦公之明!
“公之胸襟,图霸小矣,当王天下!”
话落,田常脑袋一歪,气绝身亡,秦公以国礼葬之,旋即满怀期望的望向一席白衣的公孙鞅。
公孙鞅之名如雷贯耳,景监与公主莹玉那是狂赞不止,好像此人就是那个能挽救秦国于水火的乾坤巨匠。
满怀期待的嬴渠梁当即决定要用最高礼仪来接待公孙鞅,好好听一听这位‘大才’的治秦高论。
政事堂上,一众王公贵戚、文武百官正襟危坐,静静等待着公孙鞅的下文。
兴致勃勃的公孙鞅话到嘴边,突然就想到了余朝阳的告诫,旋即又把卡在喉咙的话生生咽了回去,眼珠子一转极为轻浮道:
“治国之道,当为诸学之首,自皇帝之后治国之道虽有改变,但终以王道为主流。”
“秦国当学鲁国,行仁政息兵戈,力行井田,赦免罪犯。”
此话一出,现场顿时一片哗然,要知道…这鲁国可是都要亡国了,让秦国学鲁国?
秦公表面平静,内心却大失所望,骤然起身:“今日就到此为止,以后再听先生高论。”
“王道先生…”景监满是无奈:“请吧。”
经此一事后,公孙鞅的人设瞬间崩塌,由大才子沦为了大水货。
回到家的景监无地自容,破口大骂:“那个肉头驴粪蛋!”
“饭袋!草包!气煞我也!”
而就在这时,敲门声响起,来者正是公孙鞅,他也不做过多辩解,总之就是一句话,你要是信我就再给我一次机会。
见公孙鞅信誓旦旦,景监瞬间犹豫了。
‘难道是因为那天人多耳杂,有些话不方便明说?’
‘此人有才不假,或许该安排一次与秦公的单独会面?’
很快,秦公单独会面公孙鞅的日子来临,两人端坐在一座阁亭,一旁的景监也是激动万分,期待今天公孙鞅能真正一展胸中才学。
可当公孙鞅开始侃侃而谈后,景监兴奋的脸色瞬间被失望充斥。
“君上不喜王道,当行礼治仁政,这是先贤兴国之道,儒家教化民众有方,可使秦国成为文明礼仪之邦。”
“亦可行无为之道,先贤老子可是天下奇才,小国寡民男耕女织,官服缩减军兵归田,若能如此,定能民富国安,君上也可名动天下。”
见公孙鞅夸夸其谈,言语毫不着调,忍无可忍的嬴渠梁当即面色一黑,回怼道:“先生错了。”
“天下大战连绵,列国血火纷争,你却要军兵解甲归田,官吏缩减,岂非是痴人说梦,还名动天下?”
“一国之君听任国亡民散,还想只顾猎取一己虚名,这是哪家的为君之道。”
一声冷哼,秦公愤然离席,可公孙鞅却是哈哈大笑起来。
他知道…嬴渠梁就是余朝阳要找的那个人!
这可给一旁的景监气得够呛,“你笑你xx!”
“诶,勿气勿气,”公孙鞅老神自在,开始娓娓道来装疯卖傻的原因所在。
此次秦国招贤,实际上是一次双向选择,或者说是双向试探。
一方求贤若渴,一方苦寻明君,他入秦三月有余,见到了秦公的胸襟宽广,然而变法改革不是儿戏。
是需要把整个国家彻底的抽筋剥骨,重新锻造才行,而且是一定避免不了流血和牺牲的。
景监闻言恍然大悟,旋即又听到公孙鞅继续道:“景兄,不知对鞅可还有信心?”
话说到这份上,景监哪还有拒绝的余地,只得平声道:“君上明日西行视察,只得插空在船上见面。”
“哎…硬着头皮再来一次罢!”
翌日一早。
渭水东流,官船西去,公孙鞅带着他的真货第三次面见了秦公,
只不过有了前两次的前车之鉴,秦公明显是有些心累了,态度寡淡至极。
可随着公孙鞅提出三个问题后,秦公面色骤然认真起来。
“秦国坐拥肥沃的关中平原,可为何数百年却都是荒芜薄收,人烟稀少?”
“秦国坐拥天赐渭水,可为何坐失渔翁航运之利呢?”
“老秦人尚武善战,可为何秦国没有一支强如魏武卒的精锐部队呢?”
“究其根本,就是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国家法制!”
“强国之道,乃法家精义之学,与王、仁、无为三道有着天壤之别!”
“魏国范式,甲兵财货之强;齐国范式,明君吏至之强;楚国范式,山河广袤之强,而三者皆非根本之强,原因在于只强一时不强长远。”
“遇明君则强,遇常军则弱,遇昏君则亡,根本原因便在于三国变法只走半途,名为法治,实为人治,秦国要崛起,就要走根本强大之路。”
嬴渠梁骤然起身,如拨开云雾见青天,恭敬长揖:“先生终显大才本色,嬴渠梁愿洗耳恭听。”
话落,公孙鞅从袖袍抽出竹简,这是他耗时三个月结合秦国国情撰写而成的《强秦九论》。
秦公仅看了一眼,就被震撼得无以复加,当即就决定与公孙鞅共同返回栎阳,要真真正正,彻彻底底的彻夜长谈。
可面对秦公的邀请,公孙鞅却是摇了摇头,语气复杂道:“此等言论,并非尽数出自鞅之手。”
“秦公啊秦公,有一位远超鞅十倍之才的巨贤就藏在你秦国境内,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瞬间把嬴渠梁砸得头晕目眩,他是万万没有想到,居然还有惊喜,于是连忙追问道:
“先生可知这人姓名,又居住何地,嬴渠梁定亲自相迎!”
“好叫君上晓得,”公孙鞅淡然一笑,语气崇敬道:“此人姓余名朝阳,居住在余家乡。”
嬴渠梁瞳孔缩成针尖,激动到几乎失声:
“余朝阳?!”
(招魂专用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