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延长到最大限度-《高校难就业,影响我技校造航母?》

  臧老说完这一段,深深地吐了口气。

  作为一名专业人士,他已经尽可能地为汤城说了话。

  其实,在业内所有人眼中,这个战略计划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从专业角度看,想要建立全新的炭基半导体产业链并向多个行业延伸,几乎不可能由一家企业单独完成。

  整个产业链的演变,往往需要多种条件逐步积累,等发展到临界点,企业才可能顺势而上引导潮流。

  但汤城不是要顺应潮流,他是想从头开始,开山凿路,强行打造新的路径。

  前者是顺势而为,轻松推动;后者却是逆势硬闯,困难重重。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

  此时会议室里听完臧老的话,众人神情各异,都在沉思。

  虽然臧老替汤城解释了不少,但话语中的专业判断还是听得清清楚楚。

  硅基半导体的时代还没结束,新的炭基时代还不知道多久之后才会到来。

  汤城的战略听起来很美,可惜仅止于听上去动人。

  实际操作中,几乎不可能实现。

  要想构建炭基半导体的体系,从石墨烯晶圆制造,到芯片设计、制造,还要配套炭基光刻机、蚀刻机的研发、单晶炉工艺升级、封装材料改进……技术难关实在太多。

  这些技术瓶颈短时间内要一个个突破,别说资金投入巨大,根本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总结一下臧老的意思,很简单八个字:条件不成熟,前景不乐观。”

  有人很快下了结论。

  原先还有些支持汤城想法的人也开始动摇了——因为臧老在行业内威望太高,他几乎是公认的半导体专家。

  连他都不看好,那这事基本上就没有成功的希望。

  “如果按照臧老所说,这个计划成功率太低,我觉得咱们得再认真考虑下,不能白白投资到注定失败的项目里。”

  大多数人开始转变态度,不再愿意支持龙腾集团。

  唯有会议主持人,也就是总务负责人,一直沉默不语。

  从一开始就坚定支持汤城的他,现在也不好再发表意见。

  因为大家基本已经形成了共识。

  他总不能不顾众人意见,硬推下去。

  尽管臧老为汤城说了不少肯定的话,但他在专业层面的分析,大家还是听得很明白。

  硅基的时代,还远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炭基的时代,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到来。

  汤城提出的战略计划,表面看起来很吸引人,但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如果真的要付诸实施,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

  要建立炭基半导体的产业链,需要克服的技术难题实在太多。

  从石墨烯晶圆开始,到芯片的设计,再到芯片制造,还包括炭基光刻机的研发与制造、蚀刻机的研制、单晶炉的技术改造、封装材料性能的调整……

  这么多的技术难题,想要在短时间内一一突破,即使投入再多的钱,也几乎不可能做到。

  “行了,臧老的话已经很清楚了,总结下来就是八个字:时机不成熟,前景不乐观。”

  很快,就有人这样评价。

  本来一些支持汤城的人也开始犹豫了,毕竟臧老在业内威望很高,被公认为是半导体领域的权威。

  连他都对龙腾集团的计划不看好,那这件事恐怕真的没什么希望。

  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计划,再动听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要是正如臧老刚才说的,龙腾集团的战略方案成功的可能性真的很低,那我觉得我们就得仔细考虑考虑了,不能白白把资金投进一个看不到希望的项目里。”

  听他这么一说,大多数人的态度也开始发生了变化,纷纷对支持龙腾集团这件事产生犹豫。

  唯独总务负责人依旧保持沉默,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从会议一开始,他就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坚定支持汤城。

  但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已经达成了共识,他的支持也显得有些孤立。

  他总不能不顾大家意见,一个人硬撑着反对所有人的看法吧。

  这样做的话,这场会议反而就失去了原本的价值。

  再加上臧老的那一番话,让他内心原本坚定的信念也开始出现了动摇。

  要是花上一大笔钱去支持一个根本完成不了的项目,这个后果他也承担不起。

  动辄上万亿的投资,不是说投就能投的。

  如果各部门没有达成一致意见,首先资金的拨付这一关就过不了。

  想到这里,总务负责人轻轻咳嗽了两声,打断了会议室里的议论声。

  “大家先安静一下,你们的意见我已经了解了。经过综合考虑,现在决定:对于龙腾集团的战略计划,我们暂不表态支持,也不会反对,更不会参与其中。”

  说完这句话,他目光一扫,扫过了在场的所有人,接着补充了一句:“今天会议就到这里,散会吧。”

  听见“散会”两个字,众人陆续起身,离开了会议室。

  可就在大家走出门的那一刻,总务负责人却向臧老递了个眼神,示意他暂时留下。

  等会议室的门关上后,屋里只剩下他们两个人。 “臧老,您真的觉得一点希望都没有吗?”

  总务负责人仍然心有不甘,追着问了一句。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希望非常渺茫,但如果说到汤城这个人,我就不太好下结论了。”

  臧老语气坦白,毫不掩饰。

  “是啊,这小伙子总是能带来惊喜。如果是别的公司提出这个项目,我根本不会多看一眼,但汤城不一样。”

  总务负责人这么重视这件事,也是因为对汤城充满了信任。

  毕竟这个年轻人之前的成绩实在太惊人了。

  “臧老,虽然会上大家没通过支持汤城的决议,但我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还是想帮他一把。”

  说着,他好像下了很大决心似的。

  “我会给银行打招呼,提升他的贷款额度。7000亿也不要了,直接凑个整,给他一万亿。”

  “另外,我还会帮他争取高科技企业的扶持政策,把这笔贷款的利率降到最低,还款时间也延长到最大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