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流G650的机舱里,平稳得像在地面。
坐在孟远对面的雷石东,晃了晃杯中的威士忌,冰块撞击杯壁,发出清脆的声响。
他是国内航空制造集团的老总,年近六旬,眼神里总带着几分审视。
“孟董,”雷石东的笑容很客气,话里却藏着针,“你这绿色能源搞得风生水起,怎么自己的座驾,还是在烧油?”
他抬了抬下巴,示意舷窗外。
平流层湛蓝如洗,两道白色的尾迹,像是给这块蓝宝石划上了两道刺眼的刮痕。
孟远笑了笑,没接话。
他只是不紧不慢地按下了驾驶舱的通话键。
“机长,雷总对我们的碳排放有点好奇。麻烦报一下,我们这一趟,大概烧了多少吨煤油?”
雷石东脸上的笑容微微一僵。
他没想到孟远会把这事直接摆到台面上。
驾驶舱传来专业而沉稳的声音:
“报告孟董,本次从京城到洛杉矶,预计消耗航空煤油19.7吨。”
“二十吨啊。”
孟远靠在沙发上,看着雷石东,眼神像是在替他惋惜:“雷总,你们集团那些大家伙,像国航的A380,一小时得烧多少?”
这问题,像一把刀,精准地插了过去。
机长的声音适时响起,带着一丝无奈:
“孟董,那是个天文数字。毫不夸张地说,世界所有航空公司,都是这个星球上最顽固的污染大户。”
“听到了吗,雷总?”孟远轻声说,“最顽固的。”
雷石东的脸色有些挂不住了。
他放下酒杯,沉声道:
“孟董,这不是热情的问题,这是物理定律!电池的能量密度,决定了它永远不可能把几百吨的铁疙瘩送上天!天空,不是你的海洋和陆地,这里有这里的规矩!”
他以为这番话能镇住孟远。
然而,孟远只是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你说得对。”
在雷石东错愕的目光中,孟远拿起了那部黑色的卫星电话,直接拨通了一个加密号码。
电话几乎是秒接。
“喂,董事长,我是张正华。”对面传来首席科学家沉稳的声音。
雷石东的呼吸停顿了。他死死盯着孟远,有种不祥的预感。
只听见孟远对着电话,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问出了一个让整个机舱空气都凝固的问题。
“老张。”
“我们那只‘凤凰’,翅膀什么时候能硬?”
“我指的是,能飞上天的那种硬。”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随即爆发出压抑不住的激动:“董事长,再给我们半年时间!最多半年!”
“好,就半年。”
半年后,德国科隆。
欧洲航空安全局总部,这座以严苛和权威着称的航空业最高殿堂,此刻正掌控着“凤凰”的最终命运。
那通电话里的“半年之约”,不仅仅是一句承诺。
它代表着孟远的远新集团在这180多个日夜里,燃烧了数以亿计的资金和无数工程师的心血,将实验室里的原型,迭代成了眼前这套趋于完美的“凤凰三号”航空电池系统。
想要让凤凰真正飞上蓝天,就必须拿到全球最严苛的适航认证。
欧洲航空安全局,就是那道最窄、最险的登天之门。
今天,是决定这扇门是开启还是关闭的最后时刻。
“热失控蔓延测试,准备开始。”
冰冷的德语播报声中,实验室巨大的观察窗前,孟远身边的年轻工程师李航,手心已经全是汗。
“孟总,这帮德国佬绝对是故意的,把最难的一项放到了最后。”
李航压低声音,语气里满是紧张。
孟远没说话,目光平静地落在测试舱内,那个银白色的“凤凰三号”电池包上。
他当然知道是故意的。
从高空低压到剧烈振动,再到时速三百公里的模拟鸟撞,“凤凰三号”一路过关斩将,表现堪称完美。
这让负责认证的欧洲航空安全局首席工程师——克斯·密特先生的眉头,越皱越紧。
这老家伙,估计是没想到我们一个中国民企,真能把电池塞进飞机的肚子里。前面没找到茬,现在就指望这最后一关了。
“孟先生。”
克斯·密特那标志性的、严谨到不带一丝感情的声音在旁边响起。他扶了扶金丝眼镜,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模型。
“五分钟。这是国际航联用无数次事故换来的‘生死线’。从第一颗电芯失效到第二颗被波及,低于这个时间,对乘客而言就是一张单程票。”
他看向孟远,嘴角带着一丝礼貌的微笑:“我希望,你们的‘凤凰’,不会在这里折断翅膀。”
李航的脸瞬间涨红。
这话说得客气,潜台词却无比刺耳:你们行不行啊?
孟远却只是微微点头:“克斯·密特先生说的是,我们来这,就是为了证明这双翅膀有多硬?”
寒暄完毕,交锋只在瞬间。
实验室内,机械臂探出一根钨钢针,在所有人的注视下,精准地刺入电池包内指定的那颗电芯。
没有火焰,没有爆炸。
得益于固态电解质的物理特性,那颗被刺穿的电芯只是在内部疯狂积蓄热量,像一颗沉默的炸弹。
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盯住了主屏幕上那条,代表着“邻居”电芯温度的绿色数据线。
时间,开始以秒为单位,缓慢爬行。
一分钟......绿线平稳如初。
两分钟......依旧纹丝不动。
克斯·密特的笑容消失了,眼神变得专注。
三分钟......
四分钟......
实验室里,远新团队的工程师们已经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李航的拳头攥得发白,嘴里念念有词。
胜利,似乎就在眼前。
四分三十秒。
四分四十秒。
四分五十秒。
李航的脸上已经露出了狂喜,他几乎要欢呼出声!
只差十秒!
然而,就在秒表数字跳到“04:55”的那一刻——
“嘀!嘀!嘀!”
刺耳的警报声,猛然打破了实验室的寂静!
屏幕上,那条一直保持水平的绿色数据线,头部猛地向上窜起!
峰值温度,最终停在了一个数字上。
一个仅仅比“热失控”安全阈值,高了0.2度的数字。
但,高了就是高了。
李航脸上的狂喜,瞬间凝固,然后转为一片死灰。
整个实验室,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克斯·密特先生缓缓走了过来,他看了一眼屏幕,又看了一眼面色惨白的李航,最后将目光停在孟远脸上。
坐在孟远对面的雷石东,晃了晃杯中的威士忌,冰块撞击杯壁,发出清脆的声响。
他是国内航空制造集团的老总,年近六旬,眼神里总带着几分审视。
“孟董,”雷石东的笑容很客气,话里却藏着针,“你这绿色能源搞得风生水起,怎么自己的座驾,还是在烧油?”
他抬了抬下巴,示意舷窗外。
平流层湛蓝如洗,两道白色的尾迹,像是给这块蓝宝石划上了两道刺眼的刮痕。
孟远笑了笑,没接话。
他只是不紧不慢地按下了驾驶舱的通话键。
“机长,雷总对我们的碳排放有点好奇。麻烦报一下,我们这一趟,大概烧了多少吨煤油?”
雷石东脸上的笑容微微一僵。
他没想到孟远会把这事直接摆到台面上。
驾驶舱传来专业而沉稳的声音:
“报告孟董,本次从京城到洛杉矶,预计消耗航空煤油19.7吨。”
“二十吨啊。”
孟远靠在沙发上,看着雷石东,眼神像是在替他惋惜:“雷总,你们集团那些大家伙,像国航的A380,一小时得烧多少?”
这问题,像一把刀,精准地插了过去。
机长的声音适时响起,带着一丝无奈:
“孟董,那是个天文数字。毫不夸张地说,世界所有航空公司,都是这个星球上最顽固的污染大户。”
“听到了吗,雷总?”孟远轻声说,“最顽固的。”
雷石东的脸色有些挂不住了。
他放下酒杯,沉声道:
“孟董,这不是热情的问题,这是物理定律!电池的能量密度,决定了它永远不可能把几百吨的铁疙瘩送上天!天空,不是你的海洋和陆地,这里有这里的规矩!”
他以为这番话能镇住孟远。
然而,孟远只是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你说得对。”
在雷石东错愕的目光中,孟远拿起了那部黑色的卫星电话,直接拨通了一个加密号码。
电话几乎是秒接。
“喂,董事长,我是张正华。”对面传来首席科学家沉稳的声音。
雷石东的呼吸停顿了。他死死盯着孟远,有种不祥的预感。
只听见孟远对着电话,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问出了一个让整个机舱空气都凝固的问题。
“老张。”
“我们那只‘凤凰’,翅膀什么时候能硬?”
“我指的是,能飞上天的那种硬。”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随即爆发出压抑不住的激动:“董事长,再给我们半年时间!最多半年!”
“好,就半年。”
半年后,德国科隆。
欧洲航空安全局总部,这座以严苛和权威着称的航空业最高殿堂,此刻正掌控着“凤凰”的最终命运。
那通电话里的“半年之约”,不仅仅是一句承诺。
它代表着孟远的远新集团在这180多个日夜里,燃烧了数以亿计的资金和无数工程师的心血,将实验室里的原型,迭代成了眼前这套趋于完美的“凤凰三号”航空电池系统。
想要让凤凰真正飞上蓝天,就必须拿到全球最严苛的适航认证。
欧洲航空安全局,就是那道最窄、最险的登天之门。
今天,是决定这扇门是开启还是关闭的最后时刻。
“热失控蔓延测试,准备开始。”
冰冷的德语播报声中,实验室巨大的观察窗前,孟远身边的年轻工程师李航,手心已经全是汗。
“孟总,这帮德国佬绝对是故意的,把最难的一项放到了最后。”
李航压低声音,语气里满是紧张。
孟远没说话,目光平静地落在测试舱内,那个银白色的“凤凰三号”电池包上。
他当然知道是故意的。
从高空低压到剧烈振动,再到时速三百公里的模拟鸟撞,“凤凰三号”一路过关斩将,表现堪称完美。
这让负责认证的欧洲航空安全局首席工程师——克斯·密特先生的眉头,越皱越紧。
这老家伙,估计是没想到我们一个中国民企,真能把电池塞进飞机的肚子里。前面没找到茬,现在就指望这最后一关了。
“孟先生。”
克斯·密特那标志性的、严谨到不带一丝感情的声音在旁边响起。他扶了扶金丝眼镜,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模型。
“五分钟。这是国际航联用无数次事故换来的‘生死线’。从第一颗电芯失效到第二颗被波及,低于这个时间,对乘客而言就是一张单程票。”
他看向孟远,嘴角带着一丝礼貌的微笑:“我希望,你们的‘凤凰’,不会在这里折断翅膀。”
李航的脸瞬间涨红。
这话说得客气,潜台词却无比刺耳:你们行不行啊?
孟远却只是微微点头:“克斯·密特先生说的是,我们来这,就是为了证明这双翅膀有多硬?”
寒暄完毕,交锋只在瞬间。
实验室内,机械臂探出一根钨钢针,在所有人的注视下,精准地刺入电池包内指定的那颗电芯。
没有火焰,没有爆炸。
得益于固态电解质的物理特性,那颗被刺穿的电芯只是在内部疯狂积蓄热量,像一颗沉默的炸弹。
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盯住了主屏幕上那条,代表着“邻居”电芯温度的绿色数据线。
时间,开始以秒为单位,缓慢爬行。
一分钟......绿线平稳如初。
两分钟......依旧纹丝不动。
克斯·密特的笑容消失了,眼神变得专注。
三分钟......
四分钟......
实验室里,远新团队的工程师们已经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李航的拳头攥得发白,嘴里念念有词。
胜利,似乎就在眼前。
四分三十秒。
四分四十秒。
四分五十秒。
李航的脸上已经露出了狂喜,他几乎要欢呼出声!
只差十秒!
然而,就在秒表数字跳到“04:55”的那一刻——
“嘀!嘀!嘀!”
刺耳的警报声,猛然打破了实验室的寂静!
屏幕上,那条一直保持水平的绿色数据线,头部猛地向上窜起!
峰值温度,最终停在了一个数字上。
一个仅仅比“热失控”安全阈值,高了0.2度的数字。
但,高了就是高了。
李航脸上的狂喜,瞬间凝固,然后转为一片死灰。
整个实验室,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克斯·密特先生缓缓走了过来,他看了一眼屏幕,又看了一眼面色惨白的李航,最后将目光停在孟远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