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体微微前倾,双手撑在桌上,咄咄逼人地盯着孟远。
“这些现实问题,你想过吗?”
一连串的质问,让会议室的气氛重新变得凝重。
孟远没有被他影响,甚至连眼皮都没抬一下。他端起桌上的茶杯,用杯盖轻轻撇去浮沫,动作不快不慢。
他吹了吹热气,仿佛那杯茶比鲁道夫的质问更值得他关注。
直到鲁道夫的眉头不耐烦地皱起,孟远才放下茶杯,发出一声清脆的轻响。
他抬眼,看向鲁道夫,嘴角噙着一丝笑意。
“鲁道夫先生,你的每一个问题,都非常专业,非常……标准。”
众人一怔。
这听起来不像是夸奖,更像是嘲讽。
“所以,”
孟远身体前探,从手边的文件袋里抽出一份文件,用两根手指推到桌子中央,滑向鲁道夫。
“这是我们和俄罗斯原子能公司,上周签署的协议。未来十年,他们会组建一支专属的核动力破冰船队,为我们提供全年无休的护航。”
孟远顿了顿,看着鲁道夫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道:
“费用,比苏伊士运河,低三成。”
鲁道夫的瞳孔骤然收缩,他下意识地伸出手,想去拿那份文件,手指却在半空中停住了。
孟远的声音还在继续,像在陈述一个事实。
“至于保险嘛,伦敦劳合社已经牵头组建了承保辛迪加。初步报价单,三天前就发到了我的邮箱。”
他身体向后靠回椅背,补上了最后一句话。
“哦对了,是他们主动找的我们。”
“嘶——”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倒抽冷气的声音。
一直沉默的德国赫罗特CEO劳斯,一把抓过那份文件。
他一目十行地扫过,纸张在他手中微微颤抖。
“孟……你的意思是,在我们为了苏伊士焦头烂额的时候,你……你已经把通往北极的路都铺好了?”
劳斯的声音干涩,充满了难以置信。
鲁道夫的脸色已经由红转白。他刚才那些基于“常识”的专业性质问,在眼前这份文件面前,就像小丑的表演。
他强撑着最后的体面,沉声道:
“北极航道终究受季节影响,风险太大。达路海运不可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在这一个篮子里。”
他以为自己找到了最后的反击点。
孟远只是笑了笑,那笑容里,带着一丝……怜悯。
“谁告诉你,这是我们唯一的篮子?”
“‘北极光’航线,只是我们的B计划,我真正想邀请各位一起投资的……”
孟远的手指,离开了极北之地,横跨整个亚欧大陆,重重地点在了大陆的腹地。
“是这个——新丝路。”
“海铁联运。”
“我们的船从东亚出发,不再绕行印度洋。直接停靠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
“在那里,我们投资的自动化港口,六小时内,完成所有集装箱换装。”
“然后,登上中欧班列。这将只用十五天,抵达欧洲的任何一个内陆枢纽。比如……”
孟远最后将目光投向了德国人劳斯。
“你的故乡,汉堡。”
“啪!”劳斯手里的文件,终于拿不稳,掉在了会议桌上。
十五天!
从中国到汉堡,十五天!
走海运最快也要三十多天,还不算在苏伊士堵塞的时间!
“瓜达尔的基建……铁路的运力……沿线国家的协调……”
鲁道夫像在梦呓,他还在本能地寻找着这个计划的漏洞,但声音已经虚弱无力。
孟远打断了他。
“港口,两年前开始援建。铁路,沿线十六国联合协调委员会,半年前成立。所有核心技术,都由我们提供。”
他缓缓的靠回椅背,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扫过每一张被震撼到失语的脸。
“各位,我今天拿出来的,从来不是一个构想。”
“而是一个已经开始运转的,全新的世界物流体系。”
他端起已经微凉的茶,喝了一口。
“苏伊士,可以成为过去了。”
全场死寂。
鲁道夫僵硬地坐在那里,他看着孟远,又看看墙上那张熟悉的世界地图。他忽然感觉,那张地图变得无比陌生。
这个年轻人,看的不是这张图。
他看的,是另一张只存在于他脑中的,未来的版图。
而他们这些所谓的航运巨擘,就像一群固守着旧海图的古人,可笑地讨论着风向和洋流。
很久,鲁道夫缓缓地挺直了些身体,喉结滚动了一下,
“孟先生……你的地图,该给我们也看看了。”
“达路海运……愿意加入。”
三个月后,瓜达尔港。
“呜——!”一声长长的汽笛划破了港口清晨的宁静。
在无数闪光灯和摄像机的簇拥下,一条望不到头的钢铁长龙,满载着来自东方的商品,缓缓驶出站台。
车头悬挂的横幅上,“新丝路”三个大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
十五天后,德国汉堡。
港口负责人劳斯难以置信地看着腕上的手表,又看了看缓缓停稳的列车。
他的日程表上,这趟车的预计到达时间,是在二十天以后。
第二天,《金融时报》的头版,标题只有一个词和一张图:
一张马六甲海峡的黑白照片,上面划了一道醒目的红叉。
标题:《再见》。
四个月后,北冰洋。
“上帝……快看卫星云图!”
鹿特丹港的指挥中心里,所有人都挤在了一块巨大的屏幕前。
屏幕上,巨大的新能源货轮,像一座移动的绿色山脉。
在它的前方,一艘漆着红黑涂装的庞然大物,正用它无坚不摧的船头,蛮横地犁开厚厚的冰层。
“是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号核动力破冰船!它在前面为货轮护航!”
当货轮最终出现在地平线上时,整个鹿特丹港沸腾了。汽笛声、欢呼声响彻云霄,仿佛在迎接一位征服了神话的英雄。
六个月后。
“新丝路”中欧班列的调度后台,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什么?今天的票又没了?我们加价!加两倍!”
“抱歉先生,未来一个月的仓位已经全部预订满了。”
与此同时,远新集团的全球航运监控中心,蔚蓝色的北冰洋上,几十个光点连成一条线,像一串流动的珍珠项链,向着欧洲延伸。
在孟远的参与下,全球物流价格,硬生生被他打了下来,物流价格一路向下。
与这份热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埃及。
苏伊士运河,这条流淌了百年的黄金水道,此刻却空旷得令人心慌。
运河管理总局的办公室内,财务主管将最新的报表重重地拍在桌上,那上面的收入曲线,像高台跳水一样,直奔谷底。
“我们已经把过境费降到了历史最低!为什么还是没有船愿意过来?”
“这些现实问题,你想过吗?”
一连串的质问,让会议室的气氛重新变得凝重。
孟远没有被他影响,甚至连眼皮都没抬一下。他端起桌上的茶杯,用杯盖轻轻撇去浮沫,动作不快不慢。
他吹了吹热气,仿佛那杯茶比鲁道夫的质问更值得他关注。
直到鲁道夫的眉头不耐烦地皱起,孟远才放下茶杯,发出一声清脆的轻响。
他抬眼,看向鲁道夫,嘴角噙着一丝笑意。
“鲁道夫先生,你的每一个问题,都非常专业,非常……标准。”
众人一怔。
这听起来不像是夸奖,更像是嘲讽。
“所以,”
孟远身体前探,从手边的文件袋里抽出一份文件,用两根手指推到桌子中央,滑向鲁道夫。
“这是我们和俄罗斯原子能公司,上周签署的协议。未来十年,他们会组建一支专属的核动力破冰船队,为我们提供全年无休的护航。”
孟远顿了顿,看着鲁道夫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道:
“费用,比苏伊士运河,低三成。”
鲁道夫的瞳孔骤然收缩,他下意识地伸出手,想去拿那份文件,手指却在半空中停住了。
孟远的声音还在继续,像在陈述一个事实。
“至于保险嘛,伦敦劳合社已经牵头组建了承保辛迪加。初步报价单,三天前就发到了我的邮箱。”
他身体向后靠回椅背,补上了最后一句话。
“哦对了,是他们主动找的我们。”
“嘶——”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倒抽冷气的声音。
一直沉默的德国赫罗特CEO劳斯,一把抓过那份文件。
他一目十行地扫过,纸张在他手中微微颤抖。
“孟……你的意思是,在我们为了苏伊士焦头烂额的时候,你……你已经把通往北极的路都铺好了?”
劳斯的声音干涩,充满了难以置信。
鲁道夫的脸色已经由红转白。他刚才那些基于“常识”的专业性质问,在眼前这份文件面前,就像小丑的表演。
他强撑着最后的体面,沉声道:
“北极航道终究受季节影响,风险太大。达路海运不可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在这一个篮子里。”
他以为自己找到了最后的反击点。
孟远只是笑了笑,那笑容里,带着一丝……怜悯。
“谁告诉你,这是我们唯一的篮子?”
“‘北极光’航线,只是我们的B计划,我真正想邀请各位一起投资的……”
孟远的手指,离开了极北之地,横跨整个亚欧大陆,重重地点在了大陆的腹地。
“是这个——新丝路。”
“海铁联运。”
“我们的船从东亚出发,不再绕行印度洋。直接停靠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
“在那里,我们投资的自动化港口,六小时内,完成所有集装箱换装。”
“然后,登上中欧班列。这将只用十五天,抵达欧洲的任何一个内陆枢纽。比如……”
孟远最后将目光投向了德国人劳斯。
“你的故乡,汉堡。”
“啪!”劳斯手里的文件,终于拿不稳,掉在了会议桌上。
十五天!
从中国到汉堡,十五天!
走海运最快也要三十多天,还不算在苏伊士堵塞的时间!
“瓜达尔的基建……铁路的运力……沿线国家的协调……”
鲁道夫像在梦呓,他还在本能地寻找着这个计划的漏洞,但声音已经虚弱无力。
孟远打断了他。
“港口,两年前开始援建。铁路,沿线十六国联合协调委员会,半年前成立。所有核心技术,都由我们提供。”
他缓缓的靠回椅背,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扫过每一张被震撼到失语的脸。
“各位,我今天拿出来的,从来不是一个构想。”
“而是一个已经开始运转的,全新的世界物流体系。”
他端起已经微凉的茶,喝了一口。
“苏伊士,可以成为过去了。”
全场死寂。
鲁道夫僵硬地坐在那里,他看着孟远,又看看墙上那张熟悉的世界地图。他忽然感觉,那张地图变得无比陌生。
这个年轻人,看的不是这张图。
他看的,是另一张只存在于他脑中的,未来的版图。
而他们这些所谓的航运巨擘,就像一群固守着旧海图的古人,可笑地讨论着风向和洋流。
很久,鲁道夫缓缓地挺直了些身体,喉结滚动了一下,
“孟先生……你的地图,该给我们也看看了。”
“达路海运……愿意加入。”
三个月后,瓜达尔港。
“呜——!”一声长长的汽笛划破了港口清晨的宁静。
在无数闪光灯和摄像机的簇拥下,一条望不到头的钢铁长龙,满载着来自东方的商品,缓缓驶出站台。
车头悬挂的横幅上,“新丝路”三个大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
十五天后,德国汉堡。
港口负责人劳斯难以置信地看着腕上的手表,又看了看缓缓停稳的列车。
他的日程表上,这趟车的预计到达时间,是在二十天以后。
第二天,《金融时报》的头版,标题只有一个词和一张图:
一张马六甲海峡的黑白照片,上面划了一道醒目的红叉。
标题:《再见》。
四个月后,北冰洋。
“上帝……快看卫星云图!”
鹿特丹港的指挥中心里,所有人都挤在了一块巨大的屏幕前。
屏幕上,巨大的新能源货轮,像一座移动的绿色山脉。
在它的前方,一艘漆着红黑涂装的庞然大物,正用它无坚不摧的船头,蛮横地犁开厚厚的冰层。
“是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号核动力破冰船!它在前面为货轮护航!”
当货轮最终出现在地平线上时,整个鹿特丹港沸腾了。汽笛声、欢呼声响彻云霄,仿佛在迎接一位征服了神话的英雄。
六个月后。
“新丝路”中欧班列的调度后台,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什么?今天的票又没了?我们加价!加两倍!”
“抱歉先生,未来一个月的仓位已经全部预订满了。”
与此同时,远新集团的全球航运监控中心,蔚蓝色的北冰洋上,几十个光点连成一条线,像一串流动的珍珠项链,向着欧洲延伸。
在孟远的参与下,全球物流价格,硬生生被他打了下来,物流价格一路向下。
与这份热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埃及。
苏伊士运河,这条流淌了百年的黄金水道,此刻却空旷得令人心慌。
运河管理总局的办公室内,财务主管将最新的报表重重地拍在桌上,那上面的收入曲线,像高台跳水一样,直奔谷底。
“我们已经把过境费降到了历史最低!为什么还是没有船愿意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