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你的星辰大海,是别人新手村-《重生破烂王,干到世界500强》

  “废物!全是废物!"

  一声怒吼在汉堡动力最大的工厂车间炸响。

  德国工人代表将合同重重摔在谈判桌上,涨红的脸上青筋暴起:”这就是你们的诚意?一群土鳖,也配收购我们?"

  林浩宇端起咖啡,轻抿一口。

  他的目光越过暴怒的工人代表,落在身后的示威人群身上。

  数百名工人正高举着"滚出德国"的标语,怒吼声震得窗户微微发颤。

  "很抱歉,"

  他放下咖啡杯,从西装内袋取出一份文件,

  ”这是最后的报价。"

  工人代表狞笑一声,正要将文件撕碎——突然,他的手僵在了半空。

  数字,一连串让人眼花缭乱的数字,赫然印在补偿方案上。

  "这...这不可能!"

  林浩宇微笑着起身,"各位请看好了。"

  他按下墙上的开关。

  厚重的防尘帘缓缓升起,露出两台庞然大物:

  左边,是汉堡动力引以为傲的柴油发动机。黑烟滚滚,轰鸣震耳。六名技师围着它忙碌,却始终无法让它平稳运转。

  右边,一个造型简洁的黑色方盒,安静得近乎诡异。

  "这就是你们引以为傲的技术?“

  一个白发苍苍的德国工程师冷笑,”就凭这个玩具?"

  林浩宇没有说话。

  他打了个手势。

  吊机轰然启动。

  三分钟后。

  寂静,死一般的寂静。

  那个黑色方盒——远新电箱,正在无声地运转着。没有噪音,没有污染,只有细微的电流嗡鸣。

  而旁边,那台“百年技术结晶”的柴油机组仍在咆哮,喷吐着呛人的黑烟。

  "这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

  老工程师踉跄着后退,脸色惨白。

  林浩宇没在理他,转身离开前,留下一句话:

  “你们考虑清楚,愿意接受的,立马签了补偿方案;不愿接受的,留下还是原工资。”

  另一边,远新集团,顶层战略会议室。

  价值不菲的红木长桌上,摆的不是文件,而是庆功的香槟和古巴雪茄。

  新任CEO林浩宇站在全息投影前,意气风发。他身后那张巨大的图表上,一条鲜红的曲线以近乎九十度的姿态,刺破云霄。

  “各位!80%!”

  林浩宇伸出八根手指,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通过‘远新电箱’换电模式,我们用一年时间,拿下了全球内河航运电动化市场80%的份额!”

  “这是一个价值万亿的全新蓝海!我们,是唯一的王!”

  话音落下,掌声如雷。

  会议室里的每一个高管,脸上都洋溢着胜利者的笑容。他们是帝国的开创者,是新时代的主人,他们有资格骄傲。

  林浩宇深吸一口气,享受着这山呼海啸般的认同,他举起酒杯,高声道:

  “从陆地,到电网,再到江河!我们已经在这颗星球最核心的三大能源应用场景,建立了绝对的话语权!”

  “我们的未来,是星辰大海!敬孟董!没有孟董当年的高瞻远瞩,就没有我们远新的今天!”

  所有高管立刻起身,齐刷刷地将酒杯朝向了角落。

  角落里,本该是全场焦点的远新集团创始人,孟远,却没看任何人。

  他正用一块丝绸,慢条斯理地擦拭着一个样式古朴的紫砂茶杯,仿佛那上面沾了什么看不见的灰尘。

  这股异样的安静,让喧闹的空气都为之一滞。

  林浩宇脸上的笑容微微一僵,但立刻调整过来,主动走上前:“孟董,您今天可是最大的功臣,怎么……”

  孟远终于停下了动作。

  他没接酒杯,而是轻轻把茶杯放在桌上,发出“叩”的一声轻响。

  整个会议室,瞬间鸦雀无声。

  “浩宇,我们的电动船,现在一次换电,最远能跑多少公里?”

  林浩宇一愣,虽然不解,但还是立刻答道:

  “主力船型,在长江、莱茵河这种平稳水域,续航能达到500公里,完全满足内河航运的节点需求。”

  “嗯,五百公里。”孟远点了点头,像是自言自语。

  他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口气,然后问出了第二个问题。

  “那……什么时候,能让一艘万吨巨轮也用上我们的电池,告别黑烟,一次充电,从上海开到洛杉矶?”

  办公室,顿时一片死寂。

  空气仿佛被抽干了,刚才还弥漫着雪茄和香槟的醇香,此刻只剩下令人窒息的错愕。

  一位主管技术的副总,手里的雪茄“啪”地掉在名贵的地毯上。

  林浩宇深吸一口气,郑重的看着孟远:“孟董……您,您是在开玩笑吧?”

  “你看我的样子,像在开玩笑吗?”孟远淡淡地反问。

  “可是……这不可能!”刚才掉雪茄的副总忍不住抢白道,

  “孟董,我不是质疑您,这是物理定律!一艘十万吨级货轮,功率是咱们内河船的几百倍!把它从柴油换成电池,那电池得有多重?”

  “恐怕船都装不下货,全装电池了,那还叫货轮吗?叫海上超级充电宝了!”

  “没错,”另一位能源专家也苦着脸附和,

  “最大的问题是补给。太平洋中间可没有充电桩,难道我们要在夏威夷旁边填海造一个换电站?这……这是天方夜谭!”

  林浩宇看着孟远那平静的有些可怕的脸,组织了一下语言,用最委婉的语气做着最后的努力。

  “孟董,您的构想很伟大,是真正的星辰大海。但以我们目前,甚至未来五十年可预见的技术,无论是能量密度还是工程实现,都支撑不起这个梦想。”

  “这……这恐怕是我们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人才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番话,有理有据,说得在场所有“远新大脑”们连连点头。

  他们看着孟远,眼里充满了对一个“伟大开创者”开始步入“老年幻想期”的惋惜与无奈。

  孟远看出了他们的想法,没有说什么,只是在心里吐槽:

  一群聪明的脑袋,可惜都被焊死在了铁轨上。火车跑得再快,也只能在铁轨上跑,却从没想过,天空中或许还有飞机。

  但他脸上,却连一丝波澜都没有。

  “你们说得都对,用我们的技术,确实不可能。”

  “所以,就在你们说‘不可能’的时候,在北京时间凌晨三点,哥本哈根下着大雨。我们的老朋友,全球航运巨头马基集团,联合美国日本,召开了线上发布会。”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每一个接触到他眼神的高管,都下意识地挺直了后背。

  “他们共同宣布,‘蓝色北极星’计划正式启动。”

  “目标,是研发新一代‘氨动力’燃料发动机,以及配套的全球港口网络。预计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将在三年后下水试航。”

  会议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孟远站起身,缓缓走到巨大的世界地图前。

  他的手指,在长江、莱茵河、密西西比河上轻轻划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