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凌霄的剑尖还停在那道刻痕上,金属的冷意顺着剑脊传到掌心。血珠从指缝渗出,沿着剑刃滑落,在符文起点积成一小片暗红。他没有抬手去擦,只是将银白之气凝成一线,自剑身缓缓注入刻痕深处。那道补刻的纹路毫无反应,像是死物嵌入活脉。
沈清璃站在他身侧半步,指尖轻触符文末端。她的神识已恢复清明,如细流渗入石纹,沿着符文底层缓缓探进。忽然,她眉心微蹙,指腹下传来极细微的震颤——不是灵力波动,而是一种频率固定的共鸣,像是地底深处有钟摆无声摆动。
“这里有回音。”她低声说,声音不带起伏。
叶凌霄未应,只将银白之气再压一寸。剑尖微颤,那道刻痕终于泛起一丝极淡的青光,转瞬即逝。他闭眼,凭着残存感知捕捉那一瞬的流向——不是向外发散,而是向内收束,仿佛这道补刻并非装饰,而是钥匙。
“不是破坏,是开启。”他说。
沈清璃点头,将玉简残片贴于符文终点。残片边缘裂口仍在,但她不再注入灵力,而是以神识为引,将刚才捕捉到的共鸣频率反向投射。三息后,符文中部一道原本晦暗的折角忽然亮起,接着是起始段的一处弧线,最后是末端的交叉点。三点微光连成三角,浮现在石面之上,构成一个倒置的环形结构。
“三重回环。”她睁眼,“它在回应某种定位法则。”
叶凌霄收回剑,喘息略重。强行调动银白之气让肋骨处传来锯齿般的钝痛,但他未停,反手将剑尖插入地面,借力站稳。他盯着那三点微光,忽然想起早年在师门密室翻阅的一卷残篇——《古阵遗录·地脉篇》中提到过“逆序归位”之法:若符阵表层混乱,可寻其后天补刻之痕,以其为轴,反推原阵逻辑。
“这道刻痕,”他抬手指向那处不连贯的转折,“是后来加的,但不是为了遮掩,是为了激活。”
沈清璃目光一凝。她再次闭目,神识分作三路,分别锁定符文的起、中、终三段。每一处纹路的深浅、弧度、转折角度都被她逐寸记录。当她将三段数据在识海中重叠时,发现唯有以补刻点为原点,将整组符文逆向旋转十二度,才能使三处共振节点完全对齐。
“你对了。”她睁开眼,“它是被封印后重新设定的坐标阵,补刻是解码符。”
叶凌霄沉默片刻,忽然蹲下,用剑尖在地面划出一道直线,代表地缝走向,又在尽头画出晶石原位。接着,他以符文投影为基准,将三重回环结构平移至地面,推演其与周围地脉节点的对应关系。剑尖移动极慢,每划一笔都需调用残寸感知校准方位。
沈清璃则将玉简残片置于膝上,指尖蘸血,重新描摹那道共鸣频率的波形。血线在残片上蜿蜒,竟与符文投影的某一段弧线完全重合。她忽然抬头:“这不是普通的定位阵。它的频率波动……和地脉眼的传说记录一致。”
叶凌霄停下动作。地脉眼——传说中龙脉最隐秘的节点,非肉眼可见,唯有特定符阵与之共鸣,方能锁定其投影方位。
“方向呢?”他问。
沈清璃闭目,将波形图在识海中旋转,与洞窟地势叠加推演。数息后,她睁眼,指向符文投影与地缝交汇的夹角:“断龙脊。”
叶凌霄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那是一片崩塌的岩壁,裂缝深处隐约可见一道垂直向下的地沟,常年被雾气遮蔽,从未深入探查。
“那里没有通路。”他说。
“但有落点。”沈清璃站起身,走到岩壁边缘,俯身观察地沟走向。她取出玉简残片,贴于石面,神识再度探出。这一次,她捕捉到地底传来极其微弱的回响——不是灵力,而是某种结构性的共振,像是大地深处有巨物沉埋。
“坐标落点在下面。”她说,“深度未知,但符文指向明确。”
叶凌霄拄剑而立,目光在符文与地沟之间来回移动。他清楚,此刻若贸然进入,无异于送死。灵力未复,断剑难承重击,更无后备手段应对未知陷阱。但他也清楚,这道符文不会无缘出现——它被封印,被补刻,被激活,每一步都是人为设计,而设计者,必有所图。
“不能现在下去。”他说。
“但线索不能断。”沈清璃接道。
两人对视。没有争执,没有迟疑,只有判断的碰撞与权衡的落定。
叶凌霄转身,将断剑插入符文起点,银白之气最后一次注入。剑身微震,整组符文忽然泛起一层淡青光晕,随即沉寂。他拔剑,剑尖带出一丝极细的光丝,迅速消散在空气中。
“我做了标记。”他说,“下次来,它会认得我们。”
沈清璃点头,将玉简残片收起。她最后看了一眼地沟方向,忽然道:“补课的人,知道我们会来。”
叶凌霄握紧剑柄,指节泛白。他没有回答,只是将剑尖垂地,缓步走向洞口。每一步都踏在碎石与裂砖之间,脚步声极轻,却异常坚定。
沈清璃跟上。她的手按在岩壁上,指尖掠过一道旧刻痕——那不是符文,而是一个极小的符号,形如闭合的眼。
她顿了一下,没有说话,继续前行。
叶凌霄走出三步,忽然停住。他低头,看见剑尖滴落的血,在石面上划出一道断续的红线,蜿蜒如蛇,最终停在一块裂开的青砖边缘。
砖缝里,有一点微光一闪而没。
喜欢天医玄龙:苍生劫起,我执命为棋
沈清璃站在他身侧半步,指尖轻触符文末端。她的神识已恢复清明,如细流渗入石纹,沿着符文底层缓缓探进。忽然,她眉心微蹙,指腹下传来极细微的震颤——不是灵力波动,而是一种频率固定的共鸣,像是地底深处有钟摆无声摆动。
“这里有回音。”她低声说,声音不带起伏。
叶凌霄未应,只将银白之气再压一寸。剑尖微颤,那道刻痕终于泛起一丝极淡的青光,转瞬即逝。他闭眼,凭着残存感知捕捉那一瞬的流向——不是向外发散,而是向内收束,仿佛这道补刻并非装饰,而是钥匙。
“不是破坏,是开启。”他说。
沈清璃点头,将玉简残片贴于符文终点。残片边缘裂口仍在,但她不再注入灵力,而是以神识为引,将刚才捕捉到的共鸣频率反向投射。三息后,符文中部一道原本晦暗的折角忽然亮起,接着是起始段的一处弧线,最后是末端的交叉点。三点微光连成三角,浮现在石面之上,构成一个倒置的环形结构。
“三重回环。”她睁眼,“它在回应某种定位法则。”
叶凌霄收回剑,喘息略重。强行调动银白之气让肋骨处传来锯齿般的钝痛,但他未停,反手将剑尖插入地面,借力站稳。他盯着那三点微光,忽然想起早年在师门密室翻阅的一卷残篇——《古阵遗录·地脉篇》中提到过“逆序归位”之法:若符阵表层混乱,可寻其后天补刻之痕,以其为轴,反推原阵逻辑。
“这道刻痕,”他抬手指向那处不连贯的转折,“是后来加的,但不是为了遮掩,是为了激活。”
沈清璃目光一凝。她再次闭目,神识分作三路,分别锁定符文的起、中、终三段。每一处纹路的深浅、弧度、转折角度都被她逐寸记录。当她将三段数据在识海中重叠时,发现唯有以补刻点为原点,将整组符文逆向旋转十二度,才能使三处共振节点完全对齐。
“你对了。”她睁开眼,“它是被封印后重新设定的坐标阵,补刻是解码符。”
叶凌霄沉默片刻,忽然蹲下,用剑尖在地面划出一道直线,代表地缝走向,又在尽头画出晶石原位。接着,他以符文投影为基准,将三重回环结构平移至地面,推演其与周围地脉节点的对应关系。剑尖移动极慢,每划一笔都需调用残寸感知校准方位。
沈清璃则将玉简残片置于膝上,指尖蘸血,重新描摹那道共鸣频率的波形。血线在残片上蜿蜒,竟与符文投影的某一段弧线完全重合。她忽然抬头:“这不是普通的定位阵。它的频率波动……和地脉眼的传说记录一致。”
叶凌霄停下动作。地脉眼——传说中龙脉最隐秘的节点,非肉眼可见,唯有特定符阵与之共鸣,方能锁定其投影方位。
“方向呢?”他问。
沈清璃闭目,将波形图在识海中旋转,与洞窟地势叠加推演。数息后,她睁眼,指向符文投影与地缝交汇的夹角:“断龙脊。”
叶凌霄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那是一片崩塌的岩壁,裂缝深处隐约可见一道垂直向下的地沟,常年被雾气遮蔽,从未深入探查。
“那里没有通路。”他说。
“但有落点。”沈清璃站起身,走到岩壁边缘,俯身观察地沟走向。她取出玉简残片,贴于石面,神识再度探出。这一次,她捕捉到地底传来极其微弱的回响——不是灵力,而是某种结构性的共振,像是大地深处有巨物沉埋。
“坐标落点在下面。”她说,“深度未知,但符文指向明确。”
叶凌霄拄剑而立,目光在符文与地沟之间来回移动。他清楚,此刻若贸然进入,无异于送死。灵力未复,断剑难承重击,更无后备手段应对未知陷阱。但他也清楚,这道符文不会无缘出现——它被封印,被补刻,被激活,每一步都是人为设计,而设计者,必有所图。
“不能现在下去。”他说。
“但线索不能断。”沈清璃接道。
两人对视。没有争执,没有迟疑,只有判断的碰撞与权衡的落定。
叶凌霄转身,将断剑插入符文起点,银白之气最后一次注入。剑身微震,整组符文忽然泛起一层淡青光晕,随即沉寂。他拔剑,剑尖带出一丝极细的光丝,迅速消散在空气中。
“我做了标记。”他说,“下次来,它会认得我们。”
沈清璃点头,将玉简残片收起。她最后看了一眼地沟方向,忽然道:“补课的人,知道我们会来。”
叶凌霄握紧剑柄,指节泛白。他没有回答,只是将剑尖垂地,缓步走向洞口。每一步都踏在碎石与裂砖之间,脚步声极轻,却异常坚定。
沈清璃跟上。她的手按在岩壁上,指尖掠过一道旧刻痕——那不是符文,而是一个极小的符号,形如闭合的眼。
她顿了一下,没有说话,继续前行。
叶凌霄走出三步,忽然停住。他低头,看见剑尖滴落的血,在石面上划出一道断续的红线,蜿蜒如蛇,最终停在一块裂开的青砖边缘。
砖缝里,有一点微光一闪而没。
喜欢天医玄龙:苍生劫起,我执命为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