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 小雨转阴
早晨闹钟响起时,我觉得整个人像被胶水黏住一样,浑身发沉,眼皮死死贴着。昨晚睡得很晚,可能是因为脑子里始终转着那些消息,又或者是雨声在窗外敲打,弄得人心神不宁。我翻身又赖了一会,最后还是不得不爬起来。屋子里的空气带着凉意,窗子透进来的是阴沉沉的光,仿佛天空又在酝酿什么不好的心情。
洗漱完毕,简单泡了杯咖啡,没时间吃早餐,就急匆匆往公司赶。路上雨停了,但地面还是湿漉漉的,空气里有股泥土和灰尘混杂的味道。公交车上的人依旧不少,大家面无表情,有人戴着口罩,有人则随意靠在扶手上闭目养神。我盯着那些戴口罩的人,不知为何心里微微一紧,像是突然看见了一个提醒——空气里可能真的有东西在蔓延。
到了公司,刚坐下没多久,领导就召集大家开了个短会。他说年底要冲刺几个大项目,必须保证时间和质量,还说我们部门是关键环节,谁都不能掉链子。他的语气虽然平静,但落在我们耳朵里却像是无形的鞭子。大家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谁都知道接下来几天只会更累。
上午的工作一如既往,报表、邮件、数据,一个接一个地跳出来,像是永远做不完。键盘敲击声和打印机的轰鸣充斥着整个空间,空气里混杂着咖啡和文件的纸墨味,让人越发心浮气躁。
大约十点多,手机亮了一下,是李倩发来的消息。她说:“今天我们公司通知大家尽量少去医院,除非真的有事。”我盯着这句话看了很久,心里忽然涌起一种说不清的感觉。她之前从不提这些,今天第一次主动说,说明她那边的气氛真的变得有些紧张了。
我赶紧回复:“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你们那边是不是有情况了?”李倩过了一会才回,说:“也不算吧,就是听说医院挺多人感冒发烧,公司怕大家交叉感染,就提前提醒一下。”她后面还加了一个笑脸表情,可是我盯着那个笑脸,怎么都觉得不对劲。
“那你要不要戴口罩?”我又问。
“嗯,今天出门就戴了,你放心。”她回得很快。
这一瞬间,我竟有点释然,但又觉得心底的担忧更深了。因为这意味着,她也开始意识到某些东西可能没那么简单。
午饭依旧是在公司附近解决,我点了一份热腾腾的米线,汤里飘着油花,吃到嘴里很烫,却没能驱散心里的阴郁。对面坐着的同事阿文突然抬起头,对我说:“你有没有发现最近网上有点消息,感觉武汉是不是有点不对劲。”我愣了一下,随即笑笑:“你也看到啦。”他压低声音说:“要真是那样,年底回老家都得小心啊。”
我没有接话,只是低头继续吃。可是那句话在心里像钉子一样扎着,让我越嚼越没味。
下午的工作更紧了,领导在群里催进度,一个接一个的消息冒出来,仿佛大家都必须变成机器。屏幕上的数字让我眼睛发酸,手指敲键盘敲到生疼。我一边干活,一边时不时去看手机,期待李倩能再发点什么。可她那边的消息不多,只有一条简短的“挺好的,不用担心”。
下班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路灯下的地面闪着湿光。大家一窝蜂涌出公司大门,却没有什么轻松的表情,更多的是沉默和疲惫。我走到公交站的时候,冷风扑面而来,吹得人直缩脖子。车来了,挤上去时,我忽然有种恍惚感,好像这条每天走的路不再是简单的上下班,而是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笼罩。
晚上回到家,我没有立刻做饭,而是先刷了会手机。新闻里依旧是模糊的,只是说冬季流感多发,让大家注意防护。可评论区有人提到武汉,说某些医院人满为患。消息真假难辨,可偏偏这些零散的只言片语,比新闻更让人揪心。
我忍不住又给李倩发了一条:“要不要考虑回来过周末,换个环境可能好一点。”过了半天,她才回:“暂时走不开啊,工作一堆。”后面加了一个叹气的表情。
我盯着那个叹气,心里忽然一沉。她很少用这个表情,这说明她是真的累了,也是真的开始感受到压力了。可即便如此,她还是没有直接说出担忧。
我煮了点粥,边吃边刷手机,窗外的风呼呼作响,吹得窗框咔咔作响。那一刻我想起一句话:“有些风不是吹在脸上,而是吹在心里。”此刻正是如此,风声仿佛带着不安,让人无法平静。
夜深了,我靠在床上,李倩忽然发来一张照片,是她办公室窗外的景色。照片里灰蒙蒙的天,行人稀少,街边有几个人戴着口罩。我心里一紧,打字问她:“你们那边是不是情况越来越明显了?”她犹豫了一会才回:“还好啦,就是大家谨慎一点。”
这句“谨慎一点”,让我久久无法平静。因为在李倩的性格里,她从不喜欢说这些,若是说了,说明事情远比表面复杂。
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耳边是风声,心里却是无数问号:她会不会被波及?我是不是该提前劝她请假?可是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又让这些建议显得苍白。未来到底会怎样,没有人能回答。
想到这里,我忽然有种不祥的预感。就像有一场风暴正在酝酿,而我们还在琐碎的日子里挣扎,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卷进去。
早晨闹钟响起时,我觉得整个人像被胶水黏住一样,浑身发沉,眼皮死死贴着。昨晚睡得很晚,可能是因为脑子里始终转着那些消息,又或者是雨声在窗外敲打,弄得人心神不宁。我翻身又赖了一会,最后还是不得不爬起来。屋子里的空气带着凉意,窗子透进来的是阴沉沉的光,仿佛天空又在酝酿什么不好的心情。
洗漱完毕,简单泡了杯咖啡,没时间吃早餐,就急匆匆往公司赶。路上雨停了,但地面还是湿漉漉的,空气里有股泥土和灰尘混杂的味道。公交车上的人依旧不少,大家面无表情,有人戴着口罩,有人则随意靠在扶手上闭目养神。我盯着那些戴口罩的人,不知为何心里微微一紧,像是突然看见了一个提醒——空气里可能真的有东西在蔓延。
到了公司,刚坐下没多久,领导就召集大家开了个短会。他说年底要冲刺几个大项目,必须保证时间和质量,还说我们部门是关键环节,谁都不能掉链子。他的语气虽然平静,但落在我们耳朵里却像是无形的鞭子。大家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谁都知道接下来几天只会更累。
上午的工作一如既往,报表、邮件、数据,一个接一个地跳出来,像是永远做不完。键盘敲击声和打印机的轰鸣充斥着整个空间,空气里混杂着咖啡和文件的纸墨味,让人越发心浮气躁。
大约十点多,手机亮了一下,是李倩发来的消息。她说:“今天我们公司通知大家尽量少去医院,除非真的有事。”我盯着这句话看了很久,心里忽然涌起一种说不清的感觉。她之前从不提这些,今天第一次主动说,说明她那边的气氛真的变得有些紧张了。
我赶紧回复:“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你们那边是不是有情况了?”李倩过了一会才回,说:“也不算吧,就是听说医院挺多人感冒发烧,公司怕大家交叉感染,就提前提醒一下。”她后面还加了一个笑脸表情,可是我盯着那个笑脸,怎么都觉得不对劲。
“那你要不要戴口罩?”我又问。
“嗯,今天出门就戴了,你放心。”她回得很快。
这一瞬间,我竟有点释然,但又觉得心底的担忧更深了。因为这意味着,她也开始意识到某些东西可能没那么简单。
午饭依旧是在公司附近解决,我点了一份热腾腾的米线,汤里飘着油花,吃到嘴里很烫,却没能驱散心里的阴郁。对面坐着的同事阿文突然抬起头,对我说:“你有没有发现最近网上有点消息,感觉武汉是不是有点不对劲。”我愣了一下,随即笑笑:“你也看到啦。”他压低声音说:“要真是那样,年底回老家都得小心啊。”
我没有接话,只是低头继续吃。可是那句话在心里像钉子一样扎着,让我越嚼越没味。
下午的工作更紧了,领导在群里催进度,一个接一个的消息冒出来,仿佛大家都必须变成机器。屏幕上的数字让我眼睛发酸,手指敲键盘敲到生疼。我一边干活,一边时不时去看手机,期待李倩能再发点什么。可她那边的消息不多,只有一条简短的“挺好的,不用担心”。
下班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路灯下的地面闪着湿光。大家一窝蜂涌出公司大门,却没有什么轻松的表情,更多的是沉默和疲惫。我走到公交站的时候,冷风扑面而来,吹得人直缩脖子。车来了,挤上去时,我忽然有种恍惚感,好像这条每天走的路不再是简单的上下班,而是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笼罩。
晚上回到家,我没有立刻做饭,而是先刷了会手机。新闻里依旧是模糊的,只是说冬季流感多发,让大家注意防护。可评论区有人提到武汉,说某些医院人满为患。消息真假难辨,可偏偏这些零散的只言片语,比新闻更让人揪心。
我忍不住又给李倩发了一条:“要不要考虑回来过周末,换个环境可能好一点。”过了半天,她才回:“暂时走不开啊,工作一堆。”后面加了一个叹气的表情。
我盯着那个叹气,心里忽然一沉。她很少用这个表情,这说明她是真的累了,也是真的开始感受到压力了。可即便如此,她还是没有直接说出担忧。
我煮了点粥,边吃边刷手机,窗外的风呼呼作响,吹得窗框咔咔作响。那一刻我想起一句话:“有些风不是吹在脸上,而是吹在心里。”此刻正是如此,风声仿佛带着不安,让人无法平静。
夜深了,我靠在床上,李倩忽然发来一张照片,是她办公室窗外的景色。照片里灰蒙蒙的天,行人稀少,街边有几个人戴着口罩。我心里一紧,打字问她:“你们那边是不是情况越来越明显了?”她犹豫了一会才回:“还好啦,就是大家谨慎一点。”
这句“谨慎一点”,让我久久无法平静。因为在李倩的性格里,她从不喜欢说这些,若是说了,说明事情远比表面复杂。
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耳边是风声,心里却是无数问号:她会不会被波及?我是不是该提前劝她请假?可是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又让这些建议显得苍白。未来到底会怎样,没有人能回答。
想到这里,我忽然有种不祥的预感。就像有一场风暴正在酝酿,而我们还在琐碎的日子里挣扎,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卷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