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福王龙子钰和逍遥王端木擎看到了宁王后面的那辆马车,心里对南宫博满意了几分。
南宫凌本人却没有太大的喜悦。要回大夏了,心里越发的不舍了。
因为沐瑶不会跟随南宫凌一起走,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她呢!
还好,有师父陪伴不至于孤单。
大夏使臣一行人被迎进了瞻云馆,让他们稍事休息。只等午宴时再为他们接风洗尘。
正午时分,太阳高悬,西陵的京城里变得格外的暖和。但对于久居南边的大夏国人,还是冷的裹紧衣袍。多亏了永平帝为他们每人配备了两个暖手炉,才不至于那么难受。
礼部尚书把大夏使臣亲自迎进了太和殿。
宁王等人心里暗自赞叹,西陵虽不及他们大夏疆域辽阔,但这一路行来。发现老百姓都安居乐业,街市上热闹的很。
镇子上房屋林立,街道宽敞。店铺都一个挨着一个的。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左相颜明澈对民生要比那两位观察的入微。他发现好多交通便利,大点的市镇或村屯,都有一些未建完的小作坊或大厂子。
作坊多,活计就多,老百姓的日子才会好过。只有老百姓的腰包鼓了,才会多多的消费。从而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而给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
颜明澈想到自己的国家,虽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是新兴的产业却不多。若是再这样持续的发展下去,国家经济即使不会发生太大的波动,国库也不会太过丰盈。
无战事还好,若是发生大点的战争或是天灾来临,恐怕将掏空国库。
大夏与西陵临近的几个城池,以前虽然也有通商往来,但大多是商品互换。可最近半年,通商形势渐渐地发生了改变。西陵的商人多用银钱购买他们夏国的商品。
一开始,大夏国商人还挺高兴的,到手现银总比换回商品再卖出去更加赚钱。省了车队的费用不说,也避免了一些货物由于运输途中储存不当,带来的损耗。
西陵和大夏两国的货币通用,不用再兑换。所以许多到他国边境线的大夏国商人,都赶来青州城、吴淞关、北冥关等边境城池来贩卖他们的商品。
可不久,大夏国商人又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手里的银子多了,但是能创造价值的货物却少了。
现在别说是卖给大夏国人物品,就是他们自家的商铺货架都摆不满了。
无奈之下,这些商人又开启了进货模式。
和大夏通商的国家不单单是西陵一国。可几经对比,他们发现西陵的货物品种齐全,质地优良,而且价格合理。重要的是西陵商人敢签订合约,持续为他们供给所需。
就这样,和西陵接壤的几个城池,成了大夏最大的通商基地。
而银子也不断的流入了西陵人的口袋。边城的税银暴涨,自然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户部尚书亲派几个商业细作进入了大夏。
只可惜这几个细作所打探到的消息只是些皮毛。
他们只知道大夏国人喜欢喝的果酒,是一个民间公主沐瑶所酿造。他们喜欢吃的烤串也是沐瑶所创。倍受大夏人喜爱的药丸据说也和羽瑶公主有关。
而且那位羽瑶公主还是个贪吃的。听说那黑黑的土鳖虫她也拿来吃。还有那整天吃土的曲蟮她也能吃。
户部尚书听得直皱眉头。这样野蛮的丫头怎么入得了西陵皇帝的眼的?
后来那细作又说:据说羽瑶公主小时候家里特别穷,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差点没饿死。
听了这话,户部尚书又觉得那个小丫头还挺可怜的。
这几个细作还打听到那位羽瑶公主还有一些大作坊在筹建中。这其中就有困扰大夏皇帝南宫博的笔墨纸砚问题。因为大夏国虽然地广,但是平原、丘陵和山地占了大半,森林并不多。
所以,当这一消息传回大夏时,户部尚书都等不急明日上早朝,当即坐车赶到了宫门外。
康顺帝对此事也非常重视。翌日早朝,听闻此消息的满殿文臣激动不已。
他们大夏太缺纸张了。贵族还好,可用昂贵的纸张或丝帛书写。至于穷苦的学子,平时多用竹简。是洗了又写,写了又洗的。费事不说,还不方便携带。
更有甚者,在地上写字做文章。直到自己认为可以了,才又抄到竹简上。总之,书写用品是五花八门。
笔墨砚台大夏倒不缺。可那也不如细作画的那根细长的木头笔好啊!听说这种笔竟然不用蘸墨汁,省了买砚台研磨浪费时间了。
况且那笔芯用的铅也不是多贵的东西。他们大夏山少,可矿多啊!光是不值钱的铅矿就有三四个。
在他们大夏不值钱的东西,竟然被西陵的一个小丫头给派上了大用场。
还不等康顺帝发表意见呢,翰林大学士严章等一众文臣,齐刷刷的跪了一地。
请求夏皇为了天下的学子着想,派遣使者出使西陵。花银子买也好,用他们大夏珍贵的马匹去换也好。一定要把这个木头做的铅笔和纸张的制作工艺给弄到手。
康顺帝还没说什么呢,底下的那帮子武将可不干了。
左将军云齐先蹦了出来,他的胡子被气的撅起来老高。
他怒目横眉的指着严章的鼻子,话语脱口而出:“你个酸臭的糟老头子,你还真敢想!拿我大夏的马匹换那不能吃穿的玩意。你咋不说把战马也都拉去换了。干脆这军队也不用要了,有敌国攻城掠地,你们就用那一撅就折的笔杆子迎敌去吧!”
云齐是岁数越大,脾气越暴躁。他这一顿吼,把一向言辞犀利的翰林大学士严章都给整的差点词穷了。
这还是他那个平时看着还算和善的亲家公吗?
严章也被气的直抚胸口,喘了半天才怒道:“你个糟老杆,本官现在谈的可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为了下一代着想。你不懂能不能不要在这里胡搅蛮缠。
本官又没说用战马去换。再说咱大夏胜产马匹,马儿又强壮,一匹马得换多少纸张。
况且马儿繁衍的快,两年就能产下一个小马驹。可要培育一代英才最少得十年八年的。
这么浅显的道理你都不明白,还在这里跟我吹胡子瞪眼睛的。你羞不羞啊!”
要论吵架,左将军云齐还真不是翰林大学士严章的对手。
可云齐有杀手锏啊!他那个白白嫩嫩,乖乖的小外孙严思航,开口会说的几个字除了娘亲、爹爹外,那就是外公了。
可把天天散朝回府先抱孙子的严章给嫉妒坏了。可无论他怎么教,小孙孙都说不清楚爷爷这两个字,只会说捏……捏。
于是,严大人另辟蹊径,教孙子喊祖父。
可小家伙觉得祖这个字不好听,他就嘱咐、嘱咐的喊。
被云齐听到后,总拿这个事嘲笑他:“土埋半截的人了,还让老夫的乖乖外孙嘱咐你,你这一大把年纪都活哪里去了?”
每次严大人一听这句话,就气的牙疼说不出话来。
今天云齐又把这事给搬出来了。
没外人说说也就罢了,可当着这么多人不给他面子,严大人的脸羞成了猪肝色。
可他旁边的那些个文臣不干了。
涉及到自身利益,所有的文官都站在了一个阵营。特别是上书房负责教授太子课业的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几人。
南宫凌本人却没有太大的喜悦。要回大夏了,心里越发的不舍了。
因为沐瑶不会跟随南宫凌一起走,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她呢!
还好,有师父陪伴不至于孤单。
大夏使臣一行人被迎进了瞻云馆,让他们稍事休息。只等午宴时再为他们接风洗尘。
正午时分,太阳高悬,西陵的京城里变得格外的暖和。但对于久居南边的大夏国人,还是冷的裹紧衣袍。多亏了永平帝为他们每人配备了两个暖手炉,才不至于那么难受。
礼部尚书把大夏使臣亲自迎进了太和殿。
宁王等人心里暗自赞叹,西陵虽不及他们大夏疆域辽阔,但这一路行来。发现老百姓都安居乐业,街市上热闹的很。
镇子上房屋林立,街道宽敞。店铺都一个挨着一个的。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左相颜明澈对民生要比那两位观察的入微。他发现好多交通便利,大点的市镇或村屯,都有一些未建完的小作坊或大厂子。
作坊多,活计就多,老百姓的日子才会好过。只有老百姓的腰包鼓了,才会多多的消费。从而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而给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
颜明澈想到自己的国家,虽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是新兴的产业却不多。若是再这样持续的发展下去,国家经济即使不会发生太大的波动,国库也不会太过丰盈。
无战事还好,若是发生大点的战争或是天灾来临,恐怕将掏空国库。
大夏与西陵临近的几个城池,以前虽然也有通商往来,但大多是商品互换。可最近半年,通商形势渐渐地发生了改变。西陵的商人多用银钱购买他们夏国的商品。
一开始,大夏国商人还挺高兴的,到手现银总比换回商品再卖出去更加赚钱。省了车队的费用不说,也避免了一些货物由于运输途中储存不当,带来的损耗。
西陵和大夏两国的货币通用,不用再兑换。所以许多到他国边境线的大夏国商人,都赶来青州城、吴淞关、北冥关等边境城池来贩卖他们的商品。
可不久,大夏国商人又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手里的银子多了,但是能创造价值的货物却少了。
现在别说是卖给大夏国人物品,就是他们自家的商铺货架都摆不满了。
无奈之下,这些商人又开启了进货模式。
和大夏通商的国家不单单是西陵一国。可几经对比,他们发现西陵的货物品种齐全,质地优良,而且价格合理。重要的是西陵商人敢签订合约,持续为他们供给所需。
就这样,和西陵接壤的几个城池,成了大夏最大的通商基地。
而银子也不断的流入了西陵人的口袋。边城的税银暴涨,自然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户部尚书亲派几个商业细作进入了大夏。
只可惜这几个细作所打探到的消息只是些皮毛。
他们只知道大夏国人喜欢喝的果酒,是一个民间公主沐瑶所酿造。他们喜欢吃的烤串也是沐瑶所创。倍受大夏人喜爱的药丸据说也和羽瑶公主有关。
而且那位羽瑶公主还是个贪吃的。听说那黑黑的土鳖虫她也拿来吃。还有那整天吃土的曲蟮她也能吃。
户部尚书听得直皱眉头。这样野蛮的丫头怎么入得了西陵皇帝的眼的?
后来那细作又说:据说羽瑶公主小时候家里特别穷,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差点没饿死。
听了这话,户部尚书又觉得那个小丫头还挺可怜的。
这几个细作还打听到那位羽瑶公主还有一些大作坊在筹建中。这其中就有困扰大夏皇帝南宫博的笔墨纸砚问题。因为大夏国虽然地广,但是平原、丘陵和山地占了大半,森林并不多。
所以,当这一消息传回大夏时,户部尚书都等不急明日上早朝,当即坐车赶到了宫门外。
康顺帝对此事也非常重视。翌日早朝,听闻此消息的满殿文臣激动不已。
他们大夏太缺纸张了。贵族还好,可用昂贵的纸张或丝帛书写。至于穷苦的学子,平时多用竹简。是洗了又写,写了又洗的。费事不说,还不方便携带。
更有甚者,在地上写字做文章。直到自己认为可以了,才又抄到竹简上。总之,书写用品是五花八门。
笔墨砚台大夏倒不缺。可那也不如细作画的那根细长的木头笔好啊!听说这种笔竟然不用蘸墨汁,省了买砚台研磨浪费时间了。
况且那笔芯用的铅也不是多贵的东西。他们大夏山少,可矿多啊!光是不值钱的铅矿就有三四个。
在他们大夏不值钱的东西,竟然被西陵的一个小丫头给派上了大用场。
还不等康顺帝发表意见呢,翰林大学士严章等一众文臣,齐刷刷的跪了一地。
请求夏皇为了天下的学子着想,派遣使者出使西陵。花银子买也好,用他们大夏珍贵的马匹去换也好。一定要把这个木头做的铅笔和纸张的制作工艺给弄到手。
康顺帝还没说什么呢,底下的那帮子武将可不干了。
左将军云齐先蹦了出来,他的胡子被气的撅起来老高。
他怒目横眉的指着严章的鼻子,话语脱口而出:“你个酸臭的糟老头子,你还真敢想!拿我大夏的马匹换那不能吃穿的玩意。你咋不说把战马也都拉去换了。干脆这军队也不用要了,有敌国攻城掠地,你们就用那一撅就折的笔杆子迎敌去吧!”
云齐是岁数越大,脾气越暴躁。他这一顿吼,把一向言辞犀利的翰林大学士严章都给整的差点词穷了。
这还是他那个平时看着还算和善的亲家公吗?
严章也被气的直抚胸口,喘了半天才怒道:“你个糟老杆,本官现在谈的可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为了下一代着想。你不懂能不能不要在这里胡搅蛮缠。
本官又没说用战马去换。再说咱大夏胜产马匹,马儿又强壮,一匹马得换多少纸张。
况且马儿繁衍的快,两年就能产下一个小马驹。可要培育一代英才最少得十年八年的。
这么浅显的道理你都不明白,还在这里跟我吹胡子瞪眼睛的。你羞不羞啊!”
要论吵架,左将军云齐还真不是翰林大学士严章的对手。
可云齐有杀手锏啊!他那个白白嫩嫩,乖乖的小外孙严思航,开口会说的几个字除了娘亲、爹爹外,那就是外公了。
可把天天散朝回府先抱孙子的严章给嫉妒坏了。可无论他怎么教,小孙孙都说不清楚爷爷这两个字,只会说捏……捏。
于是,严大人另辟蹊径,教孙子喊祖父。
可小家伙觉得祖这个字不好听,他就嘱咐、嘱咐的喊。
被云齐听到后,总拿这个事嘲笑他:“土埋半截的人了,还让老夫的乖乖外孙嘱咐你,你这一大把年纪都活哪里去了?”
每次严大人一听这句话,就气的牙疼说不出话来。
今天云齐又把这事给搬出来了。
没外人说说也就罢了,可当着这么多人不给他面子,严大人的脸羞成了猪肝色。
可他旁边的那些个文臣不干了。
涉及到自身利益,所有的文官都站在了一个阵营。特别是上书房负责教授太子课业的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