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无力反击-《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嗯。”

  祖龙点头,不再多言,继续注视着沙盘。

  ……

  新章 军情紧急,祖龙震惊

  赵高站在一旁,不敢妄语。

  在宫中,无论宦官权势如何,终归由君主掌控生死。

  这时,

  “报!”

  殿外传来急促呼喊。

  “来者何人?”

  祖龙转身,眼中透着期待。

  尽管稳坐咸阳,他对秦军实力充满信心,但内心仍有疑虑。

  他志在天下,此次伐韩意义重大,不容闪失。

  多年来的心血如今到了关键时刻,祖龙彻夜难眠,只盼捷报。

  赵高快步出殿,取回军报递给祖龙。

  祖龙迅速打开,笑意浮现在脸上。

  “好,蒙武、蒙恬果然没有辜负寡人的期望。

  短短数月,韩境已被突破。”

  然而,当他继续阅读时,脸色突变。

  他震惊地得知,这一大胜竟源于一人之力,此人不仅击杀敌军主帅,更迫使敌军投降。

  “赵迟?竟有这般本事?这样的功劳,连白起都难以媲美。

  我大秦又要多一位猛将了?”

  祖龙内心震撼,一个新兵仅两月便取得如此成就,实在罕见。

  回顾秦史,无人能及。

  “赵高,速召李思、冯去疾来见。”

  “是。”

  待赵高离开,祖龙低声说:“赵迟刚入新兵营时,蒙恬曾递过他的奏书,寡人对他略有了解。

  看来蒙恬眼光不错。”

  “赵迟的表现令人满意,未辜负我们的期望。”

  祖龙凝视战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样的战绩堪称空前。

  若传出去,谁能相信如此功绩出自一名新兵?

  不久,李思、蒙毅、尉缭等重臣齐聚章台宫。

  “臣等参见大王。”

  众人入殿即行礼。

  身为重臣,他们各自负责粮草、军资和外交事务。

  自大军出征以来,他们始终谨慎行事,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平身。”

  祖龙挥手示意。

  “大王,可是蒙将军传来捷报?”

  李思满怀期待地问道,众人亦神色充满期待。

  “边境之战,蒙武率领精锐万人突袭,一举击溃韩军,斩杀敌人数万,俘虏无数,而我军仅损失数百,大获全胜。”

  祖龙笑意盈盈地对群臣说道。

  “恭喜大王!”

  听到捷报,群臣紧张的心情顿时放松下来,齐声欢呼。

  “看来大王用人得当。”

  “蒙氏父子领军,确实能助我秦帝国平定韩国。”

  李思微笑着说道。

  “此战关键,不在蒙武。”

  祖龙却摇头否定了。

  “不是蒙武?”

  众臣皆露出疑惑的表情。

  “这是蒙武呈上的战报,请诸位过目。”

  祖龙没有多加解释,直接将战报递出。

  李思上前接过,众人围过来仔细阅读。

  看完战报内容后,各位重臣无不震惊,彼此对视,难以置信。

  许久之后。

  “大王。”

  “战报中提到,我军又增添了一位英雄。”

  李思感慨地说。

  “确实是这样。”

  “这样的战绩与实力,堪称我大秦的万人敌。”

  秦王的厚赏

  “此人替我大秦边境立下大功,大王必定会重赏。”

  尉缭立即说道。

  “此人不凡。”

  “入伍仅数月就有如此战功,我大秦恐怕又要诞生一位能与王翦上将军齐名的战神了。”

  冯去疾也不禁赞叹。

  仅凭一人之力便击溃敌军,已是罕见奇迹。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亲手取了敌军统帅的首级,赢得了无上荣耀。

  秦朝众臣听到这个消息,无不为之震撼。

  难怪他们会如此激动。

  ……

  秦王的厚赏

  “李思。”

  “凭借此次战功,该如何赏赐?”

  祖龙神色庄重地问道。

  李思躬身回答:“回禀大王,仅凭此战果,至少应晋九级封爵,达到五大夫之位,授予五千人部将之职,并赐良田千亩。”

  “然而大王,这样的功勋确实值得这样的奖励。”

  “但赵迟只是刚入军旅的新兵,突然授予高位,是否有些不当?”

  李思补充道。

  话音刚落。

  尉缭立刻反驳:“廷尉此言差矣。

  我大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就实行‘无功不禄’的原则,这是百年的准则。

  赵**如此殊勋,理应按功行赏。

  如果不以此功行赏,又如何安抚那些为国效力的勇士呢?”

  “言之有理。”

  “军功律令是我大秦强盛的基础,若废弃此制,我大秦怎能傲然于天下?”

  蒙毅也随声附和。

  冯去疾虽然没有说话,但也点头表示同意。

  “此论极是。”

  “老夫亦表赞同。”

  此时。

  殿外传来一道略显苍老却坚定的声音。

  众人循声望去,尽皆惊讶。

  “相邦,您怎么会在这里?”

  群臣用敬畏的眼神注视着来者。

  秦相王绾拜见祖龙时,祖龙关心其健康,得知痊愈后,称赞其在灭韩计划中的重要性。

  王绾提醒廷尉李思重视军功体制,强调公平对待将士。

  随后,祖龙宣布对赵迟的重赏:从代理升为左庶长,统领万人。

  此举令群臣震惊,因这超越了预期。

  群臣退后,祖龙独坐榻上,拿出一幅画卷。

  画卷中是一位绝世佳人,祖龙深情凝视,唤她“冬儿”

  感叹十年分别,诉说着思念。

  但画中人无动于衷,祖龙轻声询问她是否知情。

  “昔日我对你说过的话,如今正一一应验。

  我已真正掌控大秦,不再受制于人,更无人敢独断专行。”

  “可我心里满是怨恨。”

  “若十年前我就有这样的地位,你便不会因那些人被逼离开,我们也不必分离。”

  “你只需安心等待。”

  “我已经踏上了统一天下的征程。

  我对你的承诺发自真心,我会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国,广袤的土地只属于大秦。

  我会让百姓免于战火,安居乐业,这也是你一直以来的愿望。”

  “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我一定会找到你。”

  “这一次,绝没有人能阻止我迎娶你,更没人能阻止我立你为后。”

  祖龙凝视画中人像,流露一个男子的誓言,而非以往的威严。

  令人惊讶的是,这幅画卷中的女子究竟是何许人,竟让一向冷峻的祖龙展现出如此深情的模样。

  此外,祖龙登基已有二十多年,后宫佳丽无数,连长子扶苏的母亲郑夫人也未曾封后。

  在他的后宫中,似乎没有一人能引起他的真挚情感。

  皇后之位,始终空悬。

  这其中的原因,或许只有经历过那段变故的人才能明白,为何祖龙迟迟未立皇后。

  ……

  时光飞逝。

  对于大秦来说,赵迟功劳显着,他率领前锋军击溃韩军防线,为边境战事奠定了基础。

  蒙武与蒙恬统领十九万精锐秦军,出其不意地进攻韩国,兵锋直指数座边境城池。

  大秦的突袭令韩方措手不及,二十万大军迅速侵入,韩军完全无力组织有效防御。

  短短一个月,蒙恬亲自率部攻陷上党城,此城由五万守军防守,秦军大获全胜,俘虏众多。

  上党的失守让韩国门户洞开,**的命运似乎已成定局。

  两个月后,秦军横扫半个韩国,韩军节节败退,无力反击。

  二十万秦军分路推进,逐步侵占韩国土地。

  韩军彻底溃败,成为一盘散沙,韩都新郑也被围困,预计再过一两个月,韩国将彻底**,国土尽归秦帝国。

  新郑宫内,气氛压抑。

  “报!”

  “启禀大王,上党已被秦军占领,我军五万守军全军覆没,城池已落入秦人之手。”

  “启禀大王,秦军又攻下华阳城,四万韩军溃散,华阳全境陷落。”

  ……

  韩王坐在龙椅上,愤怒与绝望交织,质问群臣:“为何秦军如此强大?祖龙到底调动了多少兵力?为何我韩军如此不堪一击?”

  韩王目光如炬,扫视群臣,却见众人低垂着头,无人敢言。

  虽然韩国向来是七国中实力最弱的,但也有十余万兵力。

  然而,仅仅两个月,半壁江山便沦陷,主力损失殆尽,面对秦军毫无还手之力。

  “大王且息怒!”

  秦军此次举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世人皆以为其目标是赵国,未曾想竟指向韩国。

  此战失利,全因秦军突袭所致。

  只需等待魏、赵两国援军到来,韩国定能夺回失地。

  朝堂之中,韩臣依次进言,语调虽显凝重,却仍怀一线希望。

  他们相信,同根同源的赵、魏两国会成为韩国的救星。

  ……

  韩国多年以来得以存续,全赖其独特战略位置,乃秦东扩必经之路。

  对秦帝国来说,

  欲一统天下,必先除去韩国。

  因此,韩国一直是各国抗秦的前沿阵地。

  无论何时,他国都不愿见韩国被灭,尤其是与韩国同宗的赵、魏两国。

  “让我安心?”

  “如今国土已丧失大半,大军又败于秦军,叫我如何安心?”

  “你们得给我个交代!”

  韩王盛怒,高声呵斥群臣。

  “大王息怒。”

  大臣们只能伏身跪地,别无他法。

  韩王脸色阴沉,许久才平复情绪。

  “韩卿。”

  “派往赵、魏的使者可有回音?”

  “带回了何讯?”

  韩王转头看向一名三十余岁、气度温雅的文臣,他是宗室子弟,姓韩名非,曾在稷下学宫求学,学识渊博,归国后尽心辅佐,使国力渐强。

  韩非神情严肃,上前揖礼奏报:“大王,我国与赵、魏相邻,赵魏闻我国遇困,迅速派兵援助。

  但……”

  韩王原本眉头紧锁,听完稍展笑意:“魏王若能助战,寡人便无惧秦军。

  只需坚守现有城池,待援军至,必能驱秦出境。”

  “大王!”

  “此事非易。”

  “秦帝国早有周密计划,为灭我国,遣王翦率十万精锐驻扎于赵魏交界,只要两国稍有异动,王翦便会挥师直入。”

  “我国已深陷秦之算计。”

  韩非苦笑着摇头。

  起初王翦攻赵时,韩非以为是响应燕国求援。

  直到韩地沦陷,才知这实为针对本国之策,旨在亡韩。

  “那寡人该如何?难道真的坐视不管?”

  韩王收起轻松之意,焦虑地环顾四周。

  然而朝堂之上,众臣皆默然低头,无人献策。

  这般情景,令韩王心如死灰。

  “报——”

  “大王,大事不好!”

  殿外传来急促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