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这一切旨在预防降卒生变-《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明日……”

  赵迟沉声开口,语带威严,“我将接收赵国降卒,诸位有何见解?”

  “上将军,是否如在韩国时,将降卒分散编入军队,授予我等秦军预备身份?”

  章邯恭敬请教。

  “正是如此。”

  赵迟微微一笑,目光深邃。

  “此次扩军,与往昔不同,昔日我统率不过十万之众,加上韩国守军也不过二十万,骑兵更是临时召集的五万。

  如今遵大王旨意新组建军队,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此次,我要打造一支攻守兼备的强大军力。”

  “骑兵不可或缺,步兵同样重要,弓箭手亦为关键。”

  “它们需彼此协作,共赴战场。”

  “骑兵至少需十万,步兵二十万,各部力量合理调配。”

  “诸位有何见解?”

  赵迟环视四周将领问道。

  “上将军英明。”

  众将齐声响应。

  “此番灭赵之战,立功者众多,名册已存档。

  扩军之后,这些将士理应受赏,不得亏待。”

  赵迟叮嘱道。

  “末将遵命。”

  诸将皆点头称是。

  “好了。”

  “若无他事,诸位可先行退下。”

  赵迟点头示意,眼下无需多言,重点在于明日——接收二十万赵军降卒。

  此事并不复杂,已有接纳韩国降卒的经验。

  “末将告退。”

  众将向赵迟行礼后离去。

  “终于接近回家的最后一程了。”

  “一年未见,烟言想必十分想念我吧。”

  赵迟嘴角浮现出一抹期待的笑意。

  次日。

  邯郸城外。

  仿佛重现阳城情景。

  此刻的邯郸城外宛如阳城再现。

  二十一万赵军降卒齐聚此处,同样席地而坐,四周遍布秦军锐士,警戒森严。

  这一切旨在预防降卒生变。

  投降的士兵满心焦虑,不知秦廷如何处置他们。

  这种恐惧甚至超过当年韩军的感受,尤其是赵国人,对秦帝国既惧又怨。

  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虽已过去许久,但此事至今令人难忘。

  赵国人一直渴望复仇,却因秦帝国缘故,许多家庭支离破碎,因此他们尤为畏惧。

  此刻,他们唯一的指望便是赵迟在邯郸城外战败时的承诺——保证不会伤害他们。

  “上将军至!”

  一声高呼令降卒胆寒。

  生死一线间,若上将军下令斩杀,今日便是他们的末日。

  赵迟在众将陪同下现身城墙,威严地俯瞰这些降卒。”我是赵迟,大秦上将,奉命全权裁决你们的生死。

  生或死,皆由我一念之间。”

  降卒愈加惶恐,欲逃却被四周持弓的秦军震慑,稍有动作便可能被万箭穿身。

  然而,赵迟随后的话语让他们略感安心。”我曾承诺不会杀你们,也绝不会食言。

  我会给你们一条活路。”

  他的声音洪亮有力,直击人心。

  此话一出,不少降卒顿时释然,性命总算保住。

  “本将明白。”

  赵秦两国有过旧怨,长平一战,秦之武安君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结下深仇。

  往事如烟,恩怨自当随风而去。

  两国交战,非士卒之过,乃天时地利使然。

  赵迟言毕,续道:“降卒营中,想必诸位已知秦廷处置降卒之法。

  一是贬为奴隶,分派各地劳役,终生不得赦免;二是贬为刑徒炮灰军,替秦征战,却永为奴籍,直至终老。”

  此二策,降卒皆有所闻。

  赵国亦同此法。

  中原三分,同宗共族,降卒问题皆为三国难题,处理方式大致相似。”秦廷仅此二策,然接管韩地后,吾曾奏报大王,增其一法。”

  赵迟言,“即予降卒重生之机……”

  话至此,赵迟简明扼要地宣告新策,一如阳城之时,赐二十万赵卒新生。

  降卒自然欣然接受,随后赵迟令屠睢拆分二十一万降卒,混编入秦之精锐,组建邯郸大营新锐。

  如当年收降韩卒,此辈亦需时日与秦军磨合,方能融入。

  两月后,龙台宫。

  “报上将军,大军整合完毕。”

  “原降卒已分散入精锐,现正受战阵操练。”

  “各地郡兵部署妥当,函谷、蓝田两地防务交接完成。”

  诸将一一回报近况,屠睢、章邯、任嚣等皆有才略,归赵迟麾下,既遵命行事,又善权变。

  “万事俱备。”

  赵迟听罢心定。

  近两月全力备战,今见成效:邯郸大营稳固,兵力大增,另调十万郡兵至各地。

  “尚有何遗?”

  赵迟问。

  “回将军,井然无误。”

  “赵地已有四十万大军驻邯郸大营,足维稳定。”

  “上将军可安心归咸阳。”

  屠睢笑道。

  “确是如此,夫人与孩儿盼您归家团聚。”

  章邯附和道。

  赵地无忧

  “上将军尽管宽心,赵地自有我们守护。”

  任嚣郑重承诺。

  深知赵迟归乡心切,近两月来他们全力以赴确保事务井然有序。

  “赵地防务拜托诸位。”

  赵迟对众将说道,“与家人团聚后,我即刻返回。”

  “上将军放心。”

  众人齐声应允。

  转身之际,赵迟叮嘱屠睢和章邯:“接下来数月需加倍谨慎,切莫懈怠。”

  “上将军放心。”

  二人神情笃定。

  轻点颔首,赵迟迈步离去,踏上归途。

  这一刻,他盼之久矣。

  “烟言。”

  “迟哥哥归来了。”

  赵迟满怀期待。

  目送赵迟远去,任嚣疑惑满腹转向屠睢与章邯。

  “老屠,老章。”

  “上将军临别之言究竟所指何意?”

  任嚣好奇问道:“何谓武道?”

  他不解赵迟提及“武道”

  是否有更深含义,这更让他困惑不已。

  “这……”

  屠睢与章邯相视一笑,面对任嚣的迷茫,一时难以启齿。

  “莫非是秘事?”

  任嚣神色微动。

  “老任。”

  “追随上将军已逾一年。”

  “你如何看待上将军?”

  屠睢目光深远发问。

  “在我心中,上将军乃大秦战神,无与伦比。”

  任嚣毫不犹豫。

  “若要你效忠上将军,你可愿意?”

  屠睢追问。

  “先忠于上将军,再忠于大秦。”

  章邯补充,目光直视任嚣。

  话音未落,任嚣怔住,察觉到二人眼神,他顿觉眼前局势远比想象复杂。

  秦始皇与赵迟会面

  十日后,咸阳城。

  两千精锐护送车队缓缓入城。

  此乃赵迟的近卫军,属其私属武装。

  身为大秦上将军,爵位至高。

  麾下亲信竟达数千。

  放眼秦帝国,仅蒙武、王翦、桓漪三位统帅可媲美。

  即便文官高位者,随从亦不过数百。

  这是文武之别。

  “李青,快到咸阳了吗?”

  车内,赵迟探问。

  血虎始终相伴。

  “回上将军,片刻即至。”

  李青笑道。

  “见驾后,便可返乡。”

  “心情如何?”

  赵迟微笑询问。

  多年军旅让众人迅速成熟。

  赵迟已满二十,即将步入二十一岁,与他同批入伍的李青等人也都成年。

  当初离开李家村的十人,在赵迟的庇护下各自建功立业,最差的也升至万人长。

  尽管赵迟尽力守护,战事依旧残酷,还是失去了一位同伴。

  未来局势难测,但他仍坚定保护他们,因为这些同乡曾在他孤身前往李家村时伸出援手,如今已是他最忠实的追随者。

  这些出身同一村庄的兄弟们,还能依赖谁?一人成功,乡里共享荣光。

  在赵迟心中,村里的伙伴就像亲人一样。

  “终于可以回家了,漂泊多年,甚是欢喜。”

  “迟哥,多亏你,不然我们早就战死沙场了。”

  李青由衷感激赵迟。

  “别这样说。

  这次你返乡,等我休整后会安排李雄他们轮流回去探亲。”

  “多谢迟哥。”

  李青再次致谢。

  车队渐渐靠近咸阳。

  远处咸阳城隐约可见。

  “咸阳,我大秦都城。”

  赵迟透过车窗注视远方的咸阳。

  虽已重生于此二十年,这却是他首次亲眼见这帝都。

  虽尚远,仅能辨其大致轮廓,但其雄伟气势远超别国首都。

  咸阳,果不负大秦之名,乃当今天下最强国核心。

  “历史记载……”

  秦始皇驾崩后,胡亥继位,残害宗室,屠戮皇族,几乎断绝血脉。

  后来六国联军攻陷咸阳,项羽更焚毁古城。

  如此繁华都城终成废墟。

  但今不同,因我在此。

  虽无法改写秦统一的历史,却绝不受制于它,我要主导走向。

  即便秦始皇逝去,我也定护此城,不让大秦往昔辉煌就此消亡。

  眺望咸阳,赵迟豪情满怀。

  此时,自咸阳方向奔来百余名骑士,皆着禁卫军特制战甲。

  “末将辛胜,恭迎赵迟上将军凯旋归朝。”

  领头将领下马行礼,态度十分恭敬。

  “辛胜?竟然是禁卫军统领亲自来接。”

  赵迟心生赞叹,“秦始皇待我不薄。”

  随即下车回礼:“多谢辛胜将军亲迎。”

  “上将军过誉,实为荣幸。”

  辛胜眼神充满对赵迟的崇敬。

  赵迟威名远播,他所取得的战绩令韩、赵两国覆灭,使大秦帝国力达到顶峰。

  作为最年轻的上将军,他在本国乃至诸国间都享有盛誉。

  百万精兵对赵迟无比尊崇。

  提及昔日的武安君白起,无疑是公认的战神,所向披靡。

  赵迟的声望正逐步接近白起,许多人坚信他将成为大秦新一代的无敌战神。

  “辛苦你了。”

  赵迟再次道谢。

  “上将军。”

  辛胜恭敬回应,“大王得知您已至咸阳境内,亲自率百官在城门外等候。

  咸阳百姓也自发聚集,迎接您的凯旋。”

  辛胜立刻领百名禁卫军开路,赵迟的亲卫随后跟进。

  很快,他们抵达城门。

  此时,城内外气氛庄重而紧张。

  祖龙着王袍、戴冕旒,身后侍立文武百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