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这是朕的承诺-《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邯郸一失,赵国核心必入我手,不仅廉颇,代地李牧亦会率军回防。”

  “两路大军灭赵再无障碍。”

  “待赵亡,赵迟当居首功。”

  尉缭感慨万分,这位鬼谷出身的谋士也为赵迟的成就惊叹。

  “赵迟不负所望。”

  “朕懂他,他也懂朕。”

  “有赵迟这般人才,是朕之幸,亦是大秦之福。”

  祖龙欣然一笑。

  此战果消除了群臣疑虑,为秦灭赵开辟更广阔道路。

  “大王。”

  “赵迟既占邯郸,赵国必全力以赴夺回,届时他将面临廉颇大军围剿。

  若城破,他与部属必陷重围。”

  “臣以为……”

  “速遣王翦、桓漪两位上将加速进军,夺取赵地,尽早入邯郸,与赵迟内外夹击,一举歼灭廉颇大军。”

  尉缭兴奋道。

  “让使者见赵迟。

  他应已知秦伐赵,凭其智,必明自己任务从攻转守。

  守住邯郸,诱敌深入,他便是赵国腹心之患。

  赵国欲翻盘,唯有拔除此钉。”

  “但赵迟既已占邯郸,怎易被夺回?”

  赵翦在廉颇撤退后立即东进。

  “赵国之事,不过迟早。”

  祖龙冷笑一声。

  祖龙对赵迟的信任毋庸置疑。

  “臣等恭贺大王。”

  群臣齐声高呼。

  “此赵迟,是否真的无坚不摧?”

  李思心中满是不甘与怨愤。

  不过两年时间,赵迟从普通村夫升任秦之上将军,位列九卿,与李思平起平坐。

  “传朕旨意。”

  “命王翦、桓漪、赵迟全权负责战场布置,朕只要结果——灭赵之果。”

  祖龙语气凌厉,尽显威严。

  “大王英明。”

  群臣齐声附和。

  “大军出发,粮草辎重不可少。”

  “退下吧。”

  祖龙挥袖示意。

  “臣等告退。”

  群臣带着复杂情绪离开章台宫。

  “赵国。”

  “也将覆灭了。”

  祖龙凝视沙盘上的赵国疆域,随手撤去标识。

  “赵迟。”

  “朕愈发期待与你相见。”

  “灭赵之后。”

  “无论如何,朕定要见你一面。”

  “让你看看妻儿的面容。”

  “这是朕的承诺。”

  祖龙低头看向地图,嘴角浮现笑意。

  “启奏大王。”

  “夏御医有书信一封,不知大王此时是否愿意阅览?”

  赵高上前一步,双手呈上竹简。

  “夏御医?”

  祖龙略显惊讶,目光转向赵高,“这信何时送来?”

  “数日前送到,但那时大王忙于赵国战事,臣不敢打扰,直到今日才敢献上。”

  赵高语气谦逊。

  “他去李家村多久了?”

  祖龙接过竹简问道。

  “自大王任命赵迟为上将军起,夏御医便前往李家村,至今已有两月。”

  赵高回答谨慎。

  “嗯。”

  祖龙没有多言,展开竹简仔细阅读。

  片刻后,他合上竹简收好。

  “罢了,退下吧。”

  祖龙朝赵高摆手,不再多说。

  “连你也离开咸阳,不愿回来。”

  “孤身一人,或许朕真是孤身一人了。”

  祖龙紧握竹简,叹息一声。

  多年来,他对夏无且一直敬若岳父,即便关系稍近,也从未因君臣身份有所疏远。

  如今,夏无且在信中请求归乡,在李家村度过余生,令祖龙既感失落,又深受触动。

  “岳父。”

  “安心,韩已亡,赵亦将倾。”

  “待天下统一,朕必定亲自寻找冬儿的踪迹,定会让你们父女团聚。”

  祖龙暗自立誓,决心坚定。

  ……

  赵国,邯郸。

  “杀!杀!”

  “攻破邯郸,夺回城池!”

  “后退者,斩!”

  “率先破城者,赏万金,官升三级!”

  “冲锋!”

  邯郸城外,赵国主将高声呼喝,以军令威慑,用重赏激励士气。

  然而,望着眼前这座坚固的城池,他心中隐隐不安。

  即便堆积如山的尸骨染红了大地,也无法完全描述这场战斗的惨烈。

  邯郸城前,尽是一片废墟,鲜血浸透泥土,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血腥气息。

  断垣残壁间,折断的兵器和散落的箭矢随处可见,无数赵军将士倒在乱箭之下,甚至被巨石碾成血泥。

  赵军的攻城器械——临车、云梯等——几乎全部损毁。

  短短数日内,已有超过数万赵军阵亡,这一数字仍在不断攀升。

  在廉颇的严厉指挥下,赵军昼夜不停地猛攻,却始终找不到突破口。

  自战争开始以来,赵军伤亡惨重,不仅未能攻下邯郸,反而陷入深深的绝望。

  起初,他们对秦军充满敌意,士气高昂,如今却只剩下对攻城的恐惧。

  那些轻易被秦军攻陷的城池,现在对他们来说变得无比艰难。

  “上将军。”

  “继续下去只会带来更多损失。”

  “赵迟固守邯郸,秦军无懈可击。

  短短数天,我军已损失近八万,近乎全军覆没,仅剩少数幸存者。”

  众多将领站在战车旁,声音低沉地说道。

  “事到如今,”

  “唯有破城,别无他法。”

  廉颇神情严肃地说。

  起初,他相信麾下的精锐能够在最迟的期限内攻克邯郸,彻底消灭城内的秦军,从而收复失地。

  但现实迫使他直面残酷的真相。

  经过数天激战,王翦的大军已深入赵地,正逼近邯郸。

  今日已是第八日,或许王翦的军队已经靠近邯郸。

  “上将军,”

  “或许我们可以撤往代地,与李牧将军的部队会合,这样可以保存实力。”

  一位将领建议道。

  “撤回代地是最糟糕的选择。”

  廉颇摇头拒绝,语气坚决。

  廉颇站在战车上,眺望北方广阔的土地,长叹一声:“代地是我方北部的重要屏障,李牧率二十万大军驻守足以保卫疆域。

  若调回兵力,就等于放弃大半国土。”

  郭开来到战车旁,由几名侍卫护送,呈上王命:“廉颇,大王的意思是,若不能攻下邯郸,你即刻卸甲归田,不得再领兵。”

  “连续多日未能破城,大王深感失望。”

  郭开的声音冰冷。

  廉颇凝视着郭开,眼中满是无奈与愤怒,最终低下头:“臣遵旨。”

  “若今日仍无法破城,我甘愿交出兵权,自刎谢罪。”

  他的语气冷淡。

  郭开点头后转身离开。

  廉颇环视周围的将领,沉声说道:“诸位,这关乎赵国存亡。

  若邯郸不破,我赵国将无力再与秦对抗。

  若此战再次失败,我将亲自率领主力攻城!定要拿下邯郸!”

  他抽出佩剑,眼神决然:“决一死战!”

  士气高昂,目光充满敬仰。

  廉颇作为赵国名将,威名早已深深扎根于军中。

  然而,赵军再次败退,战场上尸横遍野,伤者哀号不已。

  数位主将跪地请罪,廉颇挥手示意起身:“此败非尔等之过。”

  言罢,他跃下战车,斩断缰绳,跨上另一匹战马,高声宣布:“今次,由我亲自出击!”

  “我将亲率大军攻城,若不能破邯郸,绝不后撤。”

  “亲卫队听令,随我冲锋!”

  “诸将随后接应。”

  “即便我阵亡,攻城亦不可停!”

  廉颇立于马上,向众将下达命令。

  “全力效忠上将军!”

  见廉颇意志如磐石,众将只得凛然遵命。

  “部署攻城部队!”

  “擂鼓助威!”

  廉颇挥舞利剑,大声呐喊。

  回应震天响。

  咚、咚、咚。

  沉稳的鼓声在赵营中回荡,却隐隐透着悲壮的气息。

  环顾四周。

  邯郸城楼上,赵迟唇角微翘,冷笑一声:“廉颇仍未放弃,欲做最后一搏。”

  “上将军。”

  “据时日推算,王翦将军他们应已靠近邯郸边境。”

  “今日或是廉颇最后一次攻城的机会。”

  任嚣道。

  “廉颇身为赵国宿将,自知唯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拿下邯郸,要么退往代地与李牧会合。

  显然,前者对赵国更有利;若退守代地,则等于舍弃其他国土。”

  “廉颇绝不会甘拜下风。”

  赵迟冷哼。

  “上将军所言极是。”

  任嚣点头附和。

  “不错。”

  “八日以来,我军目标达成。”

  “是时候彻底解决廉颇与这支赵军了。”

  赵迟眸中闪过寒芒。

  “末将听令。”

  屠睢、章邯、任嚣齐齐躬身行礼。

  “命城内五万铁骑待命,待赵军撤退时,我军出城追击,一举击溃敌军,取敌将首级。”

  “此战,屠睢与章邯随我同行。”

  “任嚣统领步兵留守邯郸。”

  “八日过去,廉颇这般急迫,显见王翦将军即将功成,邯郸指日可下。

  今日,我定要终结此战。”

  赵迟冷声道:“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末将领命!”

  长久的被动防御终告结束,此刻正是翻盘之际。

  “全军备战!”

  “迎战!”

  赵迟屹立城头,厉声下令。

  这是他的第八次守城之战,他要让廉颇为自己的坚持付出代价。

  鼓声震天,赵军士气高涨。

  廉颇挺剑而立,双腿稳夹马腹,目光如炬直指邯郸:“诸君,随我收复邯郸,救赵国于水火!”

  “杀!”

  赵军齐声狂吼,廉颇虽年迈但气势如山。

  他咆哮道:“即便战至最后一刻,我也要夺回邯郸!”

  一鞭挥落,战马疾驰,廉颇率军冲锋在前,身后十万精锐紧随其后,踏过同伴的尸骸,发起最后的冲击。

  “廉颇将军,威名远播。”

  “可惜……”

  赵迟注视廉颇,轻叹一声,随即拔出腰间十石强弓。

  八日攻城无果,如今廉颇亲临战场,赵迟决定给予他一个体面的结局。

  赵迟张弓搭箭,磅礴之力灌注弓弦,弦鸣震响,杀意弥漫。

  “廉颇,永别了。”

  箭离弦去,化作一道暗影,快不可察,直取廉颇。

  先天境界的实力,使此箭威能倍增。

  咻——

  箭啸划空,直逼廉颇。

  刹那间,

  “杀!杀!”

  廉颇怒吼,指挥大军全力冲刺。

  然而,一抹暗影闪过眼前。

  “噗嗤。”

  “啊!”

  廉颇痛呼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