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实在我辈之幸-《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赵迟布此局,在于诱赵魏联军攻韩边境。

  然赵迟凭何歼灭赵魏大军?

  赵魏若出兵,兵力必超二十万,而韩军不过十万,即便加降卒亦不足二十多万,且降卒忠心难测。

  赵迟何以确保降卒忠诚?

  此计虽巧妙,或可骗过赵魏,造成重创,但后续如何应对?李思出列,质疑道。

  此刻,他心中怒火翻涌。

  他对赵迟、韩非,乃至祖龙都有几分不满。

  闻韩非死讯,李思暗喜,因宿敌韩非已亡,赵迟不过顺带,他真正欲除者乃韩非。

  或许,

  韩非带来的怨恨,是日积月累而成的。

  在稷下学宫时,李思才华横溢,却始终被韩非压制。

  无论李思多么出色,在旁人眼中,他始终不及韩非。

  长此以往,嫉妒转化为仇恨,即便身处高位,这种恨意依旧挥之不去,更夹杂着一种被韩非长期压制的自卑情绪。

  否则,他为何如此执着于对付一人?

  他的计谋虽狠辣,却总显得狭隘。

  \"廷尉此言过于偏颇。”

  \"此策是赵迟主动请求与大王共谋,岂可三言两语讲清?韩国的军事部署全权交付赵迟。”

  \"廷尉无需挂怀。” 尉缭适时插话。

  他并非为赵迟辩护,而是为祖龙,更为大秦。

  尉缭对这位精心布局的赵迟颇为好奇。

  赵迟擅长纵横捭阖之术,其布局严密连贯,让精通权谋的尉缭钦佩不已,渴望一睹赵迟的真实风采。

  \"若赵迟的谋划对大秦不利,作为大秦臣子,我李思义不容辞。”

  李思语气坚定。

  \"罢了。”

  祖龙随即开口,严厉地瞪了李思一眼,似在警告他适可而止。

  此计是祖龙与赵迟共同商定的,即便失败,只要不影响国家根基即可。

  即便失败,有赵迟坐镇韩国,也能确保赵魏联军不会得逞。

  \"密切留意韩国动向。”

  \"有任何异动,立刻向寡人禀报。” 祖龙不愿多谈此事,他此刻最关注的是韩国战场的结果。

  话音未落。

  \"报!\"

  殿外传来急促脚步声和兴奋呼喊。

  祖龙双目一亮,直视殿外。

  满朝文武亦随之望去。

  一名背着令旗、气喘吁吁的勇士闯入大殿,显然经历了长途跋涉。

  \"启禀大王。”

  \"韩国传来捷报。”

  \"这是冯去疾大人亲笔所书的捷报。”

  勇士入殿,跪地行礼,手中紧握一份军情布卷。

  这是紧急军务,冯去疾未用竹简,而是以布料书写。

  \"速速呈上。” 祖龙听闻好消息,神情严肃却难掩喜色,冕旒之下隐约可见笑意。

  自与赵迟商议后,祖龙便对今日充满期待。

  韩国的战果关乎秦帝国统一大业,他又怎能不重视?

  这份捷报意义非凡,一旦成功,对大秦至关重要。

  \"遵命。” 赵高不敢怠慢,立即上前,双手捧起捷报递给祖龙。

  祖龙急忙接过,展开一看,神情瞬间变化,惊喜与震撼交织,难以言表。

  他万万没想到捷报会是这般内容。

  百官虽看不到祖龙的表情,却能感受到那种紧张与期待。

  赵迟,我不曾料想你能百战百胜,若此番败北,绝不会轻饶于你。” 李思心生不满,满腹怨恨。

  随即。

  \"太好了!赵迟果然不负众望。” 祖龙起身,高声赞叹,言语间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

  此捷报远超预期,其意义非凡。

  \"诸位,听我说。”

  \"自此,韩国再无忧患。”

  祖龙扬起捷报,振奋宣示。

  众人听后更为疑惑。

  王绾按捺不住好奇,问道:\"陛下,究竟何事?韩地传来捷报,可您的欣喜似超出胜利本身。

  莫非赵迟真击溃敌军?\"

  此言一出,殿内静默,众人目光齐聚祖龙,屏息凝神。

  祖龙喜形于色:\"赵迟所创奇迹远不止于此。”

  显而易见,能让秦王如此动容之事,必有非凡之处。

  \"诸位静听。” 祖龙示意安静。

  \"魏国公子魏泰,已被赵迟一箭射杀。”

  他愉悦地宣告。

  \"魏泰?那个魏无忌视为接班人的青年才俊?\"

  \"竟死在赵迟手中,这确是喜事。

  此举足以震慑魏国,令其惧怕我秦帝国的强大。

  魏无忌悉心栽培的英才,终究未能达成使命。”

  提及魏泰,群臣恍然。

  尽管他在外声名不显,但魏国视其为耀眼新星,才智过人。

  未及众人消化,祖龙再度发声。

  \"赵国名将庞煖,亦亡于赵迟之手。”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沉寂。

  诸臣震惊失语。

  魏泰虽为魏国新锐,未来可期,但当下影响有限。

  相较之下,庞煖地位迥异。

  他威名赫赫,智谋卓绝,作为赵国元老级将领,与廉颇齐名,是赵国的中坚力量。

  民间流传:\"赵国有廉颇、庞煖、李牧,则固若金汤,坚不可摧。”

  如今,

  赵国顶级将领就此陨落。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死于秦帝国年轻将领赵迟之手。

  庞煖亲率大军攻秦,无疑为赵军主帅,甚至可能是赵魏联军统帅。

  魏泰年少资历浅,绝无可能指挥庞煖。

  庞煖之死表明,赵迟已彻底击败赵魏联军。

  否则,以庞煖的身份,怎会轻易丧命?

  \"庞煖,这位赵国老将,竟死在赵迟手里?\"

  \"难怪大王如此欢欣,失去庞煖,赵国必定元气大伤。”

  \"此战之后,赵国实力定会大幅削弱。”

  \"庞煖阵亡,实为我秦帝国之幸。”

  这等喜讯,怎能不让大王开怀?

  满朝文武议论喧嚣,人人神情振奋。

  韩地之战虽未亲见,但庞烦战死的消息传来,已足够昭示战局的走向。

  秦帝国此番必是大胜无疑。

  祖龙心中早有所料。

  庞烦,那位威名显赫的赵国上将,屡次令秦帝国受困,今日终被除去,举国欢腾自在情理之中。

  然而,此捷报的意义远超想象。

  相较庞烦与魏泰,韩地一战中斩杀敌军的数量更让祖龙激动。

  “赵高。”

  “宣捷报。”

  祖龙将捷报交予赵高,沉声下令。

  “臣领旨。”

  赵高接过捷报,快速浏览,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高声道:“冯去疾奏报,韩地捷报至!”

  “赵迟将军巧布妙局,诱敌深入,使其轻视我韩地兵力。”

  “此战,赵迟将军于南阳设防,坚守城池,摆出孤立无援之势,坚守月余,重创敌军。

  后佯装疲惫,引敌深入,直至某日城破。”

  “我军从容撤离南阳,留敌一座空城。”

  “敌军入城后,赵迟将军的计策得以完全施展。”

  “早在行动之前,赵迟将军便安排百姓撤离,并在城内藏匿大量易燃之物,敌军入城即被困,难以逃脱。”

  “赵迟将军命潜伏的精锐点燃火油,南阳瞬间化作火海,敌军十余万尽数葬身火场。

  此战,我大秦大获全胜。”

  “以微小代价换取巨大胜利。

  此役击退赵魏联军十八万,其中包括数万骑兵及十二万步兵,最终杀敌近十万,俘虏八万。”

  “我军仅阵亡两千余人,负伤数千。

  赵迟将军临危不乱,指挥若定,赢得部下信任,成就非凡战绩。”

  冯去疾上奏,盛赞赵迟将军智略超群,部署得当,使韩地降卒归附大秦,即便赵魏招降,也无人动摇。

  他恳请嘉奖赵迟将军,称其为大王与大秦之福。

  赵高的宣读震撼人心,仿佛重现冯去疾撰奏章时的慷慨之情。

  群臣听毕,无不惊叹,难以置信此等战绩。

  “两千人阵亡换十万敌军,实属罕见。”

  “难怪陛下欣喜若狂。”

  “这般胜利,史无前例。”

  赵迟将军精心策划的南阳一战,以火攻大破敌军,布局环环相扣,令人胆寒。

  “幸而他是我大秦将领,若反之为敌,那将是大秦的心腹大患。”

  “如此智谋,难怪庞煖上将败于其手,实在我辈之幸。”

  赵迟在韩地的赫赫战功,震动了整个大秦朝廷。

  秦军此役仅折两千余人,敌方却损十万之众,八万被俘,近乎全军覆没,实乃旷世罕见之战绩。

  朝中上下无不震惊,料想此捷报传出,列国会为之震撼。

  “他是如何做到的?一举焚南阳,破强敌。”

  “此等功业,足以加封上将。

  一旦他执掌军权,将更难以制衡。

  韩非得以任冯去疾副手,亦因赵迟之力。

  若赵迟受封上将,韩非势必将获益,未来在朝廷中恐更难应对。”

  李思心中愤懑且惧意丛生。

  这一切源于他心胸狭隘,多年来对韩非嫉妒成疾,屡次打压于学府,积怨成仇。

  如今他对韩非的怨恨愈深,赵迟与韩非都不会轻易放过他。

  “韩地大捷。”

  “韩国大局已定。”

  “赵魏两国元气大伤。”

  “我大秦出征正当时。”

  祖龙环顾满朝文武,威严宣布。

  此言一出,再无异议,因这早已是他决意之事。

  赵魏此败惨烈,庞煖失利,魏国痛失魏泰,两国国威受损,军心士气亦受挫。

  祖龙决心趁机出击,乘敌之危,攻其不备,此乃其一贯战略。

  如此良机,岂容错过?

  祖龙话音刚落,群臣脸色突变,深知机会难得。

  赵魏连年征战,国力渐衰,各损十万、八万兵力。

  现两国主力集结边境,受王翦威慑。

  若祖龙再遣一军,必能在短期内重创赵魏,甚至灭其一国。

  祖龙早有布局:先灭赵国,继取魏国,吞晋地后以晋为根基,东扩统一。

  此为其雄心壮志,亦为秦之宏图。

  “大王英明!”

  群臣齐声赞颂。

  蒙毅上前奏报:“大王,韩地之战,赵迟功高盖世,其功绩远超平定韩国时。

  臣以为,当重赏。”

  蒙毅身为蒙武之子,深知父亲对赵迟的重视,此举有助于巩固蒙家地位。

  他怎会错失良机?

  冯劫随之附和:“臣亦附议。”

  李思见状,虽有顾虑,但终究选择顺从。

  他明白,赵迟此次立功,祖龙必有厚赏,若此刻违逆,只会自取其辱。

  群臣纷纷响应,一致赞同重赏赵迟。

  秦帝国治国之道在于赏罚分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此为其强盛之基。

  李思虽怒火中烧,却非愚钝之人。

  “诸位所言极是。”

  “赵迟为寡人与大秦建下赫赫战功。”

  “以微小代价换得如此成就,斩杀魏泰、庞煖,击溃十万敌军,此功堪称千古奇勋。”

  “寡人定当重赏。”

  听闻群臣奏请,祖龙挥手示意,高声回应:

  “大王英明。”

  群臣再次齐声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