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世间未知之秘令人叹服-《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东方的中原区域,所有炎黄子孙合计已达五千五百万,与大秦初定天下时相比,增长显着。

  整体来看,人口增长速度极快。

  当时百姓缺乏娱乐活动,婚姻成为生活的一种调剂。

  加上大秦施行仁政,减轻赋税徭役,使民众安居乐业,避免战乱困扰,因此人口迅速增加。

  再看西方广阔的土地上,外族人口竟达两亿五千万,是炎黄族裔数量的五倍。

  此外,还有近千万的奴籍人口,并未计入五胡世界的统计总数。

  “我族人口依然不足。”

  嬴迟声音低沉地说。

  “陛下,如今我族后裔的增长速度远超以往的战乱时期。”

  冯去疾躬身回禀。

  “朕有旨如下。”

  嬴迟微笑宣布,“凡炎黄子孙家中若有八岁以下孩子,每多一对双胞胎,即可减免原本赋税的一成。”

  章台宫中的大臣们互相对视,齐声说道:“陛下英明。”

  目前大秦帝国库充盈,此政策仅是一小部分减免,对国家财政毫无影响。

  “继续议事。”

  嬴迟示意。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出,严肃奏报:“陛下,关于大秦学宫及地方学府的建设工作,已由老臣妥善安排,并在各郡增设学宫。”

  鬼谷子,位高权重,远胜吕不韦与蒙骜。

  虽从未涉足朝堂,却威名远播,无人敢轻视。

  他是声名显赫的鬼谷子,也是重臣尉缭的恩师。

  五年前,嬴迟出征前,鬼谷子已入秦效力。

  当他走出深山时,满朝震惊。

  天下最神秘的隐士,正是鬼谷子。

  嬴迟任命鬼谷子为天下学宫主事,专责培养大秦英才。

  随着诸天战乱开启,未来需要大量人才。

  “爱卿不负‘鬼谷’之名。”

  嬴迟欣慰道,“朕对你的期望未落空。”

  随后,嬴迟命鬼谷子执掌天下学宫,在大秦招募孩童授业。

  关于教学事务,嬴迟表示不插手,全权交由鬼谷子处理。

  “陛下,臣有一事请教。”

  鬼谷子抬头问道。

  “请讲。”

  嬴迟点头。

  “陛下追求的修练盛景,仅限朝堂官员,还是整个大秦皆适用?”

  此话一出,群臣惊讶,目光投向嬴迟。

  嬴迟开创修练之道,秘法更是大秦禁术,外人不得修习,泄露必遭灭族之祸。

  “朕所盼的修练盛景,不限于朝堂,也不限于军伍。”

  嬴迟微笑。

  在未普及修练的邦国中,武力可能威胁政权。

  但在大秦,朝廷掌控高深武技,民间无力抗衡。

  即便日后大秦攻入修练昌盛之地,也不会容许宗派存身。

  在嬴迟治下,任何力量都需遵循朝廷管制。

  无论何人,在大秦境内,都必须遵守律例,不服从者,不存。

  “臣有谏议。”

  鬼谷子启奏,“陛下欲弘扬武道,可借天下学宫,传授武道与文道,武者研习武道,文人探究文道。”

  “学成后,即可为大秦效力。”

  鬼谷子恭敬言道。

  嬴迟闻言一笑:“鬼谷爱卿,难道以为朕办学宫只为让百姓增长见识?”

  鬼谷子惊问:“陛下早有计划,借学宫传授修练之法?”

  “确实如此。”

  嬴迟点头。

  “陛下英明,老臣钦佩。”

  鬼谷子诚恳一拜。

  他本有所疑虑,毕竟修练之法由陛下所创,尽归朝廷掌控,久为禁忌。

  自学宫开课以来,已触碰此禁忌。

  “大秦学宫虽不分良莠招生,但需遴选精华与凡才,辨识忠佞。”

  嬴迟意味深长地道。

  “老臣领旨。”

  鬼谷子回应。

  “学宫由陛下设立,其学生也当为陛下所用。

  若对陛下和大秦无益,便不配受陛下眷顾。”

  鬼谷子迅速言道。

  “有鬼谷爱卿主持学宫,朕便安心。”

  嬴迟续道,“至于武道与文道的细务,可与蒙太傅和吕太傅商议。”

  嬴迟言罢,袖手一挥,掌中便多出一只瓷瓶,随后掷向鬼谷子。

  鬼谷子满怀期待地接住,下山的初衷正是为求延寿之法与探寻长生之秘。

  “蒙太傅、吕太傅,汝等辅朕有功。”

  嬴迟再递两瓶给吕不韦与蒙骜,“此丹同样赏汝等。”

  二人喜形于色,深知此丹珍贵无比。

  “此乃延寿丹,可增十年寿数。”

  嬴迟微笑道,“速服之。”

  见其效,老臣瞬间青丝重现,容颜焕发。

  “果然名不虚传。”

  众臣亦感振奋。

  “延寿丹虽难得,然功到自然成。

  诸卿若倾力助秦,则朕必厚待。”

  嬴迟承诺。

  “吾等定竭尽全力,以报陛下。”

  群臣郑重许诺。

  “好,议国事。”

  嬴迟示意继续。

  一个多时辰后,会议结束。

  “强国之略已定,唯需强军富国,备升职之资。

  然副业何择?炼器抑或锻造?”

  嬴迟沉吟。

  升级后,副业可选,然炼器与锻造难分伯仲。

  炼器制法宝,锻造造神兵,皆具独特价值。

  “秦现急需兵器,法宝非人人可用。

  锻造师更显重要。”

  嬴迟最终抉择。

  “系统,选定锻造师为副业,达二阶圆满;炼丹升至无限阶,驯兽亦达二阶圆满。”

  天下太平,嬴迟归咸阳理政。

  此时秦渐趋鼎盛,学宫兴,武道盛,文官武将实力渐长。

  新俸制施行,秦步入修炼盛世。

  秦殿内,

  “禀陛下。”

  冯去疾奏报,“今国势强盛,扩土有方。

  两地人口逾千万,炎黄子孙达八千万。

  国力愈盛,人丁愈繁。”

  蒙骜启奏:“陛下,帝国五大营已组建完成,每营五十万精锐,总计二百五十万兵力。

  蓝田大营驻防五胡界,余下四营设于大秦界。

  各郡县亦有驻军,每郡兵力不少于十万,边境兵力过万,全国总兵力达两百万以上,外族士兵近百万。”

  嬴迟颔首称善。

  继而问道:“对外族的赏赐与军功评定可有明确规定?”

  蒙骜答曰:“遵照陛下制定的二等子民国策施行,外族士兵最高爵位为十级,其余待遇与本国军队一致。”

  嬴迟满意地道:“不可对外族一味施压,需给予希望,使之心悦诚服归附。”

  蒙骜俯身领命。

  嬴迟环顾群臣:“继续奏报。”

  吕不韦上前道:“今朝修行人实力分布,我已汇总,包括朝野军中之情形。”

  嬴迟鼓励道:“朕亦欲知我大秦今日整体实力。”

  自皇恩颁布近十载,我大秦迈入先天境界者已逾百人,既有朝堂武官,亦有军中将帅;文道达到塑文境界者亦过百人。

  此乃顶尖修炼者之力。

  此外,后天境界之上修行者多达五千余人,遍布四方,多为军中勇士。

  五大营将士皆通武道,达后天巅峰。

  大秦帝国力较以往提升数十倍,吕不韦欣喜奏报。

  我大秦已完全融入修炼帝国的核心。

  在灵气稀薄之时能积累此等实力殊为不易,待世界晋级、灵气充盈,我大秦修行者实力必将迅猛增长。

  宗师境界以上武者服食陛下特赐破宗丹,五大上将军均已突破宗师初境。

  吕不韦言辞愈显激昂。

  此讯一出,满朝文武莫不敬仰。

  未涉修行者难晓宗师境之威,然入此境者自知其强大。

  当今大秦,公开宗师境者已达十人,但仍只是冰山一角,暗影与黑冰台等隐秘势力尚未显露真容。

  其修为突飞猛进,除因高位资源,更得大秦气运护佑及陛下亲制破宗丹之助。

  以国力栽培高层武者,此乃途径。

  十年间,嬴迟倾尽全力育才,为迎接世界晋级挑战做好准备。

  如今大秦帝国力鼎盛,掌控全局。

  天地令灵气会随时间消散,耗尽时对修行者影响巨大,嬴迟神色凝重地宣布,揭示此关乎天地的重要秘密。

  臣听闻此言,心中震动,世间未知之秘令人叹服。

  韩非问道:\"陛下,不知世界晋级是否能缓解天地灵气不足的问题?\"

  嬴迟点头同意,并指出世间万物皆有境界,世界亦如此。

  尽管大秦界目前根基虚弱,灵气匮乏,但若能成功度过此次劫难,一切困境将迎刃而解。

  \"晋级后,大秦界的灵气会显着增加,成为修行者的理想之所。”嬴迟继续说道,\"朕即将建立的修炼皇朝也将在这一刻扬帆起航。”

  众人皆意识到此次劫难的关键所在。

  \"升境之路危机重重,外部强敌环伺,内部隐患暗藏,甚至天罚灾厄也可能降临。”嬴迟警告道,\"若成功,大秦将迎来新生,灵气充沛;若失败,国力将受重创,虽存犹亡。”

  \"多年来,朕倾尽全力提升民智,只为迎接这场大考。”嬴迟语气坚定。

  此言让群臣愈发凝重,明白这是一段充满机遇与风险的时代。

  \"愿为陛下与王朝奉献生命。”百官齐声回应。

  \"很好。”嬴迟点头,\"渡劫并非畏惧之事,只需全国上下一心,定能转危为安。”

  谈及渡劫地点时,嬴迟选择北疆,远离中原,以防万一失败对炎黄族造成过大冲击。

  蒙骜进言:\"陛下,升境需要调动多少兵力?\"

  嬴迟沉声道:\"这次注重质量而非数量。”

  \"代地大营五十万精锐已准备完毕。”

  \"此外,\"

  \"各营先天境界的将领全部奔赴北疆备战。”

  群臣领命。

  \"朕给你们一个月准备时间。”

  \"届时朕亲临北疆。”

  \"启动升境。”嬴迟意志坚定。

  北疆,中原外百里,荒漠辽阔,寂静无声,黄沙漫天。

  往昔荒凉之地如今弥漫着浓烈杀机,无形的杀意悄然扩散。

  极目远望,数百支军阵整齐排列,黑甲战士气势磅礴,骑兵、步卒、弓手严阵以待。

  秦军众多将领齐聚于此。

  这里是嬴迟选定的渡劫之地。

  \"陛下,\"

  \"代地五十万将士已集结待命,请陛下指示。”李牧拱手禀报。

  嬴迟点头,目光扫过众人。

  桓漪镇守五胡,其余将领悉数到场。

  嬴迟登上战车,检阅麾下将士。

  \"诸位将士,\"

  \"今日一战关乎我大秦的兴衰,胜则繁荣,败则覆灭。”

  \"你们都是从生死边缘锤炼而来,今日朕与你们并肩作战。”

  嬴迟豪情满怀。

  \"风!风!风!\"

  \"狂风!\"

  五十万大军齐声呐喊。

  作为秦军战士,忠诚于皇命是他们的信念。

  嬴迟一声令下,纵使逆天而行,他们也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