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太子殿下,此乃天意-《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嬴迟身为秦储君,是敌国必除的心腹大患,而这些难民都来自被秦帝国侵占的土地,为何要守护嬴迟?

  刺客首领暴跳如雷:“胆敢阻挠者,格杀勿论!”

  795号令下,刺客突袭难民。

  哀嚎四起。

  嬴迟怒不可遏。

  “一个不留!”

  “杀!”

  嬴迟双目赤红,厉声下令。

  谁曾想,这些陌生难民和敌国百姓竟甘愿以命相护,令人难以置信。

  话音未落,盾牌方阵分开。

  数千禁卫军搭弓瞄准。

  箭如雨下,精准击杀冲来的刺客。

  然刺客众多,多为敌国精锐死士,少有投降,尽皆拼命进攻。

  “杀嬴迟!”

  “复国!”

  “嬴迟不死,国难复兴!”

  刺客咆哮扑向嬴迟。

  数百利剑寒光逼人。

  嬴迟神色冷峻,毫无惧意。

  “殿下,速避!”

  “殿下……”

  难民目睹此景,焦急呼喊。

  片刻间,李青与东宫统领迅速出击。

  剑锋出鞘,疾进。

  刺客尚未靠近嬴迟,喉已遭剑刃割裂。

  李青与其他统领于刺客群中往来自如。

  不过数十人,便压制了这些刺客。

  任何接近嬴迟数丈者,皆被强弩射杀。

  “可恨!嬴迟早有防备。”

  “必有内奸。”

  “如今唯嬴迟可完成任务。”

  “动手……”

  面对严阵以待的禁卫军,刺客深知形势不利,却无路可退,唯有强攻嬴迟。

  然而,面对已达先天境界的李青等人,刺客的力量微不足道。

  多年间,嬴迟厚待心腹,灵石、丹药供给充足。

  李青已至先天,其他统领亦达后天巅峰。

  即便刺客精锐,亦无力抵抗,一个个前仆后继,却无法撼动嬴迟分毫,所有刺客距他五丈内即被击杀。

  数千刺客虽众,难民借人数之利,踩死数百刺客。

  强弩齐射,刺客数量锐减。

  数千刺客横尸城门,鲜血染红地面。

  “嬴迟,取你首级!”

  领头刺客怒吼,隔丈盯嬴迟,忽掷手中长剑。

  “杀嬴迟!”

  见状,数十刺客效仿,奋力投掷武器。

  一瞬之间,数十利器直指嬴迟,似下一秒,嬴迟会被乱剑穿身。

  然而,令刺客惊惧,令难民震颤的一幕发生。

  嬴迟只瞥一眼袭来利刃。

  一道金光印玺自嬴迟身上浮现,悬于头顶。

  瞬间。

  金光弥漫,将嬴迟周身护住,乱剑临身时竟无法伤其分毫。

  数十柄利刃悬停在他四周,失却锋锐之意。

  “这……如何可能?”

  “是人?还是鬼?”

  众刺客面露惧色,满心疑惑。

  这一幕仿若仙神降临,他们的利刃悬空不落,彻底失效。

  身为死士,他们刺杀过无数目标,但从没见过如此异象。

  看着嬴迟冷峻的身形,他们首次感到恐惧,仿佛面对的不是凡人,而是修罗恶鬼。

  然而,数万难民目睹此景,亦深感震撼。

  “传闻太子殿下认祖归宗,受大王敕封时,有祥瑞显现,金龙金凤现世,更有天赐印玺护体,原以为虚言,今见实情。

  太子必为天命所归,得上天庇佑。”

  “太子殿下,此乃天意。”

  “受印玺护佑,分明是上苍垂怜,非天命加身,何以如此眷顾?”

  “即便太子覆国,亦换天下太平,定是奉天意而行,拯救华夏子民……”

  人群中呼声震天,每一句都饱含对嬴迟的敬仰。

  昔日传闻或许虚渺,但今日亲见,怎能不信?

  “既为天命,谁能伤我?”

  “全部拿下!”

  “这些人命,权当给大秦百姓一个交代。”

  嬴迟冷峻下令。

  话音未落。

  轰!

  印玺金光震荡,一股巨力扩散开来,数十柄青铜长剑瞬间化为粉末。

  “遵太子令!”

  李青率东宫统领齐声回应。

  盾阵之中,数千东宫府军迅速行动,掌控全局。

  面对压倒性力量,这些刺客毫无抵抗之力,或被击杀,或被生擒。

  “妄想捉拿我?绝不可能!”

  领头刺客怒吼,欲咬舌自尽。

  然而李青动作敏捷,瞬息赶到,一掌击中胸口,注入真气后,刺客顿时瘫软。

  “太子有旨。”

  “汝等须以命偿枉死之民。”

  “欲求一死?太子不准。”

  李青冷漠说道,单手提起刺客首领。

  此刻,其他刺客也被制服,平民按住的刺客同样被府兵擒获。

  “统统跪下!”

  李青严厉呵斥。

  最终,剩余五百刺客全数被擒,押至嬴迟面前。

  “禀报太子殿下。”

  “除已亡者外,其余刺客均被制伏,请殿下示下。”

  李青恭敬言道。

  嬴迟微微点头,缓步走向刺客群。

  “今日行刺,汝等可曾有一丝悔意?”

  嬴迟沉声问道。

  “哼!”

  \"嬴迟,吾等与汝仇深似海,汝毁吾旧国,千万生灵对汝痛恨入骨,恨不得使汝父子粉身碎骨。”

  \"嬴迟,动手吧!吾绝不退缩,为国捐躯,虽死无憾。”

  \"纵使死后堕入幽冥,吾辈亦不会放过汝……\"

  数百刺客目光灼灼,愤然质问。

  仿佛临终前,他们仍渴望留下忠烈之名。

  \"为国殉难,值得如此吗?\"

  嬴迟轻蔑一笑,环视众人,嗤之以鼻:\"汝等有何资格?\"

  \"嬴迟,动手便是,吾等宁死不屈,绝不会背弃同伴。”

  刺客首领瞪眼怒视,咬牙切齿:\"今日未能取汝性命,他日必有无数义士取汝性命,秦帝国必亡矣!\"

  \"区区叛徒,何须本君求汝投降?\"

  \"暂且留汝等性命,只为给惨死于汝刀下的百姓一个交代罢了。”

  \"自称替国捐躯,内心可有愧疚?\"

  \"寡人问汝等,这些百姓岂非汝故国之民?\"

  \"他们可与汝等同宗连脉?\"

  嬴迟指尖轻点伏地的难民,冷眼审视刺客,语气严厉。

  \"汝等究竟在想什么?\"

  \"仅为一己私欲,从未将这些人视为同胞,从未视如手足。”

  \"为了复国大业,可曾顾念那些无辜者?那些老弱妇孺,被汝等屠戮殆尽。”

  \"他们也曾是汝故国的子民,故国的亲人,却被汝逼入绝境,滥杀无辜,汝等心中可有一丝愧意?\"嬴迟冷峻质问。

  此言一出,刺客群中惊疑显现,短暂沉默。

  \"复国之路,有所牺牲理所当然。”

  \"吾等甘赴死,百姓亦可殉难,只求达成此目标。”

  刺客首领慷慨陈辞。

  \"那么,寡人再问汝等。”

  \"复国之后,又能有何作为?\"

  \"天下重归?诸邦再启战火?黎民深陷战乱之苦?\"

  \"所谓复国,不过是汝等权贵的妄念,为重掌大权,再使百姓沦为工具,谁曾问过百姓心之所向?\"

  \"复国?战火重生?自古纷争延续,炎黄子孙世代自相残害,这便是汝等复国之由?\"

  \"此即汝等所求之复国?\"

  \"仅为私欲,置苍生于不顾?\"

  嬴迟眸光锐利,怒斥刺客。

  连番质问下,刺客们神色突变,哑口无言。

  即便为首的刺客首领,此刻也难以应对。

  复国,真为权贵所愿?对黎民而言,又有何关联?

  \"汝等所有谋划,在行动伊始便已在寡人掌握之中。”

  \"一旦汝等动手,寡人必令汝等尽皆落网,为天下,为炎黄除去这遗祸万代的恶贼。”

  \"然而今日。”

  “寡人有一事未曾预料。”

  “那些被寡人驱逐的旧国子民,竟甘愿舍命保护寡人。”

  “尔等可知为何?”

  “以尔等冷酷无情、不忠不义之辈,恐永远不解此理。”

  “但寡人明白。”

  “今日,由寡人嬴迟告知尔等。”

  “他们不惜性命护我……”

  “因为他们厌倦了战乱,渴望安宁与生存。”

  “而尔等,这些鼓吹复国却背信弃义之徒,无法做到这一点。”

  “因为在尔等心中,百姓只是权贵的工具,从未得到真心对待。”

  “他们的生死与安危,在尔等眼中毫无分量。”

  “在尔等眼里,他们不过是可怜的棋子。”

  “然而,我嬴迟,给予他们新的希望。”

  “四海归一,列国崩塌,意味着再无战火。”

  “无战事,则大秦将以全新姿态对待黎民,施行仁政。”

  “尔等所谓的复国者,能否实现此宏愿?”

  “他们护我,因为珍惜来之不易的太平统一,不愿重陷纷争。”

  “这其中深意,尔等这般不忠不义之徒怎能理解?”

  嬴迟冷冷注视这些刺客,厉声质问。

  嬴迟的话语如狂风骤雨般震撼人心,刺客们面如死灰,内心仿佛被重锤击碎,复国的幻想在这番话中显得如此脆弱。

  想起那些难民拼死守护嬴迟的模样,他们开始反思:复国真的符合百姓的愿望吗?

  “吾言已尽。”

  “尔等必将遗臭万年,罪孽深重,后世也将视汝等为耻。”

  “全部处决。”

  嬴迟目光冰冷,果断下令。

  “遵命。”

  府兵挥剑齐下,数百刺客人头落地,鲜血染红城门。

  清理完刺客后,嬴迟转向满心期待的难民。

  眼前是一群老弱妇孺,面黄肌瘦,衣衫破旧。

  “我国之子民。”

  “汝等受难已久。”

  “嬴迟身为储君,深感愧疚。”

  嬴迟看着众人,满怀愧意地说道。

  “殿下过谦了。”

  “殿下亲临慰问,已是极大恩泽。”

  “殿下仁慈宽厚,我等深受感动……”

  嬴迟的话让难民们激动不已,脸上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身为高贵的储君,未来的王者,向平民致歉实属罕见。

  即便在母国未亡时,那些官吏与贵族又何曾如此善待他们?若是换成其他势力攻占母国故都,他们或许早已面临屠杀与暴怒。

  然而,这位大秦储君前所未有的尊重让他们感到被当作真正的子民,而非任人操控的棋子。

  “天下初定,百废待兴。”

  昔日战火肆虐,大地疮痍,田亩荒废,黎民流散,饥馁遍野,此等景象尽收吾眼底。

  初时吾言,天下广袤,诸国同宗同源,实为一体,若得统一,秦必令万民均沾德泽,无分轩轾。

  战乱既平,吾曾颁令,无论代价多巨,皆须自关中、巴蜀等地调粮,兼向未受灾之地买粮,以济灾民。

  然后吾方知,或吾过于天真矣。

  虽政令已布,粮运费巨,然前朝权贵暗中购粮囤积,抬升米价,致灾情益发严重。

  今国库虚耗,此辈罪责难辞。

  此等权贵乃祸乱之源,使秦民深受其害。

  若非他们,天下或早安定了。

  说到此处,嬴迟冷笑。

  今日,吾要夺去这些权臣的权柄,毁其利器。

  话音甫落,众多流民惊愕无言,继而面露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