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这是流传千年的历史轨迹-《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大王,”

  王绾忧心忡忡,“宫外似有变故,如此激烈反应,莫非太子引发民变?”

  此言一出,群臣惊疑。

  若真如此,后果堪虞。

  民愤一旦爆发,难以平息,对国甚害。

  即便一贯冷静的蒙毅等人此刻亦不安。

  唯祖龙镇定自若,仿若掌控一切。

  “莫惊慌,”

  祖龙语气平缓,“局势明朗,自有人禀报。”

  话语透着对儿子的信任。

  “遵旨。”

  群臣虽疑虑,仍暂抛宫外忧虑,复议。

  然众人内心仍难平静。

  喧闹声淹没了一切,淳于越等人神情凝重,无言以对。

  “这就是民心吗?”

  嬴迟轻蔑一笑。

  “大秦禁卫军何在?”

  话音未落,辛胜带领禁卫军从宫门而出,宫门随之敞开。

  一队队将士疾速冲出,直指宫外那群儒生。

  黑甲军士迅速形成包围圈,长矛与长戈齐举,只待嬴迟一声令下,便能将这群狂妄的儒生悉数擒拿。

  “淳于越!还有你们这些背叛大秦之人,听好了!”

  “你们触犯秦律,罪无可赦。”

  “我要取你们性命,也是为了顺应民心!”

  嬴迟冷冷说道。

  淳于越脸色惨白,他本想利用民心对抗朝廷,结果却陷入更深的困境,甚至可能被民心反噬。

  想到后果,他内心充满了恐惧。

  “给我拿下这些叛贼!”

  嬴迟挥手示意。

  “是!”

  禁卫军一拥而上,开始抓捕。

  儒生们起初镇定,此刻却慌乱不已。

  “莫抓我!我只是进谏,并非叛臣。”

  “太子殿下,我非叛臣,我是为大秦而来。”

  “是掌门派我来的,我等不敢违抗,请太子开恩,以后绝不重犯。”

  “求太子饶恕,我等再不敢生二心……”

  无数儒生大声哀求,绝望弥漫。

  虽有人视死如归,但如今背负叛臣之名,与初衷相悖。

  他们不愿赴死。

  禁卫军势不可挡,儒生们轻易被制服。

  淳于越被两名锐士制住,重重摔倒。

  “假借民心对抗朝廷,却无视其真实意图。”

  “淳于越,你死后,青史将记你为大秦统一后的首名逆臣。

  这些儒生便是你的同党,你们儒家的未来不容乐观。”

  “你不仅是大秦的罪人,更是儒家的罪人。

  纵然你身死,你儒家的祖先也不会原谅你。”

  嬴迟嘲讽道。

  这些话让淳于越羞愧难当,内心绝望恐惧交织。

  “殿下,臣知错了。”

  “臣不该为私利滥用民心,所有过错均由臣承担,这些人都是无辜的,是被臣逼迫至此。”

  “自始至终,皆是臣一人之过。”

  “若有责罚,只加于我一人即可,莫牵连儒家,更莫牵连他们。”

  “恳请殿下宽恕。”

  这一刻,淳于越终于体会到了恐惧。

  他一向自负清高,以礼教自傲,此刻这份骄傲已荡然无存。

  “一句认错就能全身而退?”

  “你未免太小觑秦律了。”

  嬴迟冷视众人,眼中寒光毕露。

  接着,他的目光落在五千多名被俘的儒生身上。

  “参与此事者皆大逆不道,违律悖民。”

  “传我旨意。”

  “全部处决。”

  “载入史册。”

  “今日。”

  “儒家触犯禁忌,图谋动摇国本,罪无可赦。”

  “秦法严惩叛逆,民心亦不容宽恕。”

  嬴迟凛然宣布。

  此言一出,杀气弥漫。

  “不,不要杀我!”

  “救命啊!”

  “殿下开恩,臣知错了!”

  “臣绝不再犯!”

  “求殿下慈悲……”

  嬴迟发令后,儒生们瞬间哭喊求饶,绝望与惊惧袭来。

  然而,在皇权面前,这些哀求显得微不足道。

  他亲手制造的大火夺走十余万生命,引黄河水淹没城池,致数十万人流离失所,对此却毫不在意。

  对这数千儒生来说,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事。

  这一切,皆因他们的自取灭亡。

  秦帝国初统天下时,人心已乱。

  淳于越挑战权威,正好利用此事立威,杀一儆百。

  “公子。”

  “还请为太子进言。”

  “只怪我一人,莫牵连他人。”

  淳于越跪地颤抖,满心恐慌,向扶苏乞求。

  他悔恨交加,为何当初不听扶苏建议,逃离险境?就这样断送最后一线生机。

  因他私欲,五千儒生面临死亡,儒家在秦的未来愈加暗淡。

  “唉。”

  扶苏见状,虽心痛却无计可施。

  他实在找不到理由为淳于越求情,毕竟父王和兄长已给予机会。

  见扶苏沉默,淳于越彻底绝望,倒地不起。

  侍卫随即行动,两两一组押送儒生至咸阳城外准备活埋。

  “主犯淳于越,罪不可恕。”

  “本君下令,关押监牢,明日正午刑场车裂,咸阳百姓均可观刑。”

  嬴迟挥手示意。

  两名武士立刻带走淳于越。

  让祖龙皱眉、群臣束手的儒生危机,在嬴迟这里迎刃而解。

  “坑儒。”

  “没想到由我完成。”

  “或许不久后,我也要焚书了。”

  “焚书坑儒。”

  这是流传千年的历史轨迹。

  历史此刻已然掌控在我手中,我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目送儒生离去,嬴迟心中波澜起伏。

  当他回过神来,发现聚集在宫门前未散去的民众都在注视着他。

  “诸位秦人。”

  “或许,你们对我来说并不完全陌生。”

  “即便身为太子,但在与父王相认之前,我也出身贫寒,在雍城的小村中长大。

  民生疾苦,我深知;世间艰难,我也了解。”

  “作为老秦人,我们的愿望是统一六国,止息战乱,让天下安定。

  如今心愿达成,六国已灭,四海归一。

  不久之后,秦人将远离战火,安居乐业。”

  “为此。”

  “今日我向你们保证,向这片土地上的秦民发誓。”

  “若我摄政,必施行仁政。”

  “若我摄政,必减轻百姓赋税。”

  “若我摄政,必让人民富足。”

  “我的治国之道,便是建立天地正道,保障百姓福祉,继承先贤学问,开创万世太平。”

  “这是我嬴迟对秦人的承诺。”

  “若有违此言,我绝不登王位,绝不安定秦帝国。”

  嬴迟凝视众人,以真力传递话语,使其响彻宫内外。

  “建立天地正道,保障百姓福祉,继承先贤学问,开创万世太平。”

  扶苏听到这番话,惊讶地瞪大双眼。

  他的热血沸腾,心跳加速。

  此刻,

  他仿佛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他看向城头的嬴迟,这位同父异母的兄长,现在的太子。

  不知不觉间,

  扶苏的目光发生了变化,更加尊敬,增添了灵魂深处的仰慕。

  “原来兄长也有仁政之志。”

  “有兄长执掌国政,秦必强盛。”

  “我扶苏才疏学浅,但若能追随兄长,共建太平盛世,此生无憾。”

  扶苏内心狂喜,心中涌现出前所未有的决心。

  嬴迟的话语。

  淡化了扶苏对师尊即将离世的悲伤,毕竟师尊的行为有违秦的根本。

  这一句话。

  让扶苏重新明确了人生的追求。

  嬴迟承诺守护秦民福祉,减免赋税,使人民衣食无忧,他的话虽然深刻难以理解,但百姓本能地感受到其善意。

  于是,无数饱含敬意的目光投向嬴迟,激动与期待的情绪蔓延开来。

  宫内外沸腾,百姓齐声呼喊:“大秦兴!太子永固!”

  “太子睿智!”

  “誓护太子!”

  众人情绪高涨,民心所向显而易见。

  辛胜目睹此景,深受触动,感叹道:“秦有幸得此储君。”

  但他随即冷静下来,快步入殿,打算将此事告知秦王。

  秦王端坐殿内,群臣屏息凝神。

  宫外战乱不断,起初刀光剑影,接着哀嚎四起,最终归于寂静,众人都觉得气氛诡异。

  嬴迟突然发声,誓言推行仁政,承诺关心百姓、传承文化、开创盛世,若违背此志,宁愿放弃王位。

  他的话语振聋发聩,瞬间传遍朝堂。

  嬴迟发话,全场震动。

  那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宛如惊雷炸响,直击人心,令人热血沸腾。

  作为秦廷臣属,这些胸怀壮志之人无不感慨万千。

  祖龙尤为振奋:“迟儿竟有这般抱负。”

  此言既是对天下的承诺,也是对百姓的誓言。”妙哉!甚好!”

  祖龙赞叹,“有此子嗣,是我的幸事。”

  忽然,辛胜快步入殿禀报:“淳于越已被太子囚禁,五千儒生也奉旨处斩。”

  此话一出,满座变色。

  王绾叹息:“可惜啊,太子终究没能阻止这场杀戮。”

  “杀淳于越尚可,但诛杀五千儒生,恐怕会引发天下动荡。”

  “此非善事。”

  “压制言论比阻断河流更难,绝不能完全镇压。”

  “此事必须设法平息,否则后患无穷。

  毕竟我秦初掌天下……”

  听罢辛胜之言,殿中众多文武官员不禁叹息。

  有人指责嬴迟因冲动而残害儒生,也有人对他严厉苛责。

  辛胜见状,再次开口……

  章节标题:确立储君威望,天下敬畏!

  “陛下。”

  “太子殿下杀淳于越及五千儒生,乃是万民之心。”

  辛胜高声奏报。

  “辛统领,何为万民之心?”

  王绾疑惑询问。

  “诸公难道没听到宫外万民的呼声?那震天的呐喊?这些都是百姓对处置儒生的态度。”

  “太子惩治儒生,清除不忠不义之徒,一来维护秦律,二来顺应万民需求。”

  辛胜恭敬陈述,并详细说明宫外的情况。

  听完之后,

  我不禁愕然。

  这场棘手的危机,在万民推动下竟被嬴迟轻松化解。

  “淳于越确实聪慧,借助民力威胁君王,让君王不敢动他,但如今太子出手,竟使民众自行处置了淳于越和那些儒生。”

  “天下以王权为核心,国利为先,万民之意便是国本。

  若万民要求处决淳于越与违法儒生,世人不会责备朝廷,反而会敬重朝廷顺应民意,赢得民心。”

  “太子此举,堪称明智。”

  “树立天下对朝廷的敬畏。”

  辛胜讲述完事情经过,众人恍然大悟,同时对嬴迟的才能充满敬意。

  嬴迟的手段实在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