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他将难以释怀-《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如今天下安定,军权不再如前关键,这天下本应属吾等文官,岂容赵迟这般武人肆意妄为……”

  众目送赵迟离去。

  朝堂之上,诸多官员显露出忌惮与怨恨。

  赵迟今日提议废除分封制,触动了他们的利益,怎会不恨?

  这或是赵迟今日敢于直言批评群臣、指责扶苏的根本原因。

  得罪这些人后,他恐难久留咸阳。

  一旦被流放边疆,他们必会煽动舆论,迫使他远离繁华,这岂不正合他们心意?

  “大王英明。”

  “臣等赞同。”

  此刻,群臣齐声附和。

  废除分封制的决定已然确定。

  扶苏独坐殿中,神情暗淡,心中满是忧虑。

  赵迟不留情面的指责再次让他对自己的礼法学识产生怀疑,所学究竟有何意义?

  赵迟指责他身为不肖子孙、不顾秦帝国根基的话语,似乎也颇有道理。

  “或许赵迟是对的,除了是父王的儿子,我确实一无是处。

  为了秦帝国,为了父王,我未曾付出丝毫努力。”

  扶苏苦笑着说道。

  “幸而有迟儿。”

  “若非他归来,揭露奸佞真面目之事恐难以实现。”

  “只是。”

  “见他们这般憎恨迟儿,即便我承认父子关系,他们也不会善罢甘休。”

  大秦即将陷入动荡,祖龙立于朝堂,目光如霜。

  次日,朝廷或将损失过半官员。

  “启奏大王,”

  有人出列发言,“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已成定局。

  为巩固大秦千秋基业,今日武安君与诸位上将军齐聚,或可敲定太子人选。”

  “父王曾言,武安君归朝之日便是太子确定之时。”

  王绾高声禀报。

  分封制被废,王绾深感惋惜。

  他盼扶苏继位,延续王氏家族荣光。

  余年有限,他须有所作为。

  “相邦所言甚是。”

  众臣随声附和,“天下已定,正是确立太子与王后的时机。”

  朝中多数官员恳请祖龙指定继承人。

  蒙武、王翦、桓漪注视着赵迟,知他肩负重任。

  如今天下统一,父子相认在即。

  “然武安君尚未认祖归宗,若仓促宣布,恐生变故。

  大王或许会先与武安君商议,再正式确定太子人选。”

  扶苏与胡亥满怀期待,但王绾的建议令祖龙颇感不悦。

  “明日,百官齐聚宗庙,寡人将公布太子与王后人选。”

  祖龙语气冷峻,目光扫视全场。

  此外,武安君需前往章台宫,其余人可先行退朝。

  此言充满不容置疑之意。

  说毕,祖龙转身离去。

  “秦始皇又为何召我?述职抑或其他?”

  赵迟心中思索。

  待祖龙离开后,蒙毅、韩非、冯去疾等人立刻来到赵迟身旁。

  “武安君。”

  众人纷纷向赵迟行礼。

  “我们都是旧识,不必如此拘谨。”

  赵迟笑着说道。

  “哈哈。”

  “武安君。”

  “您此次为大秦立下非凡之功。”

  冯去疾笑道。

  他刚从外地调回不久,身为九卿多年在外任职,难得回京,若非祖龙召唤,似显不合时宜。

  因此,其弟冯劫被派往齐楚等地任职。

  “冯大人谬赞了。”

  赵迟淡然一笑,“身为大秦之臣,理当竭诚尽智。”

  几句客套后,众人让开,任赵迟前去觐见。

  蒙武、王翦等人尤为谨慎,他们深知此刻对于父子相认的重要性,不敢稍有疏忽。

  “自今日起,”

  “大秦即将开启变革之途,”

  “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

  蒙武、蒙毅、王翦等人目送赵迟远去,目光复杂,既有隐忧,亦有对未来的期待。

  章台宫如往日般凌乱,孩童的玩具散落四处,显然是赵迟儿女的手笔。

  这座历代秦王的寝宫虽受人敬仰,却显得随性而不拘束,与人们想象中的庄严完全不同。

  “这两个小家伙,”

  “简直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罢了,秦王待我家不薄,我们也该有所回报。”

  “总之,走一步看一步吧。”

  赵迟望向宫内,眼前浮现出孩子们嬉戏的画面。

  祖龙背着手站在巨大的沙盘前。

  “臣拜见大王。”

  赵迟入殿,躬身行礼。

  “呵呵。”

  祖龙注视赵迟,心中思绪翻涌。

  两年未见,赵迟愈发成熟稳重,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威仪。

  “过来。”

  祖龙温和说道。

  祖龙对赵迟始终心存愧疚,因此格外优待,这份关怀远超其他皇子的期盼。

  毕竟,赵迟出类拔萃,为秦帝国建下不朽功绩,无人可比。

  赵迟毫无拘束,直接靠近。

  他看向沙盘,中原大地的轮廓分明,原本的彩旗已消失,只剩下秦帝国的旗帜。

  “赵迟,”

  祖龙开口,“看见这地图了吗?天下已定。

  千年来,天下分裂,王朝更替频繁,各国兴衰交替。

  商朝时,数千诸侯各自为政,名义上效忠君主,实则叛乱不断,最终因分封制而亡。

  周朝取代商朝,不过是商的一个小国,因野心崛起才得以 。

  虽然周灭商,但根本问题未解,诸侯依旧割据,表面尊崇周室,暗中却不从命。

  直到今日,大秦凭借实力一统天下,消灭诸国,这与以往的更替截然不同。

  过去,只需诸侯顺服便可易主;而今,我们彻底根除割据,不留后患。

  这是史无前例的变革。

  天下安定后,若再沿用分封制,正如你所见,几十年甚至百年后,天下仍将动荡不止。”

  “战火将在我们民族中延续。”

  “赵迟。”

  “在这广阔天地间,你是杰出之士,也是最具远见的人。”

  “那是自然。”

  “朝堂诸公虽察觉时局,却为私利与权谋所惑,对国之安危置之不理,全然不顾秦帝国千秋基业与社稷兴衰。”

  “寡人对你的情怀深感钦佩。”

  祖龙凝视赵迟,目光沉稳而带有几分赞许。

  此时此刻,祖龙已不再是父亲,而是统御天下的君主。

  他正向秦帝国的武安君致以诚挚谢意,感谢其在安定国家、统一六国中的贡献。

  赵迟提议恢复分封制度,却毅然婉拒这份功勋。

  这样的勇气与果断令人钦佩。

  祖龙心生敬意,即便赵迟是他的父亲,此刻他依然充满仰慕。

  因为儿子与他同样心系百姓,而非沉溺权力。

  “臣不敢担当此荣誉。”

  赵迟谦逊回应,祖龙感慨不已。

  也许这可称为大义,但赵迟心中仍有私心。

  若推行分封制,秦末时是否还能轻松平定叛乱,减少同族间的伤亡?

  另外,

  赵迟深知历史,明白秦始皇不会采纳分封制,何必因此触怒君王?

  “不必顾虑这些。”

  “你是为了大秦,为了天下百姓。”

  “理应受万民敬仰。”

  祖龙微笑道,语气严肃。

  “大王今日召见,有何要事?”

  赵迟直视祖龙,迅速转移话题。

  “有些话想与你说。”

  祖龙注视赵迟,欲言又止,内心隐隐忐忑。

  多年努力终于一统天下,今日得以倾诉衷肠。

  祖龙想直白告知赵迟:“我是你的父亲。”

  但忧虑一旦出口,赵迟可能无法接受,往昔无拘无束的友情将消失殆尽。

  若果真如此,他将难以释怀。

  然而,如今四海归一,别无退路。

  他对迟儿母子的亏欠必须弥补。

  否则,何以心安?

  “大王。”

  赵迟含笑开口,“臣有一事上奏,请大王恩准。”

  “何事?”

  祖龙疑惑地望着他。

  “天下既定,诸侯覆灭,中原无战乱,臣身为武夫,不愿虚度光阴,恳请大王恩准,赴北疆戍守,守护一方。”

  “为大王抵御外敌。”

  赵迟直言。

  此言一出,祖龙脸色微变,心中也泛起不安。

  “莫非视我为弃之不用?”

  “欲借戍边自保?”

  祖龙声音微颤,目光紧紧盯住赵迟。

  若属实,他难免失望。

  “绝非如此。”

  赵迟轻摇首,郑重否认:“大王绝非薄情之人,我请缨戍边实为自保,非因惧大王,而是厌倦朝堂争斗。”

  “四海归一,吾之才智无从施展,庙堂纷争非吾所愿。

  太平盛世,大王亦当立嗣,此事我不愿参与。”

  赵迟直言陈志。

  此言入情入理,正可动祖龙之心。

  “然今日召你前来,确有要事相告。”

  祖龙见赵迟意志坚定,决意坦陈。

  “何事?”

  赵迟询问,见祖龙神色凝重,似有大事将至。

  “你非一直在寻父吗?”

  祖龙凝视他,欲窥其反应。

  “然。”

  赵迟颔首承认,“可惜至今音讯全无。”

  “寡人得知你父的消息。”

  祖龙心中忐忑,缓缓道出。

  第x章 父子相认,情义深长

  此话出口,赵迟神情微怔,随即浮现出浓厚兴趣,急切追问:“是谁?现居何处?”

  “你对他可有怨念?”

  祖龙略显焦虑地反问。

  “或许有一点。”

  赵迟沉思片刻后答道。

  “然我已非稚子,若他能说明当年弃我们母子的理由,恐怕我也不会再怨恨了。”

  赵迟语气平静。

  “你是否佩戴你母留下的玉佩?”

  祖龙打量着他。

  “是的。”

  赵迟点头确认,“临终前,我母托付此玉,将其分为两半,一半给了烟言,另一半我常随身携带。”

  “正是此物。”

  赵迟从怀中取出那块血脉相连的玉佩。

  “大王,”

  赵迟诚恳问道,“此玉属**族,难道他也同为**族之人?”

  祖龙既已坦诚相对,赵迟亦决心探究。

  “此玉,我多年未曾见过。”

  祖龙接过玉佩,眼中闪过一丝追忆。

  “其实,”

  祖龙紧握玉佩继续说道,“你父并非有意抛弃你们母子。”

  赵迟默默听完,未发一言。

  “你父与你母幼年相识,情投意合,犹如今日你与烟言一般。”

  “然而,与你安逸的生活不同,你父母从小历经诸多磨难,饱受欺凌,常处险境。”

  祖龙手持玉佩,缓缓讲述往事。”你母极为勇敢,虽为女子,气魄不让须眉。

  每当有人骚扰你父时,她便毅然挺身保护,以柔弱之躯筑起屏障。

  那时,你母比你父更加坚强,而你父却十分胆怯。”

  回忆涌上心头,祖龙双目泛红,眼角滑落几滴清泪。

  然而,祖龙并未察觉,赵迟却注意到了。

  “莫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