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这展现出大国使者的风范-《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我国刚刚平定楚地。”

  王绾继续说道,“至少需要休整一年,等关中与蜀地的粮草收成,才能缓解当前困境。

  然而武安君此时出兵,粮草从哪里来?”

  “请大王立即制止武安君。”

  李思也上前附议。

  “臣同意。”

  众人纷纷响应,朝堂上下几乎一致反对。

  “天下即将统一,只剩齐国未归顺。”

  祖龙神情平静,只静静看着手中的捷报,那是他子赵迟亲笔所写。

  “取齐关键在于攻心。”

  赵迟信中明确写道,“我料齐王惧怕死亡,不敢以宗族性命冒险。

  请给一个月时间,助大秦实现统一之机。”

  信中意图清晰,祖龙自然全力支持。

  “丞相,齐国有数十万甲士,仅凭一个月时间,怎能灭亡齐国?”

  王绾苦涩开口。

  “即使倾尽全力,也要确保一个月的粮草供应。”

  祖龙语气坚决,“若一个月后仍未灭齐,寡人自会下令休战两年。

  寡人相信武安君不会辜负朕的期望。”

  祖龙目光锐利,王绾虽然心中不愿,也只能点头答应。

  “臣遵旨。”

  王绾深深一拜,神情疲惫。

  朝堂内外群臣皆面露忧虑,尤其是文官,未来的日子更加艰难。

  “迟儿。”

  “你一定不要让为父失望。

  这次为父顶住了满朝压力,如果你失败,为父必将被指责,百姓也会怨恨为父。”

  祖龙见大局已定,只盼赵迟能够凯旋归来。

  若此信并非赵迟亲笔,而是旁人代写此等穷兵黩武之策,祖龙必会严词拒斥。

  然对赵迟,祖龙素无猜疑,一如既往信任,成败皆在其肩,或承朝野重压,或享无上威名。

  ---

  齐国,临淄。

  朝堂气氛凝重压抑。

  楚亡后,天下唯余齐国孤立无援,四面环秦,无盟友可依。

  “秦灭楚国,诸公有何对策?”

  齐王忧心忡忡问群臣。

  秦野心昭然,数十年间席卷大半疆土。

  齐国孤立无助,秦军出征无需借口,齐王虽愤懑却无计可施。

  “秦齐素来交好,昔日昭襄王时已有共称帝之约。

  今不如尊秦王为西帝,我为东帝,结盟止战。”

  齐相后胜进言。

  “此法可行?”

  齐王对自己的实力几近绝望,提议尊秦王为西帝,自居东帝,此议荒诞不经。

  齐国国力仅强于韩、魏,远逊他国,而秦军已达近两百万,齐国则如弱水一瓢。

  “大王勿忧,此事定能成功。”

  后胜笃定道,“大王之妹为秦王妃,且育有宠儿胡亥。”

  “有此姻亲,秦王断不会拒。”

  后胜自信回应。

  “正是!”

  齐王连连点头,“朕之妹乃秦王妃,我们便是亲族。”

  “丞相,烦请赴秦,告知我齐国愿结盟,永不犯境。”

  齐王无奈求助。

  “臣必不负所托。”

  后胜毫不犹豫答应。

  就在此时,殿外传来急报。

  一名齐将神色惊惧闯入,声音颤抖:“大王!大事不好!武安君赵迟亲率两大军团破我边防,请大王定夺。”

  “上将军田平正在指挥防御,但秦军势不可挡,恐难持久。”

  将领急切禀告。

  “什么?”

  齐王面色惨白,“秦军欲攻我国?楚国刚灭,他们尚有余力?”

  “诸位爱卿,朕当如何?”

  齐王惶恐询问,但群臣皆低头沉默,无人敢言。

  后胜本欲促成秦齐联盟,此刻也闭口不语。

  齐王怒斥:“朕养你们何用?”

  满朝官员噤若寒蝉,齐王叹息:“秦强吞天下,赵迟更如战神,未尝败绩,诸多国君死于其手,我齐国又有谁能敌?”

  齐王自语低喃,眼中尽是恐惧。

  赵迟弑君之事让齐王倍感惊惧,那些被他残害的君主无不令人胆寒。

  秦灭六国,王族尽为俘虏,各国君主无一幸免,皆丧生于赵迟之手。

  “田平上将军驻守何地?又能坚持多久?”

  齐王惊恐地问。

  一位将领答道:“上将军镇守墨城,已调十万援楚大军,然面对武安君,亦无必胜把握。”

  “即便上将军也无法预知坚守的日子吗?难道我只能坐视秦军攻破城池?”

  齐王心乱如麻。

  他不及燕王胸怀天下,只因贪图安逸而畏死,这也是一些人的通病。

  “丞相!”

  齐王的目光投向后胜,愤怒之火已在眼中燃烧。

  后胜战战兢兢地回应:“暴秦无道,无缘无故侵犯我国,必将遭天下人唾弃。”

  齐王听罢,满心失望与悔恨。

  “丞相!”

  “诸位爱卿,可还记得这些年各国向齐国求援的模样?”

  “韩国危急之时,其他诸侯国未有任何行动,只能眼睁睁看着秦吞韩。”

  “后来秦攻赵,赵向天下求救,结果又如何?”

  “你们曾说秦伐赵是赵自取灭亡,还称韩、赵、魏三国的祸患与齐无关,所以我未曾发一兵一卒。”

  “秦灭魏时,声称师出有名,你们也劝我不必插手,不必与秦为敌。”

  “后来秦灭燕,确实,燕刺杀秦王,秦有正当理由,齐与楚均不便出兵。”

  “然而最后秦灭楚,楚多次恳求齐国援助,数月过去,你们仍劝我袖手旁观,不敢对抗秦。

  但结果呢?不过一年,楚亡,待我遣兵已无意义。”

  “就这样,我亲眼看着秦逐一击溃各国,直至只剩齐,孤立无助,再无他人可依靠。”

  齐王建话语中充满苦涩与无奈,向群臣倾诉着内心的不甘、悔意与愤懑。

  “到底是谁已被秦收买?如今齐危在旦夕,你们可曾欢喜?”

  齐王建自嘲一笑,满心无奈。

  “大王息怒。”

  百官齐跪,却哑口无言,唯有沉默表明立场。

  “唉。”

  齐王建一声长叹,仿佛瞬间苍老了许多。

  无计可施,无力抵抗,这大概就是齐国当前的困境。

  往昔燕、楚还能派遣使者求援,如今齐连求援的机会都失去了。

  朝堂一片寂静。

  “报!”

  “秦使者已在宫门外,恳请觐见大王。”

  就在此时,一名禁军统领急匆匆入殿,大声禀报。

  “秦使者?”

  齐王建回过神来,眼中闪过一丝希望。

  “大王,秦派使者至此,或许尚存一线生机。”

  后胜急切地说。

  “快,请使者入内。”

  “不,迎接使者时务必谦恭,绝不可失礼。”

  齐王建毫不犹豫,立刻高声下令。

  在历史长河中,弱国始终缺乏外交主动权。

  当齐国尚强而秦帝国较弱时,使者或许不受重视,然而如今秦强齐弱,又有谁敢轻视秦帝国的使节?

  一位身着秦廷官服、步伐稳健的男子步入殿堂。

  齐国的文武官员皆神色紧张,连齐王也满心忧虑。

  “臣章邯,叩见齐王。”

  章邯拱手行礼,未行跪拜之礼。

  这展现出大国使者的风范。

  “章邯?”

  “他是武安君麾下的勇将,曾率军击溃赵国的胡服骑兵。”

  “秦帝国为何派他前来,而非普通使臣?”

  提及章邯之名,齐国上下无不心生疑虑。

  近年来,秦统一六国,武安君赵迟威名远播,其部下也声名鹊起。

  天下皆知武安君帐下猛将无数,章邯便是其中佼佼者。

  “章邯将军请起。”

  齐王建急切道。

  “臣奉武安君之命,特来与齐王商议一事,并给予齐王一个选择的机会。”

  章邯入殿后直奔主题。

  “不知武安君有何要事商谈?”

  齐王建心中忐忑。

  “若齐王愿意举国归降,武安君定会保全齐王性命,保护齐王一族的安全,赐予齐王一族世代富贵,齐王一家将免于沦为阶下囚的境地,与秦帝国内其他贵族无异。”

  “这是武安君考虑到齐秦两国历来交好而特别赐予的机会。”

  武安君征战时,从未对任何一国如此宽容。

  “因此,武安君命我前来与齐王商谈。”

  章邯目光坚定,高声宣告。

  此言无异于威逼。

  若齐王愿意投降,赵迟可保全其全族并赐予荣华富贵;反之,齐国将与那些被武安君摧毁的国家一样遭遇不幸。

  齐国文武百官听闻此言,无不震惊,却无人敢反驳章邯。

  “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齐王建低头注视章邯。

  他不愿投降,也不愿赴死。

  在他看来,只要能让秦军退兵就是最好的结果。

  不到万不得已,齐王建不会轻易放弃。

  “武安君只给齐国两条路:要么齐王领齐国向秦称臣,武安君自会保障全族安全;要么武安君发兵强攻,齐国将与那些被武安君征服的国家命运相同。”

  章邯语气温和却坚定。

  即便身处敌营,章邯依然镇定自若。

  这次派遣武将而非文官出使,旨在表明秦帝国灭齐的决心。

  武将出使意味着战火不可避免。

  “这……”

  齐王建徘徊不定,内心挣扎,“不知这是武安君的意思,还是秦王的意思?”

  他不愿屈服,仍在寻找生机。

  “武安君掌握大秦军权,所有战事均由其全权处理,这是王室赋予的权利。”

  “武安君所说,即是我们大秦君王的意思。”

  章邯沉声道。

  说完,章邯再次凝视齐王建:“武安君的话,臣已传达完毕。”

  “选择权在齐王手中。”

  “武安君给齐王十日考虑,十日后,我军将正式出征,届时齐王再无退路。”

  “告退。”

  章邯说完转身离去,朝殿外大步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