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必将引发天下震动-《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祖龙庄重宣示。

  此语一出,举朝震愕。

  彻侯乃大秦军功体系巅峰之位,连商君与白起这般伟人均未获此尊荣。

  今朝,此荣耀终有所属。

  大秦史上首例彻侯诞生,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竟封为彻侯?”

  李思难以置信,满腹悔恨。

  若早先不曾构陷,未曾遣刺客行刺,或许当今天下第一权臣便是自家女婿,可惜此愿不可复得。

  正当众人惊诧之际,祖龙再次发声:

  “封彻侯之爵。”

  “赐扩亲卫至八千人。”

  “赐雍城全境为封地。”

  “赐万金、万匹布帛、良田万亩。”

  “赐奴仆五千人。”

  “并授武安君统领我大秦五大军营之权。”

  “掌控百万锐士,全军听其号令……”

  祖龙凛然下令。

  待赏赐详述完毕,满朝文武皆惊,尤闻末赐——准赵迟统御百万大军乃至全军时,众人内心波涛汹涌。

  这……此几近臣子所能享最大权柄。

  纵使昔日威名赫赫的武安君白起,权势亦逊于如今的赵迟。

  白起当年只辖作战部队,而赵迟却直掌五大军营:雍城、函谷、蓝田、邯郸及代地,皆为大秦要塞。

  李思随之附和道:“臣亦认为此番封赏过重,恳请大王三思。”

  大臣们纷纷附议,劝谏声渐起。

  然而,蒙毅、韩非、冯劫以及刚归来的尉缭站出。

  蒙毅昂然道:“武安君灭四国之功毋庸置疑,其威名已令百万将士信服,若由其统率三军,军心必更稳固。”

  韩非随即附和:“武安君才智超凡,委以重任必能整合国力助秦伐楚灭齐。”

  冯劫亦表态支持:“武安君功勋卓着,唯有厚赏才能服众。”

  尉缭直言:“军功律法分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武安君战功赫赫,实至名归。”

  余者随之响应,朝堂分立两派,各执一词。

  最终裁决权归于祖龙手中。

  对外臣而言,封武安君为彻侯已是极限,但赵迟是他的亲生子,未来大秦归属他,祖龙岂会吝啬?

  一切部署皆为赵迟铺路,以便将来顺利登基。

  大殿外三人到来,王翦朗声道:“武安君统率全军,臣全力支持。”

  桓漪附和:“王翦上将军所言极是,武安君灭国建功,统率三军当之无愧。”

  蒙武呼应:“臣亦支持,武安君统率三军,秦军敬仰。”

  三人乃大秦三大上将军,往昔赵迟虽未从军,却受军中尊崇。

  若三人反对,赵迟接管全军仍存阻碍,而今一致认可,赵迟接管全军毫无阻碍。

  对王翦和桓漪而言,此举或是报答赵迟昔日相助之恩。

  没有赵迟帮助,他们恐难击溃李牧,代价巨大。

  至于蒙武,他自然不会阻挠赵迟攀升高位。

  三位上将军到后,祖龙面露喜色,朝臣再无异议。

  “三位上将军之意,你们听清了吗?”

  “军中无异议,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祖龙扫视持异议者。

  “初忧军中有异,然今见武安君威望无人能及。”

  “臣附和。”

  王绾改口。

  “臣等皆同意。”

  在618事件前,之前持异议的大臣皆转为支持。

  “众议已定。”

  “既如此,依朕之意发诏。”

  “赐武安君晋彻侯之爵,授以秦权,直禀于朕。”

  祖龙当庭宣告。

  此时满朝再无疑言。

  “陛下圣明。”

  “臣等无异议。”

  文武齐赞。

  “好。”

  见敕命已毕,祖龙展颜而笑。

  今予亲子如此重权,日后必成储君,再无阻碍,亦无人可与赵迟比肩。

  “诸位爱卿,何以骤然一致?”

  祖龙含笑问蒙武等人。

  “臣等叩见陛下。”

  “我军大营无战,闻武安君再建奇功,特赴咸阳觐见并奏报军情。”

  众人谦恭道。

  “甚好。”

  “稍后随入章台宫奏报军情。”

  祖龙颔首。

  “谢陛下。”

  众人领命。

  “燕国已破。”

  “然全控尚需时日。”

  “冯去疾爱卿治国有功,为国效劳多年,今终归国。”

  “冯劫,可愿承兄职,理燕地政务?”

  祖龙询冯劫。

  “臣愿往。”

  冯劫未加思索便答。

  “善。”

  “在兄长治理下,燕地渐安,现政务通咸阳,足见功绩卓着。

  待其归朝,必有重赏。”

  祖龙笑言。

  “陛下英明。”

  众臣同声附和。

  “罢。”

  “卿等还有他事奏报否?”

  若无,散朝。

  祖龙朗笑。

  “臣等无事奏呈。”

  文武齐应。

  章台宫内,气氛庄肃。

  殿门紧闭,辛胜亲率禁卫军守卫,非祖龙令下,莫近宫内。

  祖龙接蒙武递来雍城军报,又览王翦、桓漪所送情报,点头赞许。

  “三位上将尽忠职守,有汝等镇守,朕心甚安。”

  蒙武三人即刻伏拜致谢。

  “诸卿以为武安君如何?朕欲封其为上将军,卿等意下如何?”

  王翦与桓漪面露迟疑,蒙武则深思。

  “武安君之才,统兵之策,今世无双。

  得此贤才,乃国之福。

  相较之下,吾等实难及。”

  王翦随之附和:“武安君统百万大军,所向披靡。

  无他,秦岂能在数载间灭六国?”

  桓漪亦表赞同:“古往今来,未有人如武安君般战无不胜。

  纵是白起将军,亦不可与今日之武安君相较。”

  天下皆知武安君威名。

  此乃事实,无可争议。

  即便他人获此高位,哪怕出身王室,王翦与桓漪亦不会轻易信服。

  他们敬重的是凭借军功赢得将士尊崇之人,赵迟正是如此。

  赵迟战功卓着,助秦灭国,无人敢轻视。

  即便年长者众多,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才智与能力远超常人。

  “若有一日,朕要求你们全心拥护武安君,你们如何应对?”

  祖龙注视着王翦与桓漪,突兀发问。

  此话一出,二人稍感惊讶,随即齐声回应:“请陛下安心,武安君领军之时,我等定遵从号令,绝无异议。”

  “并非如此。”

  祖龙摇头,“朕希望你们为其舍命效忠,可否愿意?”

  闻言,王翦与桓漪顿时怔住,满脸疑惑地望着祖龙。

  为何要为武安君付出生命?身为上将军,只需遵循军令即可建功立业。

  祖龙此言究竟何意?难道真的要他们效忠武安君本人?

  唯有蒙武明白其中深意,但他并未表露,只是内心激动不已:“终于等到这一刻了。

  陛下正在向心腹揭示武安君的真实身份。

  日后天下统一,真相大白时,众人定会成为武安君的追随者。”

  “自朕为武安君操办完婚事以来,你们可察觉朕对他格外器重,甚至对他的家族厚爱有加?”

  “甚至超过自己的子女。”

  祖龙嘴角含笑,缓缓道来。

  “宫中确有流言。”

  王翦附和。

  “陛下对武安君的宠爱,天下无双。”

  桓漪接话。

  “然武安君为秦帝国建立诸多功勋,这一点毋庸置疑。”

  王翦与桓漪相继表示赞同。

  “诸位上将军也为秦立下不少功劳,但朕何时以这种态度对待一位外臣?”

  祖龙再次微笑,反问道。

  听着祖龙一句句充满玄机的话语,皆与赵迟相关,王翦与桓漪愈发迷茫困惑。

  祖龙究竟想表达什么,连王翦与桓漪也无法理解,因而不知如何回答。

  就在此时,祖龙说出惊人之语:“赵迟是朕的儿子。”

  此言如晴天霹雳,让王翦与桓漪面露惊恐,内心震撼。

  他们难以置信,怀疑是否听错,或是陛下失言。

  “陛下,适才您说什么?”

  王翦迷惑地追问。

  桓漪虽未开口,但脸上的神情已暴露了他的震惊。

  祖龙对此早有预料,因为此事一旦公开,必将引发天下震动。

  无论何人,都无法想象赵迟会有这样的身份。

  即使支持其他公子的人,也未曾料到。

  祖龙再次强调:“赵迟是我的儿子,长子,大秦的嫡长子。”

  王翦与桓漪陷入沉思,内心翻腾着复杂的情绪。

  赵迟不仅是外臣,更是大秦王室的一员,乃大王亲生子嗣。

  大王突然要求他们对赵迟效忠,甚至不惜牺牲性命,至此,众人终于明白缘由。

  王翦与桓漪在无意间注意到身旁的蒙武,不禁疑惑询问:“老蒙,你早就知晓武安君是陛下的亲子吗?”

  蒙武含笑回答:“我本应最先得知,甚至比陛下更早。”

  “你如何能比陛下更早知道?”

  蒙武答道:“赵迟自幼在雍城李家村成长,并非生于后宫。”

  “难道陛下在民间也藏有佳人?”

  桓漪震惊地看向祖龙。

  若非祖龙亲自确认,他们绝难置信。

  “诸位可曾忘记,陛下登基前,曾有一位夫人陪伴左右?”

  蒙武提醒道。

  此话一出,王翦与桓漪对视,脑海中浮现二十多年前的情景。

  彼时,他们虽已为地方主将,却未进入权力核心,也不被祖龙重视。

  那时,祖龙刚登基,赵姬及宗室权贵掌控大权,包括王权、军权和政务。

  然而,鲜有人知,祖龙即位初期遭遇剧变,这是他意气风发时首次遭受重大打击。

  “那位女子……夏玉房?”

  桓漪问。

  “当年,太后和宗室反对立夏夫人为后,不久后夏夫人便悄然离开咸阳。”

  “难道武安君是夏夫人的儿子?她离开时已有身孕,便是如今的武安君?”

  王翦与桓漪迅速得出结论。

  醒悟后,王翦注视祖龙问道:“大王是否欲立武安君为太子?”

  桓漪抬眸等待回应。

  祖龙语气坚定:“不仅立迟儿为太子,还将追封其母为王后。

  此事毋庸置疑。”

  话语间流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若立武安君为太子,他将成为君王。

  我大秦将迎来一位贤明君主。

  相较宫中其他皇子,武安君的能力远超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