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赵迟举目,浅露笑意-《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从前,姐妹们总觉父王遥远而陌生,甚至有些害怕。

  但近几个月来,父王常陪她们嬉戏,逐渐熟络,恐惧也慢慢消散。

  不仅如此,陪伴这对兄妹也让母亲收获颇丰,祖龙时常去母亲宫中。

  临行前,几位公主的母亲特意叮嘱她们善待这两兄妹。

  “大哥正在处理政务,你们可以在外玩耍,我会照看你们。”

  祖龙微笑着说道。

  “太好啦!”

  孩子们欢呼雀跃。

  几个小公主同样喜形于色。

  随后,祖龙抱着两个孙子走出大殿,小公主们围着他嬉闹。

  一幅宁静祥和的画卷徐徐展开。

  此时,祖龙虽近四十,正值壮年。

  在赵迟提议下,他停止服用毒丹,转而服用小还丹,体内隐患尽除,身体状况极佳。

  祖龙带着她们离去后,赵迟只能独自留在殿内批阅奏章。

  “就留我一人在此?”

  赵迟无奈地看着空旷的章台宫。

  该如何形容呢?

  一方面感激秦始皇的恩德,另一方面又觉得此事匪夷所思。

  秦始皇对自己的信任未免太深,竟将关乎王权的奏折也托付给他。

  “这些奏章真让人头疼。”

  赵迟叹息着,继续查看每一份奏折。

  既然秦始皇已经离开,这些奏折便由他自行决定如何处置,事后祖龙自会审核。

  时光悄然流逝。

  不久后……

  夜幕低垂,赵迟终于处理完堆积如山的奏章。

  “总算最后一份了。”

  他长舒一口气,翻开最后那份奏章。

  上面写道:

  “臣蒙武启奏,久守雍城未能进京述职,恳请归京休养半月。”

  这是蒙武请求休假的奏章。

  “岳父大人想休息,应当批准。”

  赵迟嘴角含笑,提笔迅速批复,“准其归咸阳休养一月。”

  他在假期时长上稍作延长,并留下朱砂批注。

  “让岳父大人多享受些悠闲时光也好。”

  赵迟满意地搁下笔,起身活动筋骨,望向殿外。

  祖龙正立于门口,目光意味深长。

  “大王,所有奏章皆已审阅完毕,臣告退。”

  赵迟朗声说道。

  “一切都审查完了?”

  祖龙似笑非笑地说,“这才刚刚开始。”

  赵迟一怔:“还有?”

  “方才不过是今日奏章的十分之一,路还长着呢。”

  祖龙朝身边示意。

  话音未落,几名侍卫已抬进更多奏章,将案几堆得满满当当。

  “这些……都是赵相公批阅过的?”

  一名侍卫低声问。

  “送至御史台分发即可。”

  祖龙神色平静。

  “什么?”

  赵迟瞪大双眼,“大王,您连看都不看吗?”

  “朕信任你。”

  祖龙微微一笑,转身离去。

  赵迟站在原地,凝视满室奏章,默默无言。

  这些奏章将陆续递交给相关官员,若有重大疏漏,群臣自会提起。

  这些奏章虽关乎国事,但难以动摇秦帝国根基,多为赵、韩两地事务。

  祖龙相信赵迟能明辨是非。

  “果然是武安君批阅的奏章。”

  “大王如此信任武安君。”

  几位侍卫交换眼神,心中无不震撼。

  “行吧。”

  听到祖龙的话,赵迟不再多言。

  君王既不介意,自己又何必纠缠?若出现问题,自然由祖龙承担。

  “继续批阅吧。”

  “午时会有专人送膳食。”

  祖龙笑着补充,目光带着几分戏谑。

  “那大王您呢?”

  赵迟重新坐下,疑惑地问道。

  “朕在此监看于你,也顺便休息。

  年岁渐长,长时间批阅奏章也感疲惫。”

  祖龙一笑,自行在一旁落座。

  待侍卫退下,祖龙叮嘱道:“取些∞果来,朕的女儿和孙辈想吃。”

  “是。”

  侍卫们恭敬回应。

  不久,大量∞果送上。

  “琪儿,熙儿。”

  “阴嫚,快来用餐。”

  祖龙安然招呼。

  “姑姑们。”

  “有美味可享。”

  “快去阿耶那边。”

  听见有美食,赵钰琪立刻喊道,两个小童迈着短腿奔向祖龙,阴嫚等人随后。

  他们毫无拘束地享用起来。

  祖龙也沉浸在儿女与孙辈喂食的欢乐中。

  这种生活难得可贵。

  赵迟坐在主位上,看着这一幕愣住。

  这是何意?

  自己本应悠闲休憩,为何成了这般模样?

  “罢了。”

  “秦始皇,算你厉害。”

  “谁让你是大王。”

  “我批。”

  “出了事别找我,终究是你让我批的。”

  无奈之下,赵迟只得继续批阅奏章。

  尽管心中如此想着,每份奏章他依旧仔细审阅,完全按照自己的判断批阅。

  时间悄然过去。

  “这小子看似不靠谱,认真起来却还稳妥。”

  “果然像我的儿子。”

  “近来让他熟悉政务,加以指导,提升他的办事能力,日后相认更好。”

  “身为我的儿子,未来的秦储君,凡事都要优秀,否则如何统领天下?”

  祖龙暗自欢喜,对赵迟更加看重。

  将近午时,

  章台宫外,冯劫与韩非至大殿前。

  “臣冯劫。”

  “臣韩非。”

  “求见大王。”

  二人高声禀报。

  “进来罢。”

  祖龙的声音自殿内传来。

  冯劫与韩非随之步入章台宫。

  甫入宫门,两人忽然驻足。

  “这是何情况?”

  冯劫与韩非目光掠过一丝惊疑,眼前的景象让他们一时无法平静。

  赵迟端坐王座,审阅奏章;祖龙立于一旁,品尝鲜果。

  “蒙毅所言无误,”

  赵迟开口,“君上确实是大王之子,否则大王不会让他在此批阅奏折,这是为将来治国做准备。”

  韩非目睹此景,想起昨夜在蒙府与蒙毅的对话,心中狂喜。

  单凭蒙毅寥寥数语,韩非或许仍有疑虑,但亲眼所见,绝无疑问。

  “大王如此厚待武安君?”

  “竟让他参与奏章审阅?”

  “莫非武安君是大王亲子?”

  “纵使亲子,这般待遇也太过分了罢?”

  冯劫心生疑惑,满腹不解,震惊之余再无他念。

  赵迟举目,浅露笑意。

  “何事?”

  祖龙的目光扫向二人。

  “大王,关于晋地赋税。”

  冯劫回过神来,恭敬启奏。

  作为治粟内史副手,他曾追随兄长冯去疾。

  如今冯去疾掌管晋地事务,治粟内史的责任便落在他身上。

  “讲。”

  祖龙点头示意。

  “晋地赋税与我秦帝国本土不同。”

  “秦本土对民征收十分之一的税粮,而晋地高达十分之八。”

  “晋地已归附我国,又刚经历战乱,是否可将其赋税调至与本土一致?”

  冯劫谨慎请教。

  赋税为国家根本,对大秦尤为重要。

  无赋税,则军资粮草难以为继,朝廷运转也将停滞。

  无论何时,税赋皆至关重要。

  历史表明,一国税负过重,则衰亡不远矣。

  然而,在这乱世中,诸国赋税并不繁苛,皆因战事所需。

  每日都有众多百姓因饥寒而亡。

  即使如今强大的秦帝国,粮食产量也有限,一旦遭遇天灾便岌岌可危。

  加之秦帝国连年征战,虽统一后得以休兵,但对平民仍是重负。

  或许如后人所言:

  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虽让当代受累,却造福后世。

  “若大王准许晋地赋税与本土相同,我们便可推行新策。”

  韩非随后进言。

  身为少府,他负责山泽池沼等杂税,而粮食财帛税收才是主营。

  “此事……”

  祖龙略作沉吟。

  归根结底,作为大秦之君,纵有统一天下之志,但对本土及老秦人也需谨慎对待。

  若能做到一视同仁,贵族阶层难免会有怨言。

  然而,为君者之道,在于平衡与权衡。

  “武安君,你怎么看?”

  祖龙转向赵迟问道。

  赵迟心中虽有不满,但仍正色回答:“大王胸怀天下,志在九州,自当以天下为念,不应局限于一隅之地。

  如今晋地已平,他们与我大秦血脉相连,本为一体。”

  “眼下,他们或许对我们心存疑虑,对大秦也有抗拒之心。

  但只要我大秦给予安宁,施行公正,他们必会感恩戴德,愿意归属。”

  “既是大秦子民,就应一视同仁。”

  “大秦境内,怎能容许两套税制并存?”

  赵迟认真地说。

  这些话虽然冗长,但重点明确:晋地税制需与大秦本土统一。

  “阁下所言极是。”

  祖龙点头赞同,“大秦疆域内,不容许两种税制同时存在。”

  接着他对韩非和冯劫说道:“武安君刚才的话,你们听清楚了吗?”

  “大王是否同意让晋地实施与我大秦相同的税制?”

  冯劫急切地问。

  “准。”

  祖龙再次点头。

  “大王英明。”

  冯劫随即跪拜。

  “晋地历经战火,民生凋敝。

  这次减赋,对他们而言无疑是新生的机会。

  大王英明果断。”

  韩非也激动不已。

  “朕乃大秦之君,未来的天下之主,岂会目光短浅。”

  “两位爱卿还有其他事情吗?”

  “臣等无他事。”

  二人恭敬答道。

  “既然没有要事,便可退下。”

  “朕也该用午膳了。”

  祖龙说完,不再多言。

  “臣等告退。”

  二人向祖龙行礼后离开。

  “是时候用午膳了吗?”

  赵迟看着祖龙离去的身影,满怀期待地问道。

  不知不觉间,他已经处理完半日的奏折。

  老实说,这份工作远不如在军营训练士兵那样有趣。

  “觉得乏味吗?”

  祖龙浅笑着问。

  “有点倦意。”

  赵迟坦率回答。

  “迟儿。”

  “你以为奏章只是普通的公文,却不知它们承载着王权,关系到国家政策的推行,更牵连着百姓的福祉。

  那时,你会明白它们的重要性。”

  “一份奏章可能影响千万人的生活。

  你的一念之间,或许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也可能让他们陷入困境,备受折磨。”

  “奏章是官员反映世情的工具,是君主洞察天下的窗口,也是把**刀。”

  “善用则万民安康,滥用则民不安宁。”

  “今天,你所面对的就是这个。”

  祖龙严肃地对赵迟说道。

  赵迟听后沉默下来,之前轻松的表情顿时变得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