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魏无忌与魏王皆丧命于此-《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遵命。”

  李青领命离去。

  咸阳,秦王殿内。

  朝廷上下因赵迟擅自出征魏国而议论纷纷。

  消息传出,群臣皆惊。

  “大王!”

  一位大臣上前奏道,“赵迟超越职权,擅自动兵,连王翦上将军都被牵连,此为大忌,绝不可饶恕。

  恳请大王追究赵迟责任,以正秦法。”

  李思抓住时机,立刻起身:“臣附议。

  赵迟之举悖逆王权,大王应剥夺其兵权,押回咸阳治罪。”

  群臣附和,齐声要求惩处赵迟。

  蒙毅起身奏道:“大王,赵迟出兵必有深意,也许察觉了战机,所以未事先请示。

  此事恐怕另有隐情,请大王详查。”

  李思怒喝:“蒙大人此言岂有道理!我秦帝国之所以强大,在于法纪严明。

  赵迟此举不仅违制,更是对王权的公然挑战。

  若姑息,律法何存?”

  韩非亦站出争辩:“廷尉此言失当。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赵迟将军或因察觉魏国或其他诸侯动向,才果断出击。

  难道魏国侵我疆土,赵迟要坐视不理不成?”

  李思怒目瞪韩非:“你分明是在狡辩!”

  自韩非入仕以来,二人位阶相等,常有争锋。

  李思每有所为,韩非必持异议,令其极为不满。

  “住口!”

  祖龙冷眼扫视众人,制止喧哗。

  “大王息怒。”

  群臣伏地行礼,再无人敢发声。

  片刻后,祖龙的话令李思脸色骤变,众目聚焦于他。

  “赵迟发兵,乃是寡人授意。”

  祖龙直言。

  “什么?”

  李思震惊至极,难以置信地注视祖龙,以为他在袒护赵迟。

  “赵迟离咸阳前,寡人曾赐密诏,并告知王翦。

  此次攻魏,寡人全权交付赵迟决断,只待他判断时机成熟便下令王翦出兵。”

  “此事你知,冯卿亦知情。”

  祖龙语气平和。

  “确实如此。”

  王绾与冯劫出列,“此乃国之大事,大王当时嘱托我们专司粮草调拨,未曾参与。”

  李思心中一沉,原计划扳倒赵迟的图谋彻底落空。

  “臣未曾听闻此事,恳请大王治罪。”

  李思急忙伏地叩拜。

  “廷尉执法公正,理应维护秦法尊严。

  但切勿意气用事。

  赵迟虽年轻,却不鲁莽,岂会不知秦法严酷、王权至高?”

  祖龙凝视李思。

  李思连连点头,不敢多言。

  “看来需设法应对此人,但他并无过错,实属棘手。”

  蒙毅冷眼旁观。

  “罢了,此事就此作罢。

  不知者无罪。”

  祖龙宣布。

  “大王英明。”

  群臣随声附和。

  “算算时日,赵迟征伐魏国已有两月余,魏国战报应已抵达。”

  祖龙忽然道。

  “报!”

  话音未落,殿外传来急促之声。

  刹那间,激昂的声音传来。

  一名八百里加急信使疾步入殿。

  “魏国的急报?”

  祖龙猛然起身,双目直视信使。

  “启禀大王。”

  “臣乃赵迟将军麾下亲卫营士卒,奉赵迟将军之命,前来通报魏国捷报。”

  士卒兴奋地对祖龙说道。

  “捷报?”

  祖龙微微一愣,随即面露狂喜。

  满朝文武也惊讶地看着这名士卒。

  短短两月,赵迟与王翦便攻魏获胜,送来捷报?

  能称为捷报者,必是大获全胜,不然不过寻常军情。

  “速呈上来。”

  祖龙急切说道。

  然而话音未落,他意识到这场灭国之战由长子主导,理应让群臣一同知晓。

  于是改口道:“不必呈递,你直接宣读吧。”

  “臣遵旨。”

  士卒随即取出捷报,展开后高声朗读:“臣赵迟,敬呈大王。”

  “承蒙大王信任,臣得以担任灭魏之战的统帅。

  返回赵地后,臣昼夜不懈,数月后秘密联络王翦将军,命令函谷大营向东进攻魏国,而臣则率军从赵地南下夹击魏国。”

  “在边境,臣突破了魏国庞雄统帅的二十万大军防线,成功占领边境要塞。”

  “魏无忌从边境撤回保卫大梁,召集全国兵力守护都城,企图依靠坚固城墙抵抗我军,同时等待齐、楚、燕等国援军,伺机反击我秦帝国。”

  “臣与王翦将军统领的五十万大军将大梁围困十八日,却始终按兵不动……”

  说到这里,士卒略作停顿。

  这短暂的沉默让满朝文武甚至祖龙都感到疑惑不解。

  围困大梁十八日却不发动攻击,这如何算得上大胜?

  难道只是边境小胜?

  若真是如此,为何要派赵迟的亲卫专门前来报喜?

  就在众人疑惑之时,

  士卒再次诵读:“魏无忌身为魏国栋梁,手下约有四十万兵力。

  强攻之下,我军必然损失惨重,因此臣决定围而不打,另寻破敌良策。”

  “我军十万精锐挖掘沟渠,函谷大营十万精锐砍伐树木制造船只。”

  ……

  “八月十九,黄河泛滥,大梁城变成汪洋。”

  ……

  此话一出。

  祖龙瞳孔收缩,震惊之情溢于言表。

  满朝大臣也被这一奇策惊得哑口无言。

  “掘开河堤,任洪水淹没大梁?”

  “此计真的可行吗?”

  “即便魏无忌将大梁守备修筑得坚不可摧,面对天灾也是无可奈何。”

  “从这捷报来看,赵迟将军似乎已经立下大功。”

  “若是真的,大梁被淹,魏国将被我秦吞并大半,只需逐步蚕食剩下的土地,不出几个月,魏国便会完全归我所有。”

  想到这里。

  百官眼中都闪过一丝震撼。

  毫无疑问,赵迟借助黄河之力摧毁大梁的策略令人叹为观止。

  难以想象。

  “臣借河水之势,一举颠覆敌军。”

  “将近四十万魏军在洪水中溃败,大梁变成废墟。”

  “臣未损一兵一卒,便攻陷魏国都城,摧毁其根基。”

  “大梁变为水乡后,臣乘船入城,斩杀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和魏王。”

  “魏国大部分地区已被臣掌控。”

  “剩余的土地和城池,臣至多四个月,即可全部收服。”

  “此捷报,乃臣赵迟所呈。”

  话音落下,传令士卒也难掩激动。

  满朝听闻捷报,寂静无声。

  即便权倾天下如祖龙,此刻也难掩内心的狂喜。

  “赵迟吾儿,实乃战神,秦之战神,天下无敌。”

  “得迟儿为继,是吾之福,亦是亡妻冬儿冥冥庇佑。”

  祖龙心绪激荡,仿佛又听到了那震天的捷报声。

  他深感赵迟引黄河之水淹大梁之举,彰显了何等非凡的胆略与气概。

  短短两月,魏国根基尽毁,再无力与秦抗衡。

  魏无忌与魏王皆丧命于此。

  这般手段,这般才能,世上几人可敌?唯有祖龙之子赵迟。

  ……

  标题:祖龙封赵迟为武安君

  许久,祖龙才回过神来,眉眼间满是真挚喜悦。

  赵迟在外征战屡建奇功,令身为父亲的他无比自豪。

  众人常以为祖龙虽才智超群,却子女平庸,但赵迟的出现将彻底改变这一看法。

  他是大秦最杰出的统帅,所向披靡。

  “妙哉!妙哉!妙哉!”

  祖龙连声赞叹,难掩兴奋之情。

  “赵迟,不愧是我之良将,这般大捷,谁能相比?”

  满朝文武见状纷纷祝贺:“有赵迟上将,我大秦定能统一天下。”

  赵迟的捷报震惊众人。

  以黄河之水覆魏都,击杀魏无忌与魏王,如此战绩怎能不令人热血沸腾?有人感慨,幸亏赵迟为秦将,否则将是秦之劲敌。

  每战必胜,赵迟堪称大秦不败将军。

  “启禀大王。”

  “赵迟上将军再度取胜,为大秦立下赫赫功勋,理应重赏晋职。”

  蒙毅闻言立刻出列附议:“臣附议。”

  韩非亦表示赞同。

  随后,王绾、冯劫等满朝文武相继起身同声附议:“臣附议。”

  “诸位所言极是。”

  祖龙点头,“赵迟之功,堪称安定国家之功。”

  “若不厚赏,寡人何以驾驭大秦?”

  祖龙大笑言道。

  赵迟的胜利不仅为他争取更多权力创造了机会,也是展现实力的绝佳时刻。

  此战之功,祖龙决定广为宣传,让百姓皆知赵迟的丰功伟绩,进一步巩固其威名。

  “拟旨。”

  “赵迟灭魏,再立安定邦国之功。”

  “现升赵迟两级爵位至关内侯,授予其统领赵、魏、韩三地军务之权,上述地区所有军务均由赵迟全权处理,必要时可先斩后奏。”

  “赐黄金万两、布帛万匹,另赐宅邸一座,奴仆数千。”

  “此外。”

  “特赐‘武安君’封号。”

  祖龙庄重宣读完毕,朝堂顿时议论纷纷。

  即便众人早料到赏赐丰厚,但如此重奖仍令他们惊叹不已。

  赵迟的爵位已升两级,距大秦最高爵位彻侯仅一步之遥。

  祖龙授予赵迟“武安君”

  的称号,这是极高规格的荣耀,象征着赵迟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更在天下享有盛誉。

  追溯过往,白起获封武安君,成为名震天下的秦帝国战神。

  自白起辞世,此称号无人承袭。

  纵览列国,也鲜有人能取得如此殊荣。

  昔日秦攻赵,因李牧屡次挫败秦军,赵国曾尊他为“武安君”

  时光荏苒,新时代中,大秦再度迎来自己的武安君——赵迟。

  赵迟,这位新晋的武安君,凭借卓绝的军事成就,赢得了秦帝国内外的一致认可,奠定了稳固的地位。

  他的威名将随岁月流传,成为后世敬仰的英雄。

  “武安君。”

  李思虽心中郁结,却也只能压抑情绪。

  相较之下,蒙毅和韩非则深感欣慰,作为赵迟的得力助手,他们深知这份荣誉实属不易。

  “诸臣尽忠,今欲册封赵迟为武安君,有何异议?”

  祖龙目光如炬,环顾群臣。

  众臣皆俯身称是:“陛下圣明!”

  “速派快骑送旨至魏地,同时昭告天下,我秦已夺一城!”

  祖龙喜形于色地宣布。

  “吾皇英明!”

  群臣齐声呼应。

  此刻,王绾进言:“陛下,此次伐魏之战,王翦上将军功不可没,理应嘉奖。”

  “确然!朕险些忘却。”

  祖龙幡然醒悟,仰天大笑。

  他对赵迟的成就深感骄傲,这份荣耀归于他最珍视的子嗣。

  试问世间,谁能有祖龙这般杰出的后裔?无人能及。

  祖龙心满意足,想起王翦助力赵迟灭魏之功绩,遂下旨行赏:“王翦辅佐有方,赐爵一级,五千金、五千布,奴仆千名。”

  相较赵迟,王翦所得虽略逊一筹,但此战关键在于赵迟,王翦仅处辅佐之位,自然应有区别。

  群臣皆赞祖龙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