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这些可飞之物更难捕捉-《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他意在组建一支精锐骑战部队,一支令骑兵闻风丧胆的存在——猛虎军。

  天下无人能驾驭这些猛兽,但赵迟却信心十足。

  “上将军。”

  “为何下令捕捉这么多猛虎?”

  屠睢不解地问。

  当初接到命令时,众人皆感震惊,毕竟这些猛虎难以掌控,即便用于战场也难以确保安全,甚至可能危及自身阵营。

  “我要征服它们,组建我最强的骑兵,也是世间最强的骑兵。”

  赵迟语气平静。

  随即,他高声下令:“血虎!”

  “前去震慑它们。”

  赵迟果断下达指令。

  瞬间,身后的血虎迈着沉稳步伐进入营地。

  看到笼中的猛虎,血虎眼中闪过兴奋之色。

  毕竟这是它首次见到如此多同类。

  论血脉,这些猛虎远不及血虎,因血虎乃神兽之后裔。

  血虎傲然扫视咆哮的猛虎。

  随后,

  仰天长啸,

  “吼!”

  震耳欲聋的吼声从它口中爆发,直冲云霄。

  在这虎啸之下,

  原本狂躁嘶吼的猛虎顿时显出畏惧,一个个收起凶狠,蜷缩在铁笼内,显得极为惊恐。

  它们听闻血虎咆哮,目睹其身形,满心尽是恐惧。

  仿佛血虎就是它们的主宰。

  见此情景,

  众下属无不震撼。

  曾桀骜不驯的猛虎如今变得温顺听话。

  这一切功臣,正是赵迟的坐骑血虎。

  “上将军的坐骑可是兽王?”

  “太过厉害了。”

  “这就是上将军的计划?以血虎威慑猛虎,进而驯服它们,如此便能打造独特的猛兽骑兵。”

  屠睢等人相视一笑,皆露喜悦之色。

  此刻,

  他们终于明白赵迟为何下令捕虎。

  若此骑兵成军,必将所向披靡,即便是当年赵国的胡服骑射,面对它也将无计可施。

  猛虎之威,一声怒吼足以让战马胆寒。

  “果然是神兽血脉,天生震慑同类。”

  看着血虎表现,赵迟心中窃喜。

  “都驯服了吗?”

  赵迟以心灵感应询问血虎。

  “主人,这些小家伙已归顺于我,我是它们的王,不会再有异心。”

  血虎的声音在赵迟耳边回荡。

  “很好。”

  赵迟满意点头,对李雄道:“把所有笼子都打开吧。”

  “上将军,这些野兽性情暴烈,若放出来,您的战马能否驾驭局面?”

  李雄担忧地问。

  近千万猛兽数量庞大,一旦失控,对邯郸的破坏将不亚于十万大军的冲击。

  “开!”

  赵迟一声令下。

  “遵命。”

  李雄不敢违抗,迅速安排执行。

  片刻间,战士们怀着紧张与恐惧依次打开笼门。

  猛虎出笼,未如众人预期般狂躁,而是安静地步出,径直走向血虎。

  随后,每头猛虎均俯身跪伏于血虎前。

  很快,数千猛虎悉数出笼,在血虎面前整齐趴伏,如同朝拜其王者。

  目睹这般奇景,营中将领与士兵无不震撼。

  “告诉它们,从此刻起,它们将留在此处,成为我秦军的坐骑。”

  赵迟言辞沉稳而有力。

  “吼!”

  血虎随之长啸,所有猛虎更低垂头颅,显出顺从之意。

  “章邯。”

  赵迟回头下令。

  “末将在!”

  章邯立即回应。

  “从你部下骑兵中挑选五千精锐,与这些猛虎共同训练,这支猛兽部队便称为猛虎军。”

  赵迟满怀期待地说:“这支部队将成为我军最强战力,势不可挡。

  猛虎军出击时,面对敌军骑兵,亦将成其劲敌。”

  章邯坚决回应:“末将定不负上将军所托。”

  语气中充满自信。

  屠睢与任嚣投以羡慕目光,章邯麾下这支骑兵日后必将威名远扬,一展即惊世。

  赵迟对血虎嘱咐:“你留此镇守这些猎物。”

  接着转向李雄道:“走,去看看飞鸟。”

  李雄恭敬答道:“请上将军随我来。”

  随即领路前行。

  不久,众人到达大营后方,笼子比关押猛虎的小很多,笼中飞鸟也温顺不少。

  笼内约有数百只飞鸟,显然捕获它们颇费周折。

  相较猛虎,这些可飞之物更难捕捉。

  见此情景,赵迟眼中掠过一丝喜悦。”此世尚存光明,环境未遭破坏,故猛兽与飞鸟皆繁盛。”

  “金雕、猎隼,鹰类佼佼者,飞行高度远超鸽子,速度亦快得多,擅警戒,既能传信又能侦视战场。”

  “野生鸽子为常用通讯工具,直至数百年后才被识其价值。”

  “可为何捉了这么多麻雀?”

  “然鹰与鸽数量已足够。”

  赵迟环顾四周,将所有飞鸟尽收眼底。

  “诸位退后十丈,无吾令,任何人不得靠近。”

  他对众将发令。

  随后,他走向猎隼与金雕。

  驯服猛兽时有血虎血脉压制,赵迟无所忧虑,然训练飞禽仍需亲力亲为。

  副职得以施展才能,诸将不敢懈怠,立即撤离。

  赵迟走近一只猎隼,虽属飞禽却为捕猎者,气势极为凶猛。

  它冷峻的眼神紧盯着赵迟,似存戒心。

  然而,赵迟神色自若。

  “驯兽光环。”

  赵迟注视猎隼,心中微动,金光浮现周身,笼罩猎隼。

  瞬间,本具敌意的猎隼变得温顺,仿佛与其订立契约,生死由其掌控。

  “原来我能借猎隼观察外界。”

  更令赵迟惊讶的是,他能通过猎隼视角感知世界。

  这意味着,若猎隼升空侦察,他的视野亦会扩展。

  这对指挥战斗至关重要,而对敌方则是巨大威胁,因其无人具备此能力。

  “做得不错,当初让你任驯兽副职确实明智。”

  赵迟心情愉悦,继续驯服其他飞禽。

  开启驯兽光环后,过程轻松流畅,消耗的是精神力而非真气。

  半个时辰后,赵迟略感疲惫,已驯服两百余只飞禽,需休息一日才能恢复精力。

  “都过来。”

  他对屠睢诸将说道。

  “上将军。”

  诸将毕恭毕敬行礼。

  “把笼子打开。”

  赵迟低声命令,“我已驯服所有可用飞禽。”

  “遵命。”

  诸将敬畏地看着赵迟,这般实力唯有主上可拥有。

  “下一步。”

  “可以利用这些飞禽组建情报网。”

  “顿弱那边应该也不会让我失望。”

  龙台宫内。

  “属下拜见主上。”

  顿弱低头行礼,态度谦恭。

  “情况如何?”

  赵迟目光微凝,开门见山。

  近来,他确信凭顿弱的能力,暗影的发展定有成就。

  “属下定不负主上所望。”

  顿弱语气笃定,“暗影现已壮大,开始渗透各国。

  现有成员超八千,分布各地。”

  赵迟听完,满意点头。

  他对暗影发展虽不精通,但深知用人之道,术业有专攻,忠诚为先。

  “上将军,若有更多时间,定能让暗影无处不在,事事尽在掌控。”

  顿弱充满信心地说。

  “武道修炼进展如何?”

  赵迟笑着问,对顿弱的进步充满期待。

  “多谢主上关怀,属下已达后天境界。”

  顿弱喜形于色,武道之路虽艰,但他看到了希望。

  赵迟闻言,满意一笑:“很好,接下来,本将有一项重要任务交给你。

  暗影遍布天下,需构建无缝衔接的情报网络……”

  函谷大营。

  “父亲,不知紧急召见我们,有何要事?”

  王贲、李信等人到达王翦的营帐,心中满是疑惑。

  “看看这个。”

  王翦递过一封密函,未再多言。

  王贲接过密信,见其上寥寥数语:\"上将军王翦,灭魏之机已显。

  速率部东进,攻取安邑。

  我自赵地发兵,击破魏边防,直趋大梁。”

  \"父亲,此信可是由赵迟将军送来?\" 王贲问。

  \"正是。” 王翦点头承认。

  \"赵迟将军欲亲率大军灭魏,还特别要求您的协助,但此事似乎尚未得大王首肯。” 李信疑惑道。

  \"这是大王的密令。” 王翦淡然一笑,随即取出另一份密令。

  众人观阅后,发现密令写道:\"晋、韩、赵既已合谋,灭魏大局已定。

  然战局多变,消息从赵地传至咸阳需时。

  现特授赵迟将军全权处置灭魏事务,若有指令,当依从调遣,共襄大业。”

  此密令言简意赅,却分量十足——将灭魏战役主导权授予赵迟,同时要求王翦及函谷关大军听其号令。

  \"大王竟如此信赖赵迟!\"

  \"无需上报咸阳战况,灭魏全凭赵迟将军决断。”

  \"这般荣耀与信任,前所未闻。”

  王贲、李信等人阅毕密令,皆感震撼。

  这显示秦王对赵迟极为信任,赋予他统帅数十万大军的权力。

  \"大王目光深远,智谋卓绝,断不会失察。”

  \"赵迟才略远超于我。”

  \"有他主持灭魏,我秦帝国便可稳固天下。” 王翦微微一笑,毫无怨言。

  即便让一员年轻上将军指挥自己,军中或许会有非议,但王翦对秦室忠贞,对圣旨毫无异议。

  此外,当年灭赵之战,若非赵迟劝降李牧,即便获胜,他也和桓漪难逃重大损失,锐士亦会大量伤亡。

  故此,王翦与桓漪均对赵迟心怀感激。

  \"好了。”

  \"赵迟已有书信传来。”

  \"我们不可违逆其意。”

  \"即刻发布军令。”

  \"函谷关出兵,伐魏。”

  \"务必将魏无忌及所有魏军诱至我边境。”

  \"如此赵迟用兵便更为顺畅。”

  王翦严令下达。

  \"遵命。”

  王贲、李信等将领齐声回应,随即离去筹备出征事宜。

  \"赵迟。”

  \"这般年纪便具此才识,得大王重用实属有幸。”

  \"未来。”

  \"赵迟于我大秦而言,将是另一武安君,甚至可能超越武安君。”

  \"只是。”

  \"年轻人难免轻率,我大秦统一后,诸公子必争储位。

  望赵迟明辨局势,莫陷争斗,否则后果难料。” 王翦低声道。

  ……

  魏国,大梁,朝堂之上。

  魏王假端坐正位,满面忧色。

  自赵、韩两国为秦所灭,他日日惶恐不安。

  魏国的外交使团自咸阳归来,满载失望。

  齐、楚、燕三国的使者同样无功而返,未能劝说秦廷停止战事。

  魏王假因此终日忧虑,唯恐秦军随时南下攻打魏国。

  面对此情此景,他束手无策,除了内心的恐惧,只能期待战争推迟或秦廷放弃对魏国的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