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这般一致性令他感慨良多-《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臣等参见大王,愿大王万寿无疆,大秦千秋永固。”

  文武官员手持朝板,齐齐向高坐的祖龙行礼。

  祖龙环顾四周,挥手示意:\"免礼,入座。”

  \"谢大王。”

  百官齐声回应。

  随后分坐两侧,文官武将各成一列。

  \"有事奏报,无事退朝。”

  赵高上前,高声宣布。

  \"启奏大王。”

  “关于金疮药的功效,臣有所见。”

  王绾出列奏报。

  “讲。”

  祖龙颔首示意。

  “两个月前,夏无且亲率秦地医者全力研制金疮药,如今成果斐然。”

  “首批药物已发放至雍城军团,据蒙武将军的军情反馈,金疮药效果显着。

  结合伤员营的改进措施,我军伤兵存活率已提升至八成。”

  王绾激动地向祖龙汇报,言辞间难掩喜悦。

  “很好。”

  祖龙唇角微扬,露出笑意。

  数月前章台宫试药时,金疮药的效果便已令夏无且满意。

  然而,伤员营的存活率才是检验国力的关键指标。

  “我大秦得此神药,实乃国家之幸、将士之福。”

  祖龙开怀大笑。

  “臣等祝贺大王。”

  满朝文武齐声附和。

  “攻韩已有五个月,战况应当传回。”

  祖龙目光扫视群臣。

  “启禀大王,”

  李思出列奏报,“蒙武将军近日通报,大军已逼近韩都,胜局可期,捷报即将送达。”

  “嗯。”

  祖龙点头认可。

  灭韩大局已定,捷报到来后,秦帝国东扩将畅通无阻,六国以韩制秦的策略亦将失效。

  此时,殿外传来急报:

  大捷已至,蒙武将军呈递战报,祖龙展颜而笑。

  “韩国既平,天下少一强国。”

  祖龙精神振奋,环顾群臣,“东扩之路再无障碍。”

  “臣恭贺大王!”

  百官齐声祝贺。

  赵高捧报宣读:“臣蒙武奏报,讨伐韩国历时五个月,终克其国。

  此役尽收韩土,斩杀敌军无数,俘虏众多。

  韩王欲逃往赵国,却被赵军千余人入境追击,全数落网。”

  “然而,臣蒙武对韩王逃脱一事负有责任。”

  蒙武自责,“幸赖赵迟将军先见之明,在新郑设伏,击杀韩王,化解秦之大患。”

  赵高话音未落,殿内气氛突变。

  韩王原计划通过密道潜逃,却因扈辄接应而暴露行踪。

  不料赵迟早有准备,在南郊林中设下埋伏,一举活捉韩王与扈辄所部赵军。

  赵迟率军与扈辄激战,歼灭赵国骑兵千余人,又以箭雨射杀扈辄及韩王,为秦帝国消除重大隐患。

  除韩王外,其家族成员悉数被擒,韩国朝堂官员中仅少数趁乱逃脱,其余大多已被捕。

  捷报送达后,满朝文武无不震动,众人惊诧的并非捷报本身,而是捷报中多次提及的赵迟。

  “为何又是赵迟?”

  “他究竟会给秦帝国带来怎样的传奇?”

  边境之战,赵**屡建奇功;阳城一役,赵迟再度以智勇双全闻名,不仅斩杀赵国名将,更改良医术并献出金疮药,救治无数伤员。

  今日,他竟亲手射杀韩王,还击毙赵国大将扈辄。

  “此扈辄乃廉颇麾下猛将,连赵括都逊色几分。

  作为赵国统帅,深得信赖,却败于赵迟之手。”

  “灭韩一役,赵迟居功至伟。”

  “我久闻赵迟之名,每份军报均有提及。

  灭韩一战,成就了赵迟。”

  “赵迟虽献金疮药,却未曾受赏。

  如今再立弑王灭国之功,此等功绩空前,即便武安君白起,也未曾在这般年岁获此殊荣。”

  “秦帝国未来疆域,必有赵迟身影。”

  百官互望,言语间满是对赵迟的敬仰。

  但也有暗怀心事者,赵迟年少便有如此成就,日后必为秦帝国要员,甚至成为一方重臣。

  “启奏大王,赵迟功高德厚,理应厚赏。”

  王绾出列,声音洪亮。

  他一现身,即引全场注意。

  众臣齐呼:“相邦所言极是,我等附议。”

  “赵迟之功,非同小可,当重赏。”

  朝堂气氛融洽,各派势力均表支持。

  祖龙含笑点头。

  赵迟曾以金疮药助伤兵营境,功不可没,但他欲待灭韩后方行赏。

  如今正是良机。

  ******

  第四更已更新,感谢支持!

  ******

  新章:重赏赵迟

  祖龙举手示意安静,群臣随之肃立。

  “赵迟之功,不可轻忽。”

  祖龙语气温和,“革新医术、献药有功,皆为大功。”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帝国赏罚分明,无论出身,皆一视同仁。

  “韩国既平,雍城大军即刻回防,然韩地仍需驻军。”

  祖龙宣布:“任命赵迟为韩地主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降卒归其调度,可组建刑徒军,拥有生杀大权。”

  同时,升任左庶长一级,授予中更之爵,享有千人私兵编制、岁俸,并赐乡间万顷良田。

  诸位卿家有何看法?

  祖龙目光扫视群臣,静候回应。

  “封赵迟为韩地主将,统领十万大军,虽名义为副帅,实权却与上将军无异。”

  “连晋十级,再授无限爵位,短短半年,此等荣耀实属罕见。”

  “大王如此厚待赵迟,可见其重要。”

  “十万大军外,降卒和刑徒军兵力总计超二十万。”

  “此恩赏,可谓浩荡。”

  闻此封赏,众臣无不惊愕。

  然而,提及赵迟的诸多功绩,无人敢于质疑。

  不论是贡献金疮药的善举,还是刺杀韩王的英勇行为,都堪称显赫战功。

  如此丰厚的赏赐,赵迟当之无愧。

  “臣等赞同。”

  群臣稍作思忖后,齐声应允。

  “很好。”

  见群臣一致支持,祖龙满意颔首。

  这般一致性令他感慨良多。

  过往封赏,总有人持异议。

  “立即拟旨,正式嘉奖赵迟。”

  “此外。”

  “令蒙武率军返雍城,押解韩王及百官至咸阳。”

  “赵迟继续镇守韩国。”

  “朕只有一个要求:彻底掌控韩国,稳固我大秦疆域。”

  祖龙语气笃定。

  “禀告大王。”

  李思上前一步,神情庄重。

  “大王,押解韩王回京并无争议,然韩廷官员似无必要。

  他们多为韩王死忠,臣建议尽数处决。

  如有愿降者,可酌情录用以助治理。”

  李思话毕,声音响亮。

  祖龙目光落于李思身上,未发一言。

  在这样的凝视中,李思垂首低头,面露不安。

  “朕记得,稷下学宫时,韩非可是你同窗?”

  祖龙问。

  “回禀大王。”

  韩非确为吾同门,然他对韩王极为忠诚,乃韩氏之子,绝不会投靠我秦。

  吾与他虽有同窗之情,却一心为大秦效力。”

  李思忐忑作答。

  他提及韩非,因担忧韩非归秦后被祖龙笼络,恐自身相邦之位受威胁。

  王绾年迈,终将卸任,而韩非才智出众,故李思不欲他来秦,亦不愿他效劳于我。

  祖龙听罢,深深看了李思一眼,未再多言:“廷尉所言有理。

  但韩非才华横溢,吾有所闻。

  若他愿为秦效力,可免其罪责;若不愿,则成全其忠义。”

  “大王英明。”

  李思随声附和,心中稍安。

  他深知韩非性情刚烈、孤高,断不会屈服。

  “拟旨:蒙武押解韩王全族回咸阳,班师还朝。

  韩国百官交由赵迟处置,愿归顺者酌情赦免任用,不愿者成全其忠义。”

  祖龙威严道。

  “大王英明。”

  满朝文武齐声赞颂。

  “大王,韩国局势已稳,王翦将军驻守赵魏边境的军队是否撤回?”

  冯去疾上前问询。

  “韩国虽定,各国仍伺机而动,命王翦继续坚守,以防万一。

  待完全掌控韩地后,再作安排。”

  祖龙答道。

  “臣领命。”

  冯去疾躬身谢恩。

  “诸位还有何奏报?若无事,即可退朝。”

  祖龙环视众人,语气温肃。

  “臣等无事可奏。”

  众人齐声回应。

  “退朝吧。”

  祖龙点头。

  众人静默起身,随后各自散去。

  祖龙转身回章台宫。

  “臣等恭送大王。”

  群臣齐声高呼。

  李思躬身一拜,目送祖龙离去。

  ……

  第五更更新完毕,感谢读者的支持。

  章台宫内,祖龙凝视着天下沙盘,眉宇间透着志在必得的决心。

  “天下广阔,三足鼎立之势延续数百载未变,但我必将其颠覆。

  韩国既亡,秦帝国东扩之路已然开启。”

  祖龙盯着沙盘沉吟片刻。

  原本矗立于沙盘上的三国旗帜只剩一角,韩国的旌旗已换作秦帝国的旗帜。

  “接下来便是赵国。”

  祖龙的目光聚焦在三晋中最强大的赵国上。

  “冬儿。”

  “我定会寻你而来。”

  祖龙紧握双拳,眼中燃起炽烈的期盼。

  但这一切深埋心底,无人知晓。

  “臣李思求见。”

  殿外传来李思的声音。

  “进来。”

  祖龙转身,语气平和。

  李思入殿,见祖龙后立即跪地。

  “何故如此?”

  祖龙冷冷打量着他。

  “恳请大王责罚。”

  李思神色惊惧,禀报说,“小女与扶苏公子的婚约恐无法实现。”

  “嗯?”

  祖龙眉头微蹙。

  “臣有一女居于封地,年纪与扶苏公子相仿。

  当初大王赐婚是让她与之成婚,但她已与他人私定终身,还怀有对方的孩子。”

  “所以……所以……”

  李思伏地颤抖,语不成调。

  祖龙沉默不语,只静静注视着他,这让李思愈发恐惧。

  “君心难测。”

  “既不成,此事就此作罢。”

  许久,祖龙开口。

  换成其他君主,此刻定会勃然大怒——毕竟自家儿子的婚事被毁了。

  然而祖龙毫无此反应。

  也许因为他早年归秦时,与青梅竹马之人因强权分开,他不愿成为过去最厌恶的那种人。

  “多谢大王宽容。”

  李思叩头谢恩,长舒一口气。

  正当他稍感释然时,祖龙再次开口:“李思。”

  “臣在。”

  李思忙回应。

  “今日廷议,你让我大失所望。

  你的抱负尽可施展,但勿将它寄托于我,更别以为我是愚昧之辈。”

  祖龙语气平淡。